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

青春期分为少年期和青年期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均属过渡期,但心理发展特征各有侧重。

一、少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少年期是指11~15岁,这个年龄阶段大体相当于初中时期。由于这个期间的儿童心理发展是极其复杂、充满矛盾的,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成熟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

(一)发展加速现象

少年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也是初步性成熟的阶段。这个时期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急剧的变化,成为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叫第二加速期(第一加速期是0~1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身高、体重、肩宽、胸围等方面的成长速度都在迅速增加,这叫作成长加速,性功能迅速成熟叫作成熟加速。

一个人提早达到成人的成熟标准的现象叫作发展加速现象。在此期间,出现青春期缩短现象。乳房发育、体毛发生、变声等第二性特征,以及月经初潮、遗精现象都提早出现,并在短期间内达到初步成熟,从而形成青春期缩短化的现状。

由于生长发育加速的不平衡,出现早熟儿(加速儿)和晚熟儿。早熟儿在身体和智力发展方面比同龄儿童有优势,往往容易在朋友中、在伙伴关系中处于较高的地位;而晚熟儿身体发育相对迟缓而容易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另一方面,提早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子,由于身体加速变化,其体力和体能一时不能适应,又因他们的兴趣爱好也常与同龄朋友不一致,容易因此产生苦恼;而男孩子对性功能提早成熟还缺乏精神准备,容易出现不由自主的性冲动。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和易出现的偏差

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如上所述,这个阶段生理发育加速,提早进入成熟状态,但是心理发展速度却相对缓慢。身心发展的不和谐和不平衡,使得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脆弱,引起心理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并容易出现心理及行为偏差。

少年期的心理矛盾现象有: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希望在精神上得到父母的支持和保护的矛盾,心理闭锁性与需要理解、交流的矛盾,要求独立自主与依赖之间的矛盾,自以为是与常常出现自卑感之间的矛盾等。

由于身心发展上的不平衡,少年期儿童会感受到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顺利解决,或者较长期间承受此困扰,就可能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行为表现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甚至容易出现某些身心疾病,如支气管喘息、心脏神经症、肠道运动失调、神经性食欲不振、不安神经症、强迫神经症、口吃以及厌学、失足行为乃至自杀等,这些都是现代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少年期的第二反抗期

(一)少年期的第二反抗期
1.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

(1)对社会地位欲求不满:由于“成人感”的形成,处于少年期的孩子们自以为已经成人,要求具有和成年人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决策权,反对从属地位,更反对权威式的干涉。

(2)观念上的“碰撞”:初中学生开始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进行思考,并且形成自己的看法。这个时期是价值观的形成阶段。由于他们发展水平的局限,其观念具有幼稚性,表现出主观、片面和绝对性。他们不理解为什么父母的想法与他们格格不入,更反对父母强加给他们的观念。

(3)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由于随着生理加速发展心理也迅速发展而造成的对身心发展现状的不适应和不平衡,他们在缺乏准备的条件下,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容易处在焦虑的情绪背景中;而在这种背景下遇到不满和不平之事,他们容易出现突发式的情绪失控,尤其是在父母面前更易情绪发作。虽然平静下来后也会感到后悔,但又常会复发。此外,他们在获得成功时,会有狂喜的表现,在受到挫折时,又会出现大的情绪低落,这些情绪上的波动,他们自己难以自觉地控制。

(4)青春期烦躁:随着第二性特征和性功能的发育,出现性好奇和接近异性的欲望,又由于环境和舆论的限制,这种朦胧的好奇心和欲望感不得不被压抑,这往往使他们处于莫名的烦躁与不安之中。

(5)反抗的主要指向——父母:反抗期反抗的对象以父母为主,有时也会转移到教师及有关成人身上。他们反抗的中心课题是依赖和控制;他们的人际关系倾向是脱离父母的羁绊,密切朋友关系的纽带。

2.形成第二反抗期的原因

第二反抗期的成因,集中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

(1)生理方面。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了“成人感”——自以为已经成熟。又因为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这就造成“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造就反抗期的主要原因。

(2)心理方面。自我意识的飞跃发展,使他们进入“心理断乳期”。正如婴儿断奶一样,在心理上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要以独立人格出现;而又因为发展的不协调,他们的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从而呈现出难以应付的“危机感”。

(3)社会因素方面。进入中学以后,学校环境和教与学的新要求都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更高的要求,势必激励他们产生“长大成人”的责任感。另外,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非常注重自己在同龄人群中、在朋友中的地位,他们力求找到知心朋友,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尊重。为此,他们要力争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格。当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阻碍,个性伸展受阻时,他们就会反抗。

反抗期的出现是少年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发展的必经途径。对这一现象应予以客观的正确的认识,更需要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人生中的特殊的转折期。

3.帮助少年儿童顺利渡过反抗期

第二反抗期有多种特点,多种表现形式,又与儿童的教育条件、所处的环境与遇到的各种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儿童顺利渡过这一困难期。

(1)父母的理解和正确对待

①父母亲需要转变观念。反抗期中矛盾的焦点在于: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滞后。少年儿童的认识超前是指具有成人意识而不具备成熟的心理条件;父母的观念滞后,主要表现在他们只注重孩子半成熟的一面,而忽视了子女的成人感这一不可忽略的发展事实。

②父母需要改变儿童观与教育观。在儿童观和教育观方面,为人父母者都非常重视“爱护”和“教育”子女,习惯于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待子女,缺乏对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或相反)的互动关系的认识,不理解儿童自我发展的成长特性,不能适应儿童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在面对子女身心急剧发展及反抗期到来之时,家长们常常表现得困惑不解和不知所措,因此,父母应该适应子女的成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态度。

③父母应该正视亲子关系的变化。青少年通过反抗期走向自主自立。进入少年期以后,儿童以父母为范型的态度不再继续,代之为看到父母也有很多缺点;同时由于自身洞察力与对他人认识能力的发展,他们能够从人的整体人格上对父母的优缺点进行全面的评价,认为父母虽有缺点,但应受到尊敬。青年后期,更多的人对父母采取尊敬的态度,但是,到这个时期,父母不能再把子女作为依赖于自己和受自己支配的对象,子女本身也已经不再依从于父母,而成为独立的自我了。

在反抗期阶段,亲子关系处理得好与不好,其意义尤其重要。处理得好,使青少年对家庭产生深厚的感情和应有的责任感,并能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独立态度,较为平稳地度过“心理断乳期”,并能较为顺利地进入成人社会。如果处理得不好,会使矛盾激化,刺激子女反抗期情绪增强,乃至于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社会交往,使他们长期陷入压抑和孤独感中难以自拔,并且对他们家庭观念的形成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会留下一生的遗憾;父母也会因此而失去子女对自己的尊敬、爱戴,以至于失掉应有的教育权。

④以友相待并尊重少年儿童的自主权。父母与少年儿童相处过程中,要和他们建立起朋友式的友谊关系,尊重他们应有的自主权与隐私权;遇事多与他们商量,倾听他们的意见,并通过积极地引导,转化他们的不成熟和片面的认识。

(2)引导少年儿童正确接纳自己和自己的变化

①少年儿童应该正确认识到这一时期是个体发展中所必经的过程,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

②树立榜样和楷模。

③组织多种自主性活动,发挥他们的独立自主性。

④建立责任感,这包括家庭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两个反抗期的比较

儿童在反抗期中的反抗,主要是指依赖与自主之间的冲突,以及由于对立而造成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状态的延续阶段就是反抗期。

如前所述,三四岁幼儿处于第一反抗期;初中儿童(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也可以提前在小学高年级,或延迟到高中初期发生)正处于新的反抗期,称为第二反抗期。两个反抗期具有共同特点和不同特点:

1.两个反抗期的共同特点

(1)新旧关系体制的转型。在反抗期之前,儿童对父母的依赖与父母的权威之间保持着平衡,因为新的能力和意识的增长,这种平衡受到挑战而即将被打破。反抗期就是在建立新的平衡体制之前出现的改革和混乱,所以也称改革期或混乱期。

(2)独立自主性。由于新的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性的要求强烈起来,日益增强,于是使矛盾集中在自主和依赖、反控制和控制之间的斗争上。

2.两个反抗期的不同特点

第一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是争取自我主张,以及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深入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

三、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

青年期分为青年初期和青年后期,青年初期从十四五岁开始到十七八岁结束,主要为高中阶段;青年后期,又称成年初期,大约从18岁到35岁,是由青年走向成人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自我意识得到迅速的发展,自我同一性确立,促使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固,客观地认识自我也成为可能。因此,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避免心理不适应及其他精神障碍,是这一时期主要的发展任务。

自我意识是指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自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重要方面。自我意识的水平是个性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成熟的自我意识至少有下列三个方面的特征:能感受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发展状况;能意识并体验到自己的内在心理活动;能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乃至社会中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

如果说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那么青少年时期就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这一时期也被称为自我意识发展的突变期。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主要是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理想的整合和统一的过程。

1.青年期是自我意识的形成期

从青春发育期开始到青年后期,大约十来年的时间,是自我意识、心理自我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时期。

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最主要的特点是,追求自己内在世界中存在着的“本来”的、本质的自我,并将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青年期是自我意识的形成期,这一形成要经历分化和整合的过程,这一过程贯穿整个青年期。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中,个体将自我分化为“客体我”和“主体我”,对这两个“我”进行审视和分析,再经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等过程,使两者在新的水平上相协调,即达到自我的整合和统一。

2.青年期自我同一性的追求和确立

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对青年期的人格发展和自我发展予以系统论述的,是埃里克森著名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他认为青年期的发展课题(任务)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同一性的扩散。埃里克森把人一生的人格发展历程区分为八个阶段。

他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心理发展源自心理需求和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亦称为“心理—社会危机”,心理—社会危机的解决过程就是心理发展的过程。从婴儿期(前期)到老年期(成人后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发展任务,又由于发展任务完成得顺利与否的不同,而呈现出积极结果对消极结果的程度差异。他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一定要经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是由个体的成熟、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发展的冲突和矛盾所规定的。在每一阶段内,如果冲突解决得好,发展任务就完成得好,就能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反之,完成得不好就会形成消极的个性品质。各人完成任务的程度并不相同,一般都介于积极和消极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点上,健康的个性品质倾向于积极的那一端,而上一阶段任务完成得好与不好会影响到下一阶段任务的完成。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如果在进入青春期之前的各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完成得好,如有较强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和勤奋感,到青年期实现有意义的同一性的机会就较多;反之,就可能出现与自我同一性相反的情况,即同一性的扩散或混乱。他强调,青年期在确立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必须在各个方面取得整合,才能使人格得以健全发展。一旦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中出现同一性失调,就会导致自己无法认识自我或无法确认自我,而使自我处于一种毫无布局的散漫、扩散、混乱状态。

诚然,在一段时期内,为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而出现暂时的同一性分散或角色混乱,多属正常现象。通过角色试验、亲身体验,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的痛苦探求,可能使自己实现新的、更富创造性的、积极的自我同一。但是,如果长期遭到同一性的挫折,就会出现持久的、病态的同一性危机。他们无法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能形成清晰的自我同一感,致使自尊心脆弱,道德标准受阻,长久地找不到发展方向,无法按自己设计的样式正常生活。有的会走向与社会要求的同一相反的消极的同一;有的甚至会出现同一性扩散症候群的特征。

3.同一性扩散或同一性混乱

有的学者把同一性症候群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同一性意识过剩:陷入时刻偏执于思考“我是什么人”“我该怎么做”的忧虑中,被束缚于其中不能自拔而失去自我。

(2)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有自我全能感或幻想无限自我的症状,无法确定或限定自我定义,失去了自我概念,失去了自我选择或决断,只能处于回避选择和决断的麻痹状态。

(3)与他人距离失调:无法保持适宜的人际距离,或拒绝与他人来往,或被他人所孤立,或丧失自我而被他人所“侵吞”。

(4)时间前景的扩散:是时间意识障碍的一种,不相信机遇,也不期待对将来的展望,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

(5)勤奋感的扩散:勤奋的感觉崩溃,或无法集中于工作与学习,或极专注地发疯似的只埋头于单一的工作。

(6)否定的同一性选择:参加非社会所承认的集团,接受被社会所否定、排斥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

埃里克森也进一步说明,自我同一性是人的一生的发展课题,青年期自我同一性的解决与前几个阶段任务完成程度之间固然有密切关系;但同时,青春期未能很好地解决的矛盾,并不意味着今后就无法解决了。而已经建立的自我同一,也不一定一劳永逸,它还会在今后遇到种种威胁和挑衅。因此,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确立是动态发展的、毕生发展的任务。

4.青年期的发展课题

人在一生的发展进程中,各个发展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课题,即由一个时期过渡到另一个时期所必须完成的学习或训练。有学者指出,人生的发展课题是“个体所必须学习的各种各样的课题”,它在人的一生中的各个时期产生,如果此一课题能得以圆满实现的话,不仅给个人带来幸福,也会为下一课题的成功奠定基础,倘若失败,不仅造成个人不幸,社会也不认可,更为以后的课题实现带来困难。

我国学者张日异以多年研究成果为依据,并参考已有的发展课题,提出如下十项青年发展课题:

(1)对身体的发育及其变化予以理解和适应。

(2)从精神上脱离家庭或成人而自立。

(3)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完善作为男性或女性的性别角色。

(4)对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对异性关系的适应。

(5)学习如何认识自我和理解自我。

(6)学习如何认识社会和对待社会。

(7)学习并确立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8)学习并掌握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9)做好选择职业和工作的准备。

(10)做好结婚和过家庭生活的准备。

在设定各个时期的发展课题时,要以生理发育、社会要求和心理发展水平为依据,在综合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来。青年期的发展课题代表着青年人格发展的成熟目标和社会对青年的综合要求,也反映着青年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青年在解决和实现所面临的各种发展课题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他们也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理解自我、理解成人并步入成人社会,从而结束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极为重要的发展任务,同时也就又进入了另一个新的发展里程。 p8lUoGOuoktc89c201Nj1JlAVqN1oYoXV5PtBd5Ste1a8ySMcu8ispkPQUwNyM+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