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于1890年把自我概念引入美国心理学,认为自我是我们所有经验的中心,并将“我”分为主我与客我,此后自我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门问题。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的自我有何特色?他对今天的中国人有何启示?这是此小节讨论的内容。
汉语中表示我的字或词有多个,如我、己、吾、余、咱、俺、某、自己、朕、寡人、臣、哀家、臣妾、妾、下官、在下、小可、小人、小子、老朽、晚生、学生、弟子、鄙人、贫僧、贫道、贫尼、洒家、奴才、草民和不才等等。
从这些称谓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在我的称谓上有三个特点:1.多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入手来指称我。2.重素质,尤其是品质,中国人尤其是古人对自我的认识,多从作为人的内涵的素质入手,像寡人(寡德之人)和不才等,皆有此意,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内生有较大的关系。3.推崇自谦,都是中性词,乃至自贬的称谓,如小可和奴才之类,皆有此意。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习惯以“仁”定义人,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将明确的自我的疆界铲除掉,以打通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对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一旦产生自我,其自身的含义就绝不会仅停留在“个我”的身上,而是扩大到包括许多与我有特别关系的他人的身上。朱滢等人通过对所进行的一些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对于自我参照项目的记忆成绩显著优于他人参照项目的记忆成绩,但母亲是个例外,即母亲参照和自我参照的记忆成绩并没有显著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中国人的自我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包括母亲等在内的十分亲近的人。
在中国人的自我观中,按照涉及范围的大小,即可变成小我或大我。不过划分个我、小我与大我的分界线却是可进可退的,具有弹性的特征,犹如一组同心圆,圆心指个我或小己,圆心外面第一个圆圈代表核心家庭利益的我,圆心外面第二个圆圈代表大家庭利益的我,中间的部分表示此处还有许多个代表,各式各样我的圆圈,而最外面的圆圈指代表天下利益的我。如下图所示:
图8-1 中国人的自我示意图
正如费孝通(1947)所说,中国人的行为特色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拥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它是不需要与一个团体或群体相对而言的,所以在分析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时,为了避免简单的跨文化比较,应该放弃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这个表层特征的探讨,而将中国人的我的特性作为分析的重点。
关于自我的内容,现代社会心理学中常见的观点主要是西方学者的观点,一是将自我分为生理我、心理我和社会我;二是将自我分为现实我和理想我。由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中国人的自我,其内容也可按上面两种方式进行划分,并且若研究得深入,也可以得出一些有见地的结论,但是如果只这样做,似乎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它很难做到全面深刻地洞察中国人的自我,换言之在充分考虑中国文化的背景下,若想深刻理解中国人自我的内容,还应增加一些吻合中国特色文化的划分标准。
身体我也叫生理自我,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
心理我则是个体对自己心理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
社会我指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担任的各种社会角色的认识,包括对各种角色关系、角色地位、角色技能和角色体验的认知和评价、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象。
多数中国人论自我,重在讲身体我和社会我,很少讲心理我,有很强的身体化倾向和社会化倾向。
理想我指个体在理想世界中建构出来的自我,现实我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展现出来的自我。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专制政治漫长以及战争、水灾与旱灾频发,生存环境多艰,很多中国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只好充分利用实用思维来应对环境,理想我无法在现实中展现,于是将理想我藏在心中,而在现实生活中展现一个与理想我有较大出入甚至截然不同的现实我。
对于多数中国人而言,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甚至二者之间完全不同也是可以接受的。大多数中国人不会因此产生心理困惑,更不会因此生出心理疾病。若理想我与现实我发生冲突,多数中国人宁愿收起理想我只展现现实我。
按人前人后(或台前台后)分,可以将中国人的自我分为人前我(台前我)和人后我(台后我)。前者指在公共场合,或众人面前表现出来的我,后者指私下场合或在极少数与自己关系非常亲密的人面前表现出来的自我。
人前我像演戏一般,是将我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他人,依照社会规范的要求行动,朝着他人希望的方向努力,总是期望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折射出中国人渴望得到他人好的评价的心态。相对而言,人后我则真实得多,一般会以自我的真实想法行动,而不是像人前我那样不断地严格要求自我,给自我戴上一个假面具。因此一般而言,人后我一般是较真实的自我。
大我是代表多数人利益的自我,小我是只代表少数人乃至个人利益的自我。在中国,大我和小我的内容都可以变化,同时中国文化赞同牺牲小我保全大我的做法,认为“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因此凡事“追求大我而不惜牺牲小我”的看法都会受到人的赞许;相反,凡事“只追求小我而不顾大我”的做法,都会受到人的谴责。
中国人的自我表现,仍有重礼节、随大流、内外有别、含蓄和表里不一的特点,至于好多情景中推崇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和怕出格的心态,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而推崇天人合一境界的心态又有增加的趋势,它和当代世人推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