对于团体动力的定义,有许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我国台湾学者何长珠(1997)曾定义“团体动力”为:团体一旦开始运作后,所产生并持续改变的一种影响力量。黄惠惠(1998)则认为团体并非静止不动的,是动态而有生命的组织,这个生命体是由“人”及“他们的互动(团体的过程)”所组成,而团体的过程会产生影响团体成员及整个团体的力量,这就是“团体动力”。而勒温于1935年研究团体动力时,认为团体动力是所有作用于团体的力量。
我们认为“团体动力”是团体成员之间进行互动之后,因对团体产生高度认同感而产生的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意识使得团体本身具有了一定的力量进而推动着团体以及其中的成员自我成长。
从根本上讲,团体动力来自团体成员的需要和动机。需要推动个体寻找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在需要和目标的推动下形成实现目标的动机,动机推动个体行动。因此,团体动力就是所有团体成员在动机推动下的行为倾向的总和。这种动力总和,不是简单的动力加法,而是互相影响,包括紧张、冲突、阻碍、引导、跟随、融合、推动等动力作用。
如果团体动力在不同个体的互动影响中最终达成符合团体目标的协调,就形成强大的推动团体前进的合力;同时可以达到推动个体心灵的分化与整合、人格成长的目标。反之,如果动力之间的矛盾冲突不能得到整合或过早被压抑、消减,则可能消减团体前进的力量,甚至阻碍团体的前进。
场论是勒温一手创建的。勒温的场论与物理学的场论有一定的联系。勒温在界定他的场的概念时援引了爱因斯坦的定义“场是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但是勒温的场主要是指人的心理和行为场。勒温所借用的是物理学场论的观念,即把场论作为一种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勒温采用格式塔心理学观点,将个体行为变化视为在某一时间与空间内,受内外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勒温称个人在某时间所处的空间为场,其基本要义是:在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响,当某部分元素变动,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会受到影响,此即勒温的场论。勒温用场论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并用以下公式表示个人与其环境的交互关系:
B=f(P·E)
B:behavior 行为。P:person 个人。E:environment 环境。f:function 函数。
此公式的含义是: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勒温在他的场论中指出,团体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互动的、由各部分所共同组成的“心理场地”或“生命空间”。心理场是勒温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同时也是其理论的核心。勒温认为心理场就是由一个人的过去、现在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一个总和,也就是说,心理场包括一个人已有生活的全部和对将来生活的预期。勒温又认为,每一个人心理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组成部分都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们会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在数量上和类型上不断丰富和扩展。同时每个人心理场的扩展和丰富在速度和范围上又有其个别差异性,但总的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越丰富,则他的心理场的范围就越大,层次也越多。
从勒温对心理场的这些分析来看,心理场这个概念有点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说的认知结构。不过在勒温的心理学中,勒温主要借助心理场来研究一个人的需要、紧张、意志等心理动力要素(这一点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认知结构),因此,我们又常把勒温的心理场称为心理动力场。
本会团体心理咨询模式以心理空间和心理世界来说明个人、团体心理动力与物理世界的关系。心理空间代表了个人的心理动力,心理世界代表了团体的心理动力,这两个空间又同物理世界交互作用、相互促进和影响。
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空间,心理空间决定了一个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外显行为是来自一个人的内部心理空间。心理空间包括两个区域:人格区域和情绪情感区域。这两个区域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且互相影响,任何一个区域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心理空间的和谐造成威胁和影响。
人格区域主要决定一个人的自我认识。这个区域如果出现了紊乱或者是不健康的情况,那么我们心理空间内部就是不和谐的。
情绪情感区域主要决定了一个人的自我感受。比如说一个人感觉很轻松愉快,很少感受到郁闷或者悲伤,这个人的情绪情感区域就是相对和谐的。反之,这个人的情绪情感区域内部大部分是一些负性的情绪,就会出现不和谐现象。
当两个以上的心理空间在一起通过外部行为互动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心理动力的场,我们称之为心理世界。
心理世界并非固定不变的,它可能随时解散,也可能随时再组织起来。比如,心理空间A走到路上遇到心理空间B,两个人外部的行为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就是一个心理世界。这个心理世界何时解散,动力发展的方向如何等,都将受到两个心理空间内部的内容和动力的影响。
一个人内部的心理空间一直在运转,而内部的运转决定了一部分外在的行为。为什么说只决定了一部分呢?是因为外在还有其他的人。其他人的心理空间和你的心理空间是不一样的,当两个不一样的心理空间在外部通过行为互动时,我们从理论上推说每个人的心理空间只决定一部分的外在行为。如下图所示,心理空间A的内部动力在8个人的心理空间所构成的人际动力场中只能决定1/8。这是一个普遍性的推算,并非所有的团体动力都是一样的,就好像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心理空间一样,也不会有两个动力模式完全一样的心理世界。
图11-1 心理世界示意图
总之,团体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心理世界动力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个或多个心理空间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时间或长或短的心理世界,每一个心理空间内部的心理动力都参与外部的人际互动。每一个心理空间都有可能影响这个心理世界的动力发展,反过来这个心理世界的动力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每一个心理空间内部的心理动力。
团体动力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团体动力是一种心理能量,而心理能量一定来自团体成员的内心。其中,对团体的需求和对自我成长的需求是最根本的动力,所以主动参与团体者比被动参与团体者动力强。
又称团体领导者,是团体的核心人物和重要影响力。其对团体目标的达成、团体成员的协调、团体方向的指导、团体动力的调动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任何动力都是有方向的力的运动。团体目标就是团体动力运动的方向,引领着团体成员的行动。如果目标不符合团体成员的成长需求或模糊不清,则会破坏团体动力的正常运作,使团体成员不愿投入时间与精力,甚至破坏团体的生存。
虽然团体有同质团体与异质团体之分,但不论何种团体,每个成员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质——个性特点,如同水之落差会形成动力一样,这些不同的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差异,是团体成员互动的宝贵动力之一。
团体所处的环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形成团体的动力,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三类,都能对团体产生动力作用。物理环境包含空间、光线、色彩、设施等要素。心理环境包括人员结构、安全感等要素。社会环境包括团体外的社会形势、风土民情等要素。
团体结构的动力作用可从以下两方面体现:
1.规模大小:通常情况下,团体的规模越大就越易松散,成员间的互动越难;反之,团体规模越小,成员间联系越紧密,互动越多,动力越强。但对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团体来说,并非规模越小动力越大,而是要根据不同类型和团体模式将规模控制在最佳范围内,动力才会最大。比如,预防教育性团体的规模可适当大些,30~50人为佳;咨询性团体20~30人为佳;治疗性团体10人左右为佳。
2. 团体设置:团体设置也叫团体规范,也就是团体成员共同认定且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比较严格的设置可以较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承诺、真挚的关怀等动力和凝聚力,可以将冲突变成有利于团体目标和个人成长的动力,减少分心、拖沓等破坏团体动力的现象出现。
团体就是在诸多动力因素的互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团体在刚开始时需要对成员有所催化,使其心理空间受到外力的影响,从而产生微妙的变化,形成内部动力,继而推动个体在行为上有所反应。因此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相互作用,互为表里。如何描述动力的变化呢?下面,我们借助温度的变化来说明。
由冷到热是团体咨询过程中场动力运作力度的一个直观感性表现,是团体动力是否被充分调动起来的现场感。
团体动力场是否被营造起来,团体动力是否运作良好,往往不需要人们经过十分理性的分析考量,只需凭现场的气氛就能充分感知。我们把这种通过现场直觉感知就能把握的动力场,借助体现温度感的词语“冷”和“热”来表示。“冷”表示动力不足,场温不够;“热”表示动力充足,场温充分。因此,所谓由冷到热,即表示一个团体的场动力从动力不足发展到动力充分,适宜团体工作的过程。
在团体工作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种心理现象:团体成员之间似曾相识却又相距遥远,即“最熟悉的陌生人”现象。成员之间在表面上能够互动和回应,大家似乎都认识,都能客客气气、友好相处,但却心门紧锁,导致团体动力下降,场温由热变冷。
团体咨询如果进入这种状态,既是最难工作的状态,也是继续工作下去的关键时刻。说是最难工作的状态,因为任何心理工作只有能够让需要咨询的人自愿打开心扉,才谈得上是在做心理工作,否则,就只能是游戏。当团体咨询中的成员出现心门紧闭,场温冷却状态时,团体咨询是无效的。
有一种特殊现象,即在团体温度升起来后,团体成员热情高涨,动力充足,完全把团体导师忽略而自行互动起来。就像一列动车组,不需车头,每节车厢的自备动力足以使整列火车轰隆前行,这就是“动车组”现象。如果成员互动的方向是朝着有利于团体目标完成的方向进行,团体导师应予以关注呵护;否则团体导师应适当引导,纠偏扶正,在保护成员积极性的同时,将团体动力引向有利于达成团体目标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