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中国人的尚“和”心态

尚“和”心态,可以说是中国人心理的一个突出特点,渗透于中国人对人、对事的看法中。中国人的善和心理分为四个方面:(1)自然的和谐,它是指一个人将自然界中存在的万物,包括飞禽走兽与花草树木等看作是一幅和谐画面的心态;(2)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叫天人之和或叫天人合一,它指一个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尚和心态;(3)人际之和,是一个人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流露出尚和心态;(4)人自我身心内外之和,指一个人在处理自我身心与外界的关系上体现出尚和心态,例如在审美情趣上流露出以和为美的心态。

一、“和”的种类

中国人实际生活里存在的和谐观,从不同角度来区别,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从实现和的策略角度看,可以将中国人实现和谐人际关系的策略分为两类,一是通过矛盾双方相互转换以达到动态的和谐,二是通过矛盾双方彼此斗争以达到动态的和谐。针对的对象不同,从这个角度可以将中国人的尚和心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个体自身之和(包括身心之和,主客我之和等);二是人际之和,此类又可分为家庭之和(包括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之和)、邻里之和、朋友之和、同学之和、上下之和、官民之和等;三是天人之和,即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相处。下面着重从“真”与“伪”的角度对“和”进行划分。

(一)“真和”

所谓真和,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人际关系。综合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论述,能够同时符合下列两个标准的人际关系,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人际关系:

一是交往双方都从心底彼此尊重并接受对方合情合理的个性特征,并相互鼓励对方发展自己的健全人格;

二是做到心和,即交往双方都要从心底里友爱对方,从心里理解对方合乎道义或法律的所作所为,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民主协商,对话互融,互谅或适度竞争的方式来寻求一种协调一致的关系。

(二)“伪和”

所谓“伪和”,指虚假的和谐人际关系。常见的“伪和”可分为两类:

1.面和心不合

所谓面和心不合的交往,指交往双方表面关系和谐,但心中彼此怨恨对方,一方对另一方心存不满,甚至怀有怨恨情绪。像是春秋末期战败求和的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关系,以及鸿门宴中项羽与刘邦的关系,都属于典型的面和心不和。

面和心不合是一种非常糟糕的人际关系,容易导致一些严重的后果,它容易使交往双方或通常是处于弱势的一方,迫于有形或无形的压力,为了维持虚假的和谐人际关系,而暂时或持久地放弃自己的个性与主体意识,从而既不利于培养人们进行平等对话和民主协商的意识,以及相应的素质与技巧,也不利于培养人们进行适度竞争或抗争的意识以及相应的素质与技巧,这或许是一些中国人存在逆来顺受、听天由命心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2.以“同”代“和”

以“同”代“和”,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抹杀其他人或他物的个性,从而谋求一种无差别的一致性关系。

“以同代和”之所以是“伪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不符合“彼此尊重对方合情合理的个性”这一真“和”的实质精神。以“同”代“和”容易产生下述严重后果:它抹杀了弱势群体的鲜活个性,使得一个群体内部由于缺乏不同的声音而显得单调,也使民主、协商、对话等沟通方式失去生存的空间,从而极易滋生专制的管理方式,并导致群体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的潜能。同时,它容易让被抹杀了个性的弱势群体在心里产生积怨,进而于无形中削弱群体的凝聚力,甚至给群体的生存与发展留下无穷后患。

二、尚和心态的表征

中国人在与人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尚和心态,除了“和而不同”与“谦和待人”以外,主要有以下六种表征。

(一)和为贵

和为贵是指一种推崇和或崇尚和的心理,假若用一个特征来概括中国人的尚和心态,那就是中国人在与人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时流露出来的和为贵心态,这种心态可以从某些深入中国人心中,为广大中国人所推崇的民间谚语中得到印证:“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众志成城,众口铄金”“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等。

(二)企盼和事佬

企盼和事佬是指这样一种心理:当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一旦不能达到和的状态,就期望和事佬的出现,希望由和事佬出面来打圆场,从而使面临冲突或失衡的人际关系重新恢复到和谐的状态。与中国人在与人交往时一向以和为贵的心理相一致,中国人有着强烈的企盼和事佬的心理。

(三)畏争

畏争是一种畏惧与人发生争论或争议的心理。中国人多对和的丧失怀有一种恐惧的心态,这种心态在很多谚语中也有所反应,如“将相不和,国有大祸”“家不和,家不兴”“家有二心,无钱买针”等等,这类言语都是从反面警告人们不和将会带来严重后果,由于担心和的丧失会给自己的家人或国家带来诸多灾难,因此许多中国人都有畏争的心态。

(四)从众或众从

在日常与人交往或处理人际关系中,一旦遇到来自群体的压力,可以是实际存在的,也可以是存在于想象中的,一些中国人,往往采取从众或众从的做法,以使和的局面不至于被打破。从众俗称随大流,它是指在实际存在或想象存在的群体压力下,个人改变自己的态度,放弃自己原先的观点,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或行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随大流现象或者从众行为随处可见。众从,是指在实际存在或想象存在的压力下,多数人改变自己的态度,放弃自己原先的观点,而采取与少数人甚至某个人保持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众从现象也随处可见,例如权威与明星总是少数,许多中国人的盲目追星的心态与行为都是众从。

(五)迁就

迁就,是指一个人为了不失和,尽管心中不同意他人的意见或做法,表面仍对他人曲意求和或降格将就。用社会心理学术语来说,它是一种顺从或服从心理,其中顺从指个人由于群体或他人的压力而改变自己行为或信念的现象;服从指个体在权威或强制性命令下,放弃自己的观点或行为,而接受他人的观点或行为。相对而言,服从对个人来讲,主动性少而被动性成分大;顺从则是个人自愿的行为,并不伴随明显的强制性命令与潜在的惩罚。

(六)迎合

迎合是指一种猜度别人的心意而投其所好的心理和行为,假如说随大流与迁就,多是个体被动地去适应他人或群体,以谋求一种和谐人际关系的心态与行为,那么迎合则是一种个体为谋求和谐人际关系的局面,而主动去适应他人或群体的心态与行为。

三、对当代中国人正确看待尚和心态的启示

(一)“和”是打开中国人人际交往心态的一把钥匙

受儒家“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以及儒道佛三家上千年思想的深刻影响上,尚和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潜意识,即便在当代,中国人的心中仍有深厚的和为贵的心态。例如一些人爱荷花,除了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外,与“荷”谐音同“和”也不无关系。而现在有些农家正堂中高悬“和合二仙图”,其目的也无非是期盼一家人在这一年里和合满满。

由于尚和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潜意识,因此中国人人际交往的所有策略几乎都是为了达到和谐人际关系的目的,“和”无疑是打开中国人人际交往心态的一把钥匙。和谐化的辩证观,是帮助今人理解我们集体无意识中处理冲突的方式方法。

(二)应辩证看待中国人的尚和心态
1. 尚和心态的积极功能

中国人的尚和心态在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群体凝聚力与合作精神,使中国人养成顾全大局的观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中国历史上虽有春秋战国时期、三国鼎立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和宋金辽三国并立时期等国家分裂时代,但是中国人毕竟有分久必合的心态,使得大一统的中国绵延至今,同时,和为贵的思想对于今日中国建立和谐社会和让世界大家庭逐渐建立和谐发展理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2.尚和心态的消极功能

中国人过于尚和,忽略了适度竞争在平衡人物关系与群我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有时为了和甚至有委曲求全或掩盖矛盾之嫌,这又带来了至少六个方面的消极影响:

(1)容易让人因恐惧竞争而委曲求全,最终失去自我。

(2)因担心伤了和气而不愿意表露自己的真心,最容易使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情的碰撞与沟通,也不利于不同意见的产生。

(3)难以激发中国人本身自由竞争意识与冒险精神。这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息息相关。

(4)在社会生活中,若一味求和,一味避免斗争,有时就会使善为恶所战胜,使人失去做人的原则而变得世故圆滑。

(5)为了达到集体的和谐及团结,中国人往往会不过分坚持己见,甚至会牺牲自己的原则。这种中国式团结观念,不利于社会文化结构和意志的多元化,也不利于个人的主体化。

(6)尚和心态深深地渗入中国古代司法领域,使司法领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无讼,以便和气生财,以和为贵,正如孔子所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因此,为了限制尚和心态的消极影响,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限制人们尚和的范围,如不渗透进司法等不宜尚和的领域。同时鼓励人们在保持自我个性的前提下适度参与双赢性的竞争与合作,双赢交往,双方通过求同存异、真诚合作,使双方合法权益得到增加。 YX/P3o23FKOZ1SUcvDmOV9weaZcoBkdrhcwGRvWYSVy/l8E8aPRCiYLekALmqKJ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