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治疗理论(person centered approach theory)是由1940年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法发展而来的理论。它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非指示咨询与治疗时期;第二阶段,来询者中心疗法确立,提出了人格的自我理论,并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第三阶段,来询者中心疗法的深化和实践的时期,重视领导者的非指示的、感情反射的技法更趋完善,整个理论方法更接近现实;第四阶段,从来询者中心疗法发展为个人中心理论的时期。罗杰斯开展了许多发展个人成长的团体心理咨询的研究和实践,并将这种理论应用到许多不同类型的会心团体(encounter group)中。
同时,罗杰斯将“来询者中心”扩大到“以人为中心”,并把它应用到人格理论和其他人际关系领域中,如择偶和婚姻等,还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
卡尔·罗杰斯(1902—1987),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1902年1月8日出生于美国奥克帕克。1924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临床心理学。193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37年出版首部著作《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1942年出版《咨询与心理治疗:新近的概念与实践》,形成了“来询者中心疗法”。1957年,出版了他最重要的著作《来询者中心治疗:它的实践、含义和理论》,提出了个性及其变化的理论,主张个人的知觉及其对知觉的解释决定他的行为。1959年,出版《在来询者中心框架中发展出来的治疗、个性和人际关系》。1968年,与一些同事建立了自己的“人类研究中心”。他还曾担任过美国心理学会、美国临床和变态心理学会、美国应用心理学会等官方机构的主席,也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领域以及因对心理学理论的重大贡献而获得过国家级奖项。罗杰斯于1987年因跌倒导致腰椎挫伤,动手术后因心脏衰竭去世。
个人中心理论是建立在罗杰斯人性观的哲学基础之上的,罗杰斯否定精神分析学派对人性的悲观消极看法,也不认同人是不可信赖,需要指导、激励、教导、惩罚、奖赏、控制,应由处于较高地位的他人及专家来管理的看法。所以罗杰斯的人性观是积极乐观的,他对人有极大的信心,强调每个人的价值和个人的尊严。他相信:
1.人是理性的,能够自立,对自己负责,有积极的人生取向,因而可以达到独立自主,发展自己的能力,促进自身成长,迈向自我实现。
2.人是建设性的、社会性的,值得信任,也可以合作,懂得尊重他人,能够对别人产生同感的了解,能发展亲密的人际关系。
3.人有能力去发现自己心理上的适应不良,也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寻求心理健康。人的负面情绪(如失望、恼怒、悲痛、敌视)的出现是由于人在爱与被爱、安全感和归属感等基本需要上受了挫折,得不到满足而发生的。
总之,罗杰斯深信人最基本的生存动机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潜能,领导者便可以把最基本的责任放在来询者身上,为来询者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充满真诚、尊重、信任的人际关系,这样,来询者会减少防卫心理,并对自己和世界更加开放,能界定和明晰自己的目标,朝向建设性的、心理健康的方向走下去。
罗杰斯认为,心理适应不良的程度取决于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和谐的程度。自我概念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个体能给感知过、经历过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这些知觉和意义的整体便构成了个人的现象场,其中与自身相关的一部分就是自我。即自我是一套有组织的、为自己所意识、与自己有关的知觉整体。相对于自我,罗杰斯又提出了理想自我的概念:理想自我是一个人所希望的自我形象。而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唯一的动机,人具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基本倾向,能不断接近、保留那些符合自我实现的经验,避开、消除那些抵触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而个体对这些经验的评价是以实现的倾向作为参考体系的,称之为机体评价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就能将那些符合自我价值体系的经验准确地符号化于意识之中,维护自我的价值观念,达到经验与自我的一致与和谐;同时,对那些不符合价值观念的经验,或拒绝于意识之外,或加以歪曲、改造,纳入意识中以防自我的不和谐。如果个体对自己经验的知觉出现歪曲或否认,心理上就会出现适应不良的状态。因此,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目的就是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助人成长。
罗杰斯认为团体领导者的人格特质比技术和技巧重要,团体能提供促进成员改变的心理气氛,成员就能自我了解和改变。为此,领导者必须做到以下五种基本态度: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适度地自我开放、积极地倾听。
第一,真诚或一致(genuineness or congruence)。真诚是指领导者是真实的人,没有虚假的外表,内在经验与外在表现一致。领导者的真诚或一致,指尊重成员为独立的个体,与成员坦诚相对,并充分知觉和了解自己内在的经验,自然流露在团体过程中。
第二,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s)。无条件积极关注表现为领导者看重团体成员并亲切地接纳和关心他们,而不附加任何条件,没有任何要求和企图,不对成员的感情、思想及行为的好与坏强加评估或批判。成员被充分地而不是有条件地肯定与赞美。
第三,同感的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也译为共情,指领导者能感受成员的情感,就好像是自己的情感一样,但并不迷失在这些情感中。能设身处地地从成员的立场去体会成员的感受,并准确地反映给成员,充分表达对成员的了解。
第四,适度地自我开放(self-disclosure),坦然地表露自己、传达温暖,表现亲和力与关怀。
第五,积极地倾听(active listening),表现出接纳、了解感与信任感、敏锐的觉察能力、容忍乐观和积极进取的态度等。
20世纪60年代中期,罗杰斯将当时存在于美国的许多性质相同的咨询团体统称为会心团体(encounter group),包括人际关系小组、T-小组、敏感性训练小组、个人成长小组、人类潜能小组等。这些团体尽管名称各异,但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强调团体中的人际交往经验,都注重此时此地的情感问题,团体心理咨询的目的不是为了治疗,而是促进个人的成长,包括了解自我、增强自信、寻求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等。会心就是指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它概括出了这些团体心理咨询最根本的特点。因此,会心团体(亦称交朋友小组)被视为发展性团体咨询。日本咨询心理学家国分康孝把会心团体的原理概括为六条:
(1)自我知觉。不同于自我洞察,更强调体验自己此时的感情。
(2)感情表现。觉察到真实的自我,就要将它表现出来。
(3)自我肯定。用语言的及非语言的形式坚持真实的自我。
(4)接受他人。培养接纳他人的能力,最好的训练是倾听。
(5)有信任感。相信他人行为的一贯性,建立良好的关系。
(6)完成角色。为了在现实世界里表现真实的自我,只有通过自己的角色来表现才是现实的。
可见,会心团体的原则是从“以个人为中心”发展而来的“以团体为中心。”会心团体咨询中成员相互尊重、信任,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可以使参加者降低社会屏障,毫不受防御机制阻抑地揭示自己最核心的情感,即真实的自我。团体领导者与参加者积极地鼓励其他人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显露出那些平时未表露出来的态度,使每一个成员都被其他人如实地看待,并从其他成员的反应中得到关于自己的肯定或否定的反馈,以便真正地认识自我。
个人中心团体的目标旨在鼓励成员以此时此地的经验与感受彼此坦然会心(encounter),利用团体的互动克服疏离感,鼓励成员活在当下,使成员发展开放、诚实、自然的特质,表现出新的适应的行为。如从扮演角色转为更直接地表达他们自己;从对经验和不确定性持较保守的态度,转为更开放地接受外在现实和忍受不确定性;从在自身的外部寻找答案,转为愿意向内指导他们自己的生活;从缺乏信任、封闭、畏惧人际关系,转为对别人更具开放性和善于表达自己。
个人中心团体领导者的角色,主要是扮演催化者(facilitator)的工作,当团体成员体验到领导者是以接纳的态度倾听时,就能慢慢学会以接纳的态度倾听自己;当他们发现领导者关心和看重自己时(即使是那些被隐藏起来或被视为消极的领域),他们也会开始看重自己;当他们感受到领导者的真诚时,就会去除伪装,在团体中表现真实的自我。因此,领导者要创造一种宽容与信任的团体气氛,强调成员之间充分互动的重要性,让成员勇敢去表露自己,学习如何去倾听自己、信任自己。
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是在团体过程中呈现真实的自我,对成员表现关心、尊重与了解。在团体中,领导者处理妨碍团体沟通的障碍,分享对团体中发生的事情的个人感受,对成员适当地回馈,从而积极地投入团体中。领导者尽可能少地提供结构式与预先计划或指导,而将个人直接地融入团体过程中。在团体心理咨询中,领导者要承认与接受成员解决自己问题的潜能,在领导者极少的协助下,团体成员就能找到自己的方向,能充分探索自己。
个人中心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团体治疗、教育、工作坊中,罗杰斯认为治疗团体与成长团体的过程很相似。个人中心团体强调催化者的态度与行为,基本技巧包括:积极倾听、感受的反应、澄清、支持、连接、摘要、分享个人经验、非批评性、与成员会心、支持与面质、肯定成员的自我决定能力、随着团体的自然发展而不试图指导团体发展等。
目前,个人中心治疗理论不仅被广泛应用于个别和团体心理咨询中,而且被应用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以外的众多领域,如教育、职业训练、家庭生活、组织发展、健康保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