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认知治疗理论

一、主要理论与观点

(一)认知疗法的产生

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心理治疗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技术。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来询者的不良认知,从而使其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这种改变人的认识观念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证法”。由你说出你自己的观点,并依照这种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推理,最后引出矛盾和谬误,从而使你认识到先前思想不合理的地方,并由你自己加以改变。

20世纪时,另一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语言分析哲学,目的就是要改变当时哲学领域中语词不清、概念混乱的局面。实际上,这是一种更为严密的揭示并纠正错误思想的方法。

自从心理学从哲学范畴中独立出来,心理学的理论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而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则是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之后的第三股势力。

认知疗法作为一种系统的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在理论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基本原理

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成员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的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的认知有关。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阿尔波特·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阿伦·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以及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

(三)认知影响行为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具体来说,“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识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了解和对事的见解,等等。

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地方”,不小心就会被打针;而一般人会将其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自己“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

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的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影响。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疗法。”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

认知疗法与理情治疗可以同时使用,但理情较常用面质和教导的方法,而认知疗法倾向于逻辑式的追根究底。对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认知疗法的大师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埃利斯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因此,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梅肯鲍姆认为,人的行为和情绪由自我指令性语言控制,而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内化,虽在成人时意识不到,但仍在控制人类的行为和情绪。如果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形成过程中有误,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因此,治疗包括学习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象技术来解决问题等。贝克也指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成员的痛苦,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从另一角度来说,认知疗法乃是针对心理分析疗法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因为在心理分析治疗时,常着重于心理与行为的潜意识和情感症结,而这种潜意识的欲望或情感,往往只是施治者的分析预测,不容易向成员解释,也不容易被成员接受,更不易作为治疗的着眼点来操作。但认知治疗把着眼点放在认知上,它不必管看不到、也抓不到的潜意识,只要更正这些可用语言描述的观念、想法、信念,处理好非功能的“认知”即可。既明显又具体,易取得成员的理解与协作。

(四)认知的三个不同水平

认知疗法企图从三个不同的水平纠正成员的认知。这三个水平分别是自动化认知、设想,以及最高层次的策略和复杂思维。

认知疗法提出,每人皆有自动化思考的事实,自动化思考产生自动化的认知,而这种认知来源于我们的习惯性思维,若是这样的一些认知不符合事实或者让团体中的成员形成困扰,那么,团体的领导者可以教导成员以找证据的方式来改变个人的认知困扰,并以角色预演、正向自我、暗示、催眠等方式巩固新行为的学习,以便形成新的认知的自动化。而自动化思维为最易于接近的表面思维,这种思维往往是某种特殊情境下立即出现的思维。设想则是较深一层的思维,他是基于原有的条件,及相关的情况所形成的信念。策略或复杂的思维模式为最深层基本信念,可能是一种固定的先入为主的信念。这三种思维层次是相互关联的。

二、团体咨询与治疗的目标

(一)纠正所有三级水平的错误认识

一般来说,自动思维是最不牢固和易于测知的,故而在治疗早期,以针对这一水平为主。当领导者已能较容易地识别和测定成员的自动思维后,领导者应帮助成员进一步识别他潜在的设想,这种设想可采用书面表达的形式,更好的方式是采用行为尝试的方法来表达。最后应是测定和干预改变策略。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成员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二)解决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

领导者试图通过改变成员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其所呈现的心理问题。认知疗法的基本原则是首先要了解认知的基本模式,成员的认知状态对他的情感和行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当某个成员处于应激状态时,他自己的认知结构决定了他的情绪是焦虑或是愤怒,是抑郁或愉快,他的行为采取的是逃走或攻击,由于个人原有的认知基础不同,对应激的行为和情绪反应也各异。

认知疗法的总体策略是交谈程序和行为矫正的混合物。在团体咨询或者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应帮助成员解除他们歪曲的认知,与其共同努力发展,用正确的方法去评估他们的经历。

三、团体领导者的任务

首先,领导者要向成员说明一个人的看法与态度是如何影响其心情及行为的;其次,帮助成员去检讨他所持有的对己、对人以及对四周环境的看法,从中发觉跟成员主诉的问题有密切关系的一些“看法”或“态度”,并协助成员去检讨这些看法或态度与一般现实的差距,指出其错误认知的非功能性与病态性;最后,督促成员去练习更换这些看法或态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与态度,以便借此新的看法或态度来产生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的行为。

四、团体基本技术

认知疗法包括所有能改变错误认知的方法,如说明、教育、批评、促膝谈心等,但具体到认知团体咨询的情境中,也会形成一些具体的技术。

(一)改变成员的现实评价

大家知道,人在异常认知方式的影响下,会出现现实检验的错误。如偏执的人,把别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认为与自己有关;抑郁的人总觉得事事不如人,犹如行尸走肉;疑病症的人把躯体的任何不适都认为是严重疾病的象征等。正常人知道先对假设进行检验,但认知异常的人把现实和认知二者混为一谈,或者虽然进行了检验,但只接受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证据,拒绝与之相反的证据,以致认知异常的人的认知评价不能正确反映现实。

要帮助成员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让成员充分认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领导者可直接或间接地向成员运用认识论的原理,来解释以下问题:

1.对现实的感知,不同于现实本身,最多也只能接近现实,因为感觉器官的功能有限,不可能完全反映现实,在病态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2.对感知的解释依赖于认知过程,如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以及概念、判断、推理等。此过程容易出错,任何生理、心理问题都可以影响认知过程。

(二)改变信条的技术

人们主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来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解释、评论外界事物,解释、评价自我与他人。贝克称其价值观念为信条(rule),他认为,如果信条定得太绝对或使用不当,就会产生适应不良,结果导致焦虑、抑郁、恐怖、强迫等现象。常见的信条有下列几种:

1.危险—安全信条。成员们常常用自己的信条来估计环境的危险性,和自己应付的危险度,如果估计过高,会产生不必要的焦虑,使生活受限(如恐怖症、强迫症);如果过低估计危险度,则易发生意外。很多问题主要是过高估计危险度,主要表现为害怕某种环境、人际敏感等。

2.快乐—痛苦信条。它所引起的适应不良的主要问题,在于成员们把快乐与痛苦绝对化,非此即彼,达到目标则快乐,达不到则痛苦。例如,对于学生,“我不名列前茅就没有快乐”;对于运动员,“只有金牌才是快乐的唯一源泉”;对于政治家,“没有名望,我就不会幸福……”。

下面是这些人典型的信条:(1)要幸福,必须每件事都成功。(2)要幸福,人们都应该知道我的价值。(3)不在最前面,就是失败。(4)如果我有错误,就意味着我不行。(5)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别人如何看待他。(6)如果不同意我的看法,就是不喜欢我。(7)如果现在把握不住机会,以后会后悔的。

持有这些态度的人,多被别人或自己认为是很有才干的人,自尊心强、害怕失败、不满足于现状,无休止地驱使自己去“奋斗”,所以神经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当然不会有“幸福”可言。如果因某一事件的影响,或某次失败,成员就把此当作灾难,“我没有达到目标,我是失败者”,其自尊顷刻瓦解,而自卑、沮丧、焦虑、抑郁情绪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强烈。

此时在认知团体的咨询过程中,成员当中若有人表达或者倾诉了这一不合理信条对其产生的困扰,则领导者要使成员明确自己的认知,帮助他们判断是这些认知使自己受痛苦。要成员们充分认识到人的能力的局限性,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事事成功;要正确认识失败,失败并不意味着以后永远不会成功;要自己留下“后路”,不能事事都“背水一战”;同时要降低自己的目标,降低自己的期望,增加对失败的耐受性。

3.该与不该信条。来询者在自己内心中,有一套固定的信条,自己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如:(1)我应该最宽宏大量,体谅别人。(2)我应该做个好爱人、好朋友、好父母、好老师、好学生。(3)我应该沉着应付各种挑战。(4)我应该永远快乐,不伤害别人的感情。(5)我应该知晓、理解和预示未来。(6)我应该知难而进,永远能控制自己的感情。(7)我应该自信,能解决每一个问题。(8)我应该把每一件事都做好。(9)我应该永不疲倦,保持旺盛的精力。

“应该”像无形的鞭子,使“应该者”努力加码,给自己精神上造成压力,给生活增添无数困难,整日为“应该”奔波,当然毫无乐趣可言。

信奉这些信条的人对自己有很多“不应该”和“应该”,他们同样以这些信条要求他人。别人当然不会根据他们的信条行事,因而造成了很多人际关系紧张情况,同时加重了持有这种信条的人的负担。

领导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成员们做工作:

(1)分析“应该”信条的非现实性,且给自己所造成的压力,它会妨碍重大目标的实现。

(2)了解人的局限性,不可能所做的一切都成功。

(3)各人有各自不同的价值系统,没有统一的“应该”模式。你认为应该的,别人不一定认为应该,不能把自我同他人的看法等同起来。

(4)改变“应该”信条,使之更现实、更富有弹性。

(三)贝克的一系列认知治疗技术

一般说来,成员们的主要问题都跟非功能性的认知有关,是根据异常的认知而形成的,如对人的偏见、对自己的自卑、对事情抱有错误或消极的态度等,均适合运用认知疗法来进行治疗。

贝克等人设计了一系列的认知治疗技术,现简述如下:

1.M和P治疗

M(mastery)意为掌握、控制,即感到做某件事的难易程度;P(pleasure)意为愉快,即在做某件事时的愉快程度。经验证明,如果病人按照计划行事,动机就会增加,成功的自信心、愉快的感觉也会随之增加。

2.认知重评

本方法主要用于发展适应不良的认知和态度,然后由成员与领导者共同评价,检验其真实性。由以下步骤构成:(1)找出认知与沮丧的关联;(2)找出认知与自暴自弃的关联;(3)找出这些认知的歪曲性;(4)检查、评价、矫正这些认知。

3.转换治疗

转换治疗(alterative therapy)包含两种方法:(1)让成员考虑,换一种方式来解释自己的体验和外部环境。这是因为成员往往存在系统偏差,如果能改变成员的解释方式,使成员认识到自己的偏差,就能改变情绪。(2)换一种方式来应付心理和环境问题。通过讨论和练习,成员会惊奇地发现能够解决自己原来认为不能解决的问题。

4.ABCDE技术的采用

A即刺激,B指个体的信念,C指情绪和行为结果,D为干预性指导,E为干预后的效果。

5.布置家庭作业

可列出三个栏目:自动思维、认知歪曲的评定、合理认知。

6.行为改变技法

针对不同的成员,设计“日常活动计划表”,适于缺乏动机及活力的成员,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原则。

(四)角色扮演

领导者与成员间互换角色或扮演其他角色,目的是发现成员的认知歪曲和找出解决的办法。如一成员有明显的自杀意图,原因是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白吃饭”,活着没意思,虽然成员也明白自己做了不少的成绩,取得了领导的信任,但他可能认为“那不算一回事”“那是我的职责,任何人都应该完成本职工作,所以根本就不算是成绩”,领导者要从扮演成员的过程中,体会他这种“一无是处”的感觉,并找到应对方式,从而引导成员走出误区。

(五)识别自动思维

由于引发心理障碍的思维方式是自动出现的,已构成了成员们思维习惯的一部分,多数成员不能意识到在不良情绪反应以前会存在着这些思想。因此在团体咨询的过程中,领导者首先要帮助成员学会发现和识别这些自动化的思维过程。领导者可以采用提问、自我演示或模仿等方法,找出导致成员不良情绪反应的思想。

(六)识别认知错误

所谓认知性错误即成员在概念和抽象上常犯的错误。这些错误比自动化思维更难识别,因此领导者应听取并记录成员们的自动性思维,然后帮助成员们归纳出它们的一般规律。

(七)真实性检验

真实性检验就是将成员们的自动思维和错误观念作为一种假设,鼓励他们在严格设计的行为模式或情境中对假设进行检验,使之认识到原有观念中不符合实际的地方,并自觉纠正,这是认知疗法的核心。

(八)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就是让成员意识到自己并非被人注意的中心。很多成员总感到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他人的评价,为此常常感到自己是无力的、脆弱的。如果成员认为自己的行为举止稍有改变就会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和非难,那么领导者可以让他不像以前那样去和人交往,即在行为举止上稍有改变,然后要求他记录别人不良反应的次数,结果他发现很少有人注意他言行的变化,他自然会认识到自己以往观念中不合理的成分。

(九)焦虑水平监控

多数成员都认为他们的抑郁或焦虑情绪会一直不变地持续下去,而实际上,这些情绪常常有一个开始、高峰和消退的过程,而不会永远持续。让接受团体咨询的成员们体验这种情绪的涨落变化,并使他们相信可以通过自我监控,掌握不良情绪的波动,从而增强改变的决心。 s6l9oDLLa9fCKrCmhNpllpG9y+0dQn06zZQYAWFe6DZOnM6IG1YxCwnKNeeUWPx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