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情绪、情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生活在社会中,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创造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条件。人们在变革现实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得失、顺逆、荣辱、美丑等各种情境,因而有时感到高兴和喜悦,有时感到气愤和憎恶,有时感到悲伤和忧虑,有时感到爱慕和钦佩,等等。这里的喜、怒、哀、乐、忧、愤、憎等都是情绪和情感的不同表现形式。

一、情绪、情感的含义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一)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它不是反映事物本身,而是反映了个体对该事物的态度

情绪和情感总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离开了具体的客观事物,人不可能产生情绪和情感,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就是这个道理。客观现实是情绪、情感产生的源泉,人的情绪、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并非反映事物的本身,而是反映主体对事物的态度。例如,看到一位同学谈吐文雅,行为端庄,我们会对其产生好感,这种好感的产生尽管来自该同学本身,但好感所反映的却是我们自身对该同学的表现态度,是对该表现的一种体验或感受。

(二)认识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估是产生情绪、情感的直接原因。换言之,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便不能产生任何的情绪和情感。如上例,正是因为该同学的言谈举止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使我们对这些表现产生了认识后,才产生了对这些表现的评价,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对该同学的好感。即便同一事物,由于它在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时间出现,我们对它的认识、判断与评价也会不同,从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的体验。例如,我们在野外看到一只老虎会大惊失色,惊恐万分,而在动物园或看马戏表演时看见老虎却无害怕之感。

(三)情绪、情感的性质是以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

人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产生了不同的态度,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情绪和情感。那么,这种态度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决定人们态度的是该事物是否符合主体的需要。如果该事物符合并满足主体的需要,主体就会对该事物持肯定的态度,产生满意、愉快、高兴的情绪、情感体验;反之,如果该事物不符合、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主体便会对该事物持否定的态度,产生不满、愤怒、痛苦、仇视等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如上例中,我们之所以对该同学产生好感,就是因为该同学的行为表现符合自己的心愿,与自己期望的行为规范相吻合,于是便产生了满意、喜欢、尊敬的情感。因此,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态度取决于该事物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需要就成为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体验的媒介,从而也决定了人的情绪、情感的性质。

二、情绪、情感的关系

人对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情绪和情感有别于认识活动,它具有特殊的主观体验、显著的身体—生理变化和外部表情行为。

情绪和情感两个词常可通用,但在某些场合它们所表达的内容也有不同,这种区别是相对的。人们常把短暂而强烈的具有情景性的感情反应看作是情绪,如愤怒、恐惧、狂喜等;而把稳定持久的、具有深沉体验的感情反应看作是情感,如自尊心、责任感、热情、亲情等。实际上,强烈的情绪反应中有情感体验;而情感也在情绪反应中表现出来。通常我们所说的感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情绪。

(一)情绪、情感的区别

1.本质上: 情绪通常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如饮食、睡眠、繁殖等)相联系,为人和动物所共有;而情感通常与个体的社会需要(如友谊、劳动等)相联系,如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荣誉感、责任感、羞耻心等,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2.稳定性上: 情绪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的特点,一旦这一情境发生变化,相应的情绪体验就消失或改变;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一经产生就比较稳定,一般不受情境左右,如友谊并不因朋友是否在眼前而改变。

3.形式上: 情绪具有冲动性,并带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如悔恨时捶胸顿足,愤怒时暴跳如雷。情绪一旦发生,其强度往往较大,有时个体难以控制;而情感则经常以内隐的方式存在,或以微妙的方式流露,并始终处于意识的调节支配之下。

4.产生的时间上: 情绪在先,情感的发生在后。

(二)情绪、情感的联系

1.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

2.情感离不开情绪。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形成的,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

3.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变化受情感支配,情感的深度决定着情绪表现的强度。

4.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二者密不可分。

三、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又具有两极性,每个特征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

(一)愉快—不愉快

在快感度方面,两级为“愉快—不愉快”。这种体验与主体需要满足的程度相联系。当情绪情感由积极向消极变化时就伴随着愉快与不愉快两种对立态度的转换,如快乐与悲哀、敬仰和轻蔑、热爱与憎恨等。

(二)紧张—轻松

在紧张度方面,两级为“紧张—轻松”。所谓紧张水平是指表达动作的程度之强弱。紧张的程度既决定于当前事件的紧迫性,也取决于人的心理准备状态和个性品质。与紧张相对的是轻松,是一种情绪松弛状态。实验表明,紧张程度中等时,人的操作行为效果最佳,过度紧张和松弛都会降低操作效率。

(三)激动—平静

在激动度方面,两级为“激动—平静”。激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个体的机能状态,激动和平静两级反映过度兴奋和抑制状态。情绪激动对人的影响是复杂的,它可以催人奋进,推动人的行为;也可以阻碍人的活动,如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愤怒得失去理智。

(四)强—弱

在强度方面,两级为“强—弱”。人们常用情绪表现的强弱作为划分情绪和情感水平的标准。例如,怒由弱到强划分为,微愠、愤怒、大怒、暴怒和狂怒;喜欢由弱到强划分为,好感、喜欢、爱慕、热爱和酷爱。

四、情绪、情感的功能

情绪、情感能够使个体针对不同的刺激事件产生灵活自如的适应性反应,并调节或保持个体与环境间的关系。情绪之所以具有灵活性的特征,是因为情绪、情感的机能不仅可以来源于个体全部的先天机能,而且还来源于学习及认知活动。许多种情绪、情感都具有调控群体间的互动的功能。例如,羞怯感可以加强个体与社会习俗的一致性;当个体对他人造成伤害时,内疚感可激发社会公平重建。其他的情绪、情感,诸如同情、喜欢、友爱等,也能起到构建和保持社会关系的作用。它们可以增强群体内的凝聚力,而且有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一)适应功能

有机体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有多种适应方式,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动物遇到危险时产生怕的呼救,就是动物求生的一种手段。人们通过各种情绪和情感的表达,了解自身和他人的处境与状况,适应社会的需要,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二)动机功能

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人们的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各种任务。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和焦虑能促使人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情绪对生理内驱力也具有放大信号的作用,成为驱使人们行为的强大动力。

(三)组织功能

情绪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发生、发展过程。什劳费认为,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和瓦解作用。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的情绪如恐惧、痛苦等会对操作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

情绪的组织功能还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当人们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面,其行为会比较开放,愿意接纳外界的事物;而当人们处在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容易悲观、失望,放弃自己的愿望,有时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

(四)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表情是思想的信号,在许多场合中,人们只能通过表情来传递信息,如用微笑来表示赞赏,用点头表示默认等。表情也是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如手势、语调等能使言语信息表达得更加明确。

五、情绪、情感的种类

人的情绪和情感多种多样,应如何分类?我国古代有“六情说”与“七情说”。六情说是指“爱、恶、喜、怒、哀、乐”;七情说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一)基本情绪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可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原则或模式,它们是先天的,不学而能,每一种基本情绪都具有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并有不同的适应功能。近代关于情绪分类的研究,通常把它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基本形式。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

1.快乐

快乐是指盼望的目标达到或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解除紧张时的情绪体验。如亲人相聚时的“高兴”,学习获得好成绩时的“愉快”,工作取得成就的“满意”等,都是快乐的情绪。但是,有一些情绪,如怜悯、奇怪、惊奇等,既不是明显的快乐,也不是明显的不快乐。

快乐的程度取决于愿望的满足程度,一般说来,由低到高可以分为满意、愉快、欢乐、狂喜等层次。引起快乐情绪的原因很多,如亲朋好友的聚会、美好理想的实现、宁静明亮的学习环境等,都可以引起快乐的情绪。如果愿望或理想的实现具有意外性或突然性,则更会加强快乐的程度。

2.悲哀

悲哀是与所热爱对象的失去和所盼望东西的幻灭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引起悲哀的原因比较多,亲人去世,升学考试失意,自己所珍爱的物品丢失等,都会引起悲哀的情绪体验。

悲哀的程度取决于失去对象的价值。此外,主体的意识倾向和个性特征对人的悲哀程度也有重要的影响。根据悲哀的程度不同,由低到高可分为遗憾、失望、难过、悲伤、极度悲痛等不同的等级。悲哀有时伴随着哭泣,可以使紧张得到释放,缓解心理压力。在比较强的悲哀中,常常伴发失眠、焦虑、冷漠等心理反应。

3.愤怒

愤怒是由于外界干扰使愿望实现受到压抑或目的实现受到阻碍,从而逐渐积累紧张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引起愤怒的原因很多,恶意的伤害、不公平的对待等都能引起愤怒的情绪。愤怒的产生取决于人对达到目的的障碍的意识程度,只有个体清楚地意识到某种障碍时,愤怒才会产生。

愤怒的程度取决于干扰的程度、次数及挫折的大小。根据愤怒的程度,可把愤怒分为不满意、生气、愠怒、激愤、狂怒等。

4.恐惧

恐惧是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苦于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引起恐惧的原因很多,如黑暗、巨响、意外事故等。恐惧的程度取决于有机体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

在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基本情绪中,快乐属于肯定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它对有机体具有增力作用。而悲哀、愤怒、恐惧通常情况下属于消极的情绪体验,对人的学习、工作、健康具有消极的作用,因而应当把它们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上。但在一定条件下,悲哀、愤怒、恐惧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战士的愤怒有利于他们在战场上勇敢战斗;对可怕后果的恐惧有利于个体提高责任感与警惕性;悲哀可以使人“化悲痛为力量”,从而摆脱困境。

(二)表情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是一种独特的情绪语言。表情主要有三类: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1.面部表情

不同的情绪会产生不同的面部表情。由于面部表情能惊喜、准确地反应人的情绪,她是人类表达情绪最主要的方式。伊扎德江人的面部分为额眉—鼻根区、眼—鼻颊区和口唇—下巴区,认为这三个区域的活动构成了不同的面部表情,表达着相应的情绪。

2.身段表情

身段表情是除面部之外身体其他部位的情绪表达。头、手和脚是表达情绪的主要身体部位。例如,人在欢乐时手舞足蹈,悔恨时顿足捶胸,惧怕时手足无措,羞怯时扭扭捏捏。舞蹈和哑剧是演员用身段表情和面部表情反映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3.言语表情

言语表情是情绪在言语的声调、节奏和速度上的表现。人在高兴时音调较快,悲哀时音调低沉、节奏缓慢,愤怒时音量大、急促而严厉。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方式讲出来则会表现出不同的含义。

表情与言语一样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在三种主要表情中,面部表情起主要作用,而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往往是情绪表达的辅助手段。

(三)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1.心境

心境是指人的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喜者见之则喜,忧者见之则忧”。

心境对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健康有很大的影响。积极向上、乐观的心境,可以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增强信心,使人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益于健康;消极悲观的心境,会降低认知活动效率,使人丧失信心和希望,经常处于焦虑状态中,有损于健康。人的世界观、理想和信念决定着心境的基本倾向,对心境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有爆发性、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时间引起的。重大成功之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情人突然死亡引起的极度悲哀、突如其来的危险所带来的异常恐惧等等,都是激情状态。我们曾在生活中看到过很多这样的场景,足球运动员在踢进球的时候会绕着操场疯狂地跑动甚至会亲吻足球场,这就是进球引起的一种激情状态。还有运动员在进行百米赛跑时,因为观众为自己加油呐喊,于是在比赛中以超常发挥的速度冲到终点,这也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爆发状态,属于激情。

激情状态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例如,盛怒时全身肌肉紧张,双目怒视,怒发冲冠,咬牙切齿,紧握双拳;狂喜时眉开眼笑,手舞足蹈;等等。激情状态下的人往往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限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进而使人的行为失去控制,甚至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或动作。有人用激情爆发来解释自己的错误,认为“激情时完全失去理智,自己无法控制”,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激情状态,也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它,因此,任何人对自己在激情状态下的失控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都是要负责任的。我们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激情,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而且,激情不总是消极的。我国卫星发射成功时,民众的兴高采烈,运动员在赛中取得金牌时的欣喜若狂,这些激情中包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激励人上进的强大动力。

3.应激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例如,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必须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迅速做出选择,采取有效行动,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我们在生活中都听过这样的事件:一个婴儿差点从高处摔到地面上,远处的妈妈看到后快速冲上去接住了孩子,平常情况下妈妈并不能有这样的反应速度,但是由于突发的情况引起她紧张的反应,也就是应激反应,所以才能提高反应速度接住孩子。还有在开车时,突然冲出一条狗,你紧急刹车,这也属于一种应激反应。

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如肌肉紧张度、血压、心率、呼吸以及腺体活动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个体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刺激,维护机体功能的完整性。加拿大学者汉斯塞里把这种变化称为“适应性综合征”,它包括动员、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四)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人类高级的社会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道德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你一定听过“最美教师张莉莉”和“最美司机”的典型事迹,称他们为“最美”,不是因其面容,而是用道德标准判断后认为他们在思想上有高度,是道德上的模范,学习的对象。道德感属于社会历史范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在我国现阶段,爱祖国、爱人民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如果一个人的言行符合这一标准,就会产生幸福感、自豪感;否则就会感到不安、自责和内疚。同样,当别人的言行符合这些标准时,人们就会对他产生爱慕、崇敬、尊重、钦佩等情感;而对那些违背这一标准的思想和行为,人们就会产生厌恶、反感、鄙视、憎恨等体验。

2.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小明同学解出了一道非常难的数学题,此时他产生的就是一种理智感,而如果因为没能解出数学题而产生羞愧感,同样也属于理智感。人们在探索未知的事物时所表现出的求知欲望、认识兴趣和好奇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得迟疑、惊讶、焦躁以及问题解决后的喜悦、快慰,在评价事物时坚持己见的热情,为真理献身时感到的幸福与自豪,由于违背和歪曲了事实真相而感到的羞愧,等等,都属于理智感。

3.美感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我们在生活中参加一些艺术展、书画展时欣赏到的一些美的事物,看到的大自然中的美景等,都是美感的体现。

人的审美标准既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又受个人的思想观点及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人对事物美的评价既有共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地方。

美感作为情感的一种形式,也是由客观情境引起的。客观情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自然景象和人类创造物的特征;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特征。它们都能引起人们对于美的体验。善良、淳朴、诚实、坚强、公正坦率、不徇私情、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品质和行为都是美的;损人利己、虚伪、胆小怕事、两面三刀、狡猾奸诈等,都会引起人们的厌恶、憎恨的情感体验。

六、情绪的理论

从古希腊至今,历代思想家都试图在理论上解释情绪的产生。当代情绪理论多注重经验主义研究方法,很多独立的理论并不互相排斥,大多数研究人员乐于采纳多种视角,融合各种理论。引起争议的问题主要是,认知判断对产生情绪有多重要,特别是和身体反应等其他方面比较来说。

(一)早期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2.坎农—巴德学说

该学说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是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了身体生理的反应,从而产生了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该理论认为,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同时把信息输送到大脑和机体的其他部位,到达大脑皮层的信息产生情绪体验,而到达内脏和骨骼肌肉的信息激活生理反应,因此,身体变化与情绪体验同时发生。

(二)认知理论
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的。阿诺德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最重要的条件。

2.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的。此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之为情绪唤醒模型。

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知觉到环境有害或有益后的反应。因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三)分化理论

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当人们体验到消极情绪时,免疫系统功能会减弱;而当人们体验到积极情绪时,免疫功能会增强。

情绪常产生于人们对环境的评价方式和反应方式之中。如果按照情绪ABC理论,人们对环境的评价方式即B,人们对环境的反应方式即C。具体来说,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研究者已逐步达成共识,认为情绪的研究离不开动机,而动机的研究也离不开情绪。但之前并非如此,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动机是以需要来界定的。那时的研究者认为,需要能为行为提供动力、能量、方向和维持性。他们完全不考虑情绪的作用。

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动机被看作是由驱力的存在引起的。早期的动机理论认为,驱力为行为提供动力,学习为行为提供方向。驱力论者认为,情绪是动机的副产品,而不是动机的组成部分,如伯利恩认为,动机是最佳唤醒驱力,情绪是满足这一驱力的副产品。根据驱力理论,行为的维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习得的,如根据阿姆泽尔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行为的维持性是由与挫折相联系的刺激的对抗性条件作用引起的。这里的挫折是一个完全限定的情绪概念,主要是指未能获得奖赏所引发的情绪。

到了20世纪60年代晚期及70年代早期,心理学家从行为的角度来研究动机。动机和需要是其理论的核心,“需要”的内涵则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完全不同。需要只是引发行为的倾向,目标和威胁才是行为的原因:目标是积极的诱因,而威胁是消极的诱因。

虽然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目标来解释动机的理论较具影响,但对于很多理论家而言,尽管目标和威胁能够直接引发行为,但不足以维持长期行为。在对长期行为的研究中表明,区分人们行为的维持性的因素是情绪。那些在面临威胁和困难时保持乐观的人会维持原有行为,而那些悲观和自我怀疑的人常会放弃自己的目标。

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大多数当代理论家都认为情绪在动机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使得这些心理学家开始重视情绪的自我调节,如班杜拉指出,“天资和它(情绪)的发挥一样重要”。他认为,为了实现目标,人们需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特别是调控自我怀疑。

(四)情绪智慧

20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研究情绪智力。1995年,美国心理学博士、《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丹尼尔·戈尔曼推出《情绪智力》一书,将情绪智力这个概念进一步推广。20多年来,美国学者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人类智力的开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说到情绪,我们每个人都与之息息相关。情绪的发展和变化是我们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产生的。情绪在制约人,也在成就人,还在损害人,不同的情绪决定着不同的生活。我们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拥有我们自己需要的情绪,使情绪获得应有的表达和展示。所以,我们必须对情绪有真正的了解,知道它的种类和对人的利害。

我们不仅需要积极的情绪,还需要消极的情绪;不仅需要克制,还需要发泄;不仅需要防御,还需要利用。知道情绪是我们为人做事乃至成败的重要因素,我们只有挖掘积极情绪和善待消极情绪,才能更好地把握和管理自己,做情绪的主人。有效的情绪管理是推动学业成功的“发动机”,有效的情绪管理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有效的情绪管理是身心健康的“护航者”,有效的情绪管理是良好性格的“塑造者”。

情绪既是主观感受,又是客观生理反应,具有目的性,也是一种社会表达。情绪是多元的、复杂的综合事件。情绪构成理论认为,在情绪发生的时候,有五个基本元素必须在短时间内协调、同步地进行。

认知评估: 注意到外界发生的事件(或人物),认知系统自动评估这件事的感情色彩,因而触发接下来的情绪反应。例如:看到心爱的宠物死亡,主人的认知系统把这件事评估为对自身有重要意义的负面事件。

身体反应: 是情绪的生理构成,身体自动反应,使主体适应这一突发状况。例如:意识到死亡无法挽回,宠物主人的神经系统觉醒度降低,全身乏力,心跳频率变慢。

感受: 人们体验到的主观感情。例如:在宠物死亡后,主人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一系列反应,主观意识察觉到这些变化,把这些反应统称为“悲伤”。

表达: 面部和声音变化表现出这个人的情绪,这是为了向周围的人传达情绪主体对一件事的看法和他的行动意向。例如:看到宠物死亡,主人紧皱眉头,嘴角向下,哭泣。对情绪的表达既有人类共通的成分,也有个人独有的成分。

行动的倾向: 情绪会产生动机。例如:悲伤的时候希望找人倾诉,愤怒的时候会做一些平时不会做的事。

七、情绪、情感的调节与培养

情绪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及行为。当出现不好的情绪时,我们最好能对其加以调节,使情绪不要给自己的生活及身体带来坏的影响。情绪无好坏之分,一般只划分为积极情绪、消极情绪,但由情绪引发的行为则有好坏之分,行为的后果也有好坏之分,所以说,情绪管理并非是消灭情绪,也没有必要去消灭,而是疏导情绪,并合理化之后的信念与行为。

情绪是靠我们自己管理和掌握的,任何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物体,甚至一句话都能激起我们的情绪。我们应当有人所共有的感受和需要,但不能追求或表达得太过于痴迷和慌乱。很多情绪来自身外,可心情是自己的,我们可以用自己的修为来调整不利和不好的状态,使得自己在有关与无关中确立自我情绪,走出情绪的困扰。这部分内容在下面章节中会进行重点讲解。 mg8I+NA/eHWQ9MEOt0H1m55Otva7dVH2LaO7CGcql9xQA+8U5HxdS+CGCspom9G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