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人际相互作用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亦称沟通分析,简称TA,是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伯恩于1959年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伯恩认为:“社会交往的单位称为相互影响。当两三个人或更多的人相互碰在一起时,迟早某人要说话,或者向其他人的出现致意。这叫相互作用刺激。另外的人就会说一些或做一些与这种刺激有某种联系的事,那就是相互作用反应。”相互作用分析是以精神分析原理为基础创立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用于检查“我对你做些什么,你反过来对我做些什么”一类的相互作用;并确定在具有多重性质的人格中,父母意识、儿童意识与成人意识哪一部分出现,交往双方的关系是相辅、互补,还是矛盾冲突。相互作用分析治疗的目的是协助人们了解他们与别人互动的本质,教育来询者改变生活态度,对人际交往获得深刻的领悟力,建立自尊的、成熟的人际关系。

一、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的创始人

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美国精神分析学家。1935年在麦吉尔大学获得医学学士,随后到耶鲁大学完成了精神科住院医师的训练,开始试验团体治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伯恩到加利福尼亚州卡迈尔市与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Erikson)一起做精神分析研究,同时在卡迈尔做精神病实习,继续观察他的来询者,形成对人格结构及功能的理论。此后,他向传统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假定挑战,舍弃传统训练,开始进行相互作用分析的研究。1957年11月,在洛杉矶举行的美国团体心理疗法会西部地区大会上,伯恩宣读了一份论文,标题为《人际相互作用分析:一种新型有效的团体治疗法》。1964年,他的著作《人们玩的游戏》一书畅销国际。同一时期,他崭新的治疗方法尽领风骚。1970年,他因心脏冠状动脉栓塞而去世,享年60岁。

二、主要理论与观点

(一)自我状态

伯恩把人的自我状态分成三种:父母状态(parent)、成人状态(adult)、儿童状态(child)。这三种状态存在于所有人身上,与年龄无关,与角色无关,而是不同的心理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是由父母或父母型人物的行为内化来的,是一大堆装在脑子里的个人早年获得的印象深刻的外部经验,包括“必须”和“应该”。父母自我状态是“教诲的”“权威的”。当一个人板着脸教训人或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态度时,就是“父母自我状态”的一种表现,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他人,责骂、训斥人以及其他权势式的作风。

成年自我状态的特征是“理智的”“逻辑的”,注意事实资料的搜集,能够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冷静地分析,而不受“父母状态”和“儿童状态”的干扰。

儿童自我状态的特征是“情绪的”“冲动的”“自发的”,常常凭感觉行事。如足球场上当喜爱的球队获胜时不顾及周围的环境,冲动地大叫大跳,就是儿童自我状态的表现。这种状态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一会儿逗人爱,一会儿又大发脾气令人厌。

P、A、C三种自我状态汇合成人的性格,蕴藏在人的潜意识之中,每个人三种状态的比例不同,就形成了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行为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会不自觉地表露出来。相互作用分析的目的是要发现个人的三种自我状态中的哪一部分在引起各个刺激和反应,由此就有了三种相互作用分析的形态:互补型、交叉型、隐含型。

相互作用分析认为,成人状态不像儿童状态那么脆弱、冲动、情绪化、忧虑,也不像父母状态那么陈旧、恪守惯例。成人状态能够预计到事情的结果及延续下来的喜悦,更关心、维护个体发展。成人状态具有“付出比得到更幸福”的观念。

(二)人生四种基本态度

人际相互作用分析就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创立了四种生活态度: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好—你不好;我好—你也好。

1.我不好—你好。这是抑郁者的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依赖他人的施惠,极需要抚爱或承认。这种态度源于幼年时的认知。由于小孩子身体弱小,不能自助,所以不可避免地会觉得自己不如周围的人,产生自卑感。如果这种态度没有随着成长而改变,固着下来,会带来消极的影响,要么放弃自我,要么顺从他人。这种态度一旦被认识清楚并得到改变,就能在成人意识指导下建立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

2.我不好—你也不好。这是严重精神紊乱或厌世者的态度。这种态度源于孩子开始走路时,以为“被人照看”的生活已告结束,抚爱到此为止;或他想探究一切而不愿老实待着,可能滚下楼梯,受到惩罚,造成伤痛。如果这种身处逆境的状态毫无缓减地继续下去,孩子就会得出“我不好—你也不好”的结论。持有这种态度,儿童的成人意识便停止发育。一旦长大,持这种态度的人常会放弃自我,陷入绝境。最终可能在一种极端的退缩状态下了结此生。

3.我好—你不好。这是怀疑和独断的态度。长期被父母虐待、凌辱的孩子会转向这种态度,随着年龄增长,怀疑的和独断的态度增强,他开始反抗。他拒绝认识自己的内心,无法客观地对待发生的一切与自己的关系,却一口咬定总是“他们的错”。他们确定,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无可指责的,不管做什么都是好的。持这种态度的人,极端的表现是伤害他人;也有一些持这种态度的人因为孤傲、仇视等原因使自己被极端孤立。

4.我好—你也好。这是健康的态度,认可自己也认可他人。这种态度是我们所期望的,与前三种态度截然不同。前三种态度依赖于情感,常常引发心理适应不良,第四种态度依赖于思考、信仰以及行动的保证。因为我们对“好”的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自己的经历,我们可以超越它们,将其抽象化而达到为所有的人服务的终极目的。如果一个人一次又一次地被置于能够证明自身的价值以及他人的价值的环境中,就容易形成“我好—你也好”的态度。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因素影响,有许多人没有形成一种健康的态度。但是一个依据成人意识做出决定的人可以充满信心地说:我知道它能奏效,但不可能期望立竿见影,这需要耐心和信心。一旦我们接受了“我好—你也好”的新态度后,马上就能产生好的情感,这种新方式总有一天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收获、新的幸福。

(三)游戏

TA理论的心理游戏基本上就是一种暧昧的沟通,除了表面讯息外,还隐含着许多讯息。表面上看起来彼此很亲密,事实上每个人都好像在玩捉迷藏,缺乏真正的沟通,而且游戏的结果常让人产生不愉快的感觉,不是别人感到“不好”,就是使自己觉得“不好”。团体情境提供一个理想环境,使成员觉察到,他们以怎样的具体方式选择了玩游戏的策略,作为回避真诚接触的方式,以及如何选择了种种最终导致自我妨碍的思想、情感、行为模式。成员们可分析自己在团体中的反应与在童年生活情境中反应的关联,还可以通过观察团体中他人的行为来了解自己的游戏和困境。

三、团体咨询的目标

相互作用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的研究,非常适用于团体咨询。相互作用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分析相互作用的类型,帮助人们确立一个强有力的成年自我状态,从而促进人的成熟、成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作用分析团体给予成员某种程度的觉察,协助成员去除与他人互动中所使用的不好的脚本或游戏,激发成员重新检视早期的决定,能应用自己新的觉察,做出新的、有效的决定,对生活的方向做出新的抉择。在团体中成员可以观察到他人的变化与示范,逐渐了解自己的人格结构,并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另外,团体可以帮助成员把焦点放在自己的早年决定上。许多人都受到有关自我价值及个人能力的早年决定的束缚,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而在团体中,与其他成员的互动则给他们充足的机会去展现自我并履行契约。团体中的互动使成员增加对自我与他人的觉察力,帮助他们把焦点放在生活中要改变的事情上,并能重新做出决定。

四、团体领导者的任务

相互作用分析团体领导者扮演着教师的角色,教导成员如何去了解和认识所玩的游戏,成员沟通时所表现的自我状态,还有生活计划中自我妨碍、自我挫败的情况,发展处理人际关系的策略。

五、团体基本技术

(一)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的目的在于协助成员学习如何鉴别和分析他们的自我状态,以便能够改变他们感到僵滞的行为模式。成员们意识到其父母、成人、儿童的自我状态的内容与功能,探索个人的思维、感觉与行为模式。例如,分析自己的言行受哪一种自我状态操纵,在其人格中哪一方面最突出,这一过程使成员发现自己的行为与思考方式,找出自己可能的抉择,并掌握自己的方向。

(二)沟通分析

TA理论认为,沟通是来自某一个人自我状态的刺激以及另一个人自我状态的反应。三种自我状态所发出的刺激和反应形成了各种形式的沟通,主要有三种类型:

1.互补沟通:来自一个自我状态的讯息,收到了来自另一个人特定自我状态的预期反应。这是一种符合正常人际关系的自然状态下的反应,是人们所预期的反应。这种交流,相互影响中刺激和反应是平行的,如父母状态对父母状态,成人状态对成人状态。

2.交叉沟通:指当一个人发出信息后,没有得到预期的反应,相互作用是交叉的、矛盾的,这时交流就会中断,甚至发生冲突。如沟通的一方以成人对成人的状态发出信息,但对方却以父母对儿童的状态回应。

3.隐含沟通:是一种最为复杂的交流方式。在隐含交流中,总是涉及两种以上自我状态。真正的信息往往没有明确表达出来,而是隐含在另一种社交客套的交流中。这种方式不宜多用,常会引起误会和不必要的麻烦。例如太太成人自我对先生成人自我说,你看我这新衣好看吗?而心里却隐含着“哎呀!你整天都没注意到我的新衣服”(儿童自我对成人自我)的暧昧状态。

(三)游戏分析

伯恩在《人们所玩的游戏》一书中探讨了人们常以防止亲密性和操纵别人来得到想要的东西的防卫策略和“把戏”。他强调学习观察和理解为什么会发生游戏、它们的结果是什么、为何使人们相疏远,协助成员学习如何终止和避免游戏。

(四)生活脚本分析

生活脚本分析是指TA治疗过程中用于鉴别一个人生活风格的部分,它与沟通分析和游戏分析都有关。生活脚本有助于说明成员们是以怎样的方式获得一个脚本,以及说明他们如何运用以这个脚本为基础判断预期行为的策略,目的是要帮助成员们获得改变早期规划的机会。团体参与者被要求回忆童年时所喜欢的故事,了解他们是怎样适应于这些故事及故事怎样融入现在的生活经历。在团体活动中重演他们生活脚本的各个部分,使成员了解自己童年时不加批判地接受的种种禁令、对这些指令的反应及所做出的抉择、现在为维持这些早期抉择所运用的游戏和骗局。团体提供支持性的机会,成员讨论、探索自己。

(五)重新决定方式

重新决定方式是由高尔丁夫妇建立的,不同于伯恩式团体,方法的核心是协助那些正处于儿童自我状态的成员做出重新抉择。具体做法是使他们重新体验早期情境,就像它们在现时重演一样,从而帮助成员走入他们的儿童自我状态,并从那一角度出发做出新的决定计划。做法按团体阶段的不同来实施。

团体初期阶段先建立良好关系,取得信任,愿意说出问题;然后审查成员有关改变的实际契约,强调的重点放在成员现在要采取行动做一些能够促成改变的事。

团体的工作阶段,在完成契约后,进行游戏与分析,主要是了解如何支持和维持痛苦的经历,使他们为自己承担责任。领导者创造团体气氛,使成员迅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想象怎样维系了长期的不良情绪,激励他们发现替代性的选择。

团体后期阶段,一旦从儿童自我状态出发重新做出一个抉择,团体成员们会发现成员的声音、躯体和面部表情的变化。成员被鼓励在团体中报告新经验替代旧经验的故事,通常接受团体支持新抉择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抚慰。最后激励成员把团体情境中的改变转换到他们日常生活中去。 fI1rlCQYyI5LdHeiUXqz5BkXc8G0tNhSDSzX1e1/emAGjfNlrfFQGO0jMjcbW/E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