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重大;感知觉迅速发展,且在许多方面接近成熟水平;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婴儿动作的发展

婴儿动作的发展,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活动和继而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活动。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的形成,就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婴儿早期动作的发展为心理发展创造条件,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并表现在活动中。早期动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心理发展的水平,如果早期动作的发展过于迟缓,可以预示以后智力发展上的障碍。

(一)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在婴儿期,各种动作都迅速发展起来,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动作是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

婴儿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手的抓握动作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准确的抓握动作与视、动协调,给婴儿开拓着认识事物特征的重要途径,也为手的动作增添了新的内容——使用工具,用动作姿势代替言语功能,从而使动作具有了间接性和最初的符号功能。

独立行走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使儿童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扩大了认知范围,增加了与周围人主动交往的机会,为发展个体活动的自主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婴儿主要动作发展得好与不好,在某种程度上对促进或延缓其心理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应该从早期开始注意婴儿主要动作的训练。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

1.从整体向分化发展。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动作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如同生理发展的指向性和大小性一样遵循着头尾原则、近远原则。

指向性的头尾指向原则,即从头到脚的发展方向;近远原则也称中心外周指向,即发展的方向从身体的中心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大小指向,即从大的活动向特殊活动发展,从大肌肉运动向精细动作发展。

二、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感知觉对婴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婴儿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中的信息并适应周围环境。这一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有选择性的,是对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的察觉、组织、综合及对它的解释。

(一)对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
1.人们对新生儿、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

传统的观点一直把新生儿视为弱小无能的、消极被动的生物个体,是一块“白板”,这种认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统治地位。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惊人的感觉能力,于是惊呼“新生儿并非新手”。

评定一个个体是否具有某种感知能力,应解决两个问题:其一,个体能否察觉到当前存在的客体或刺激源;其二,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的不同刺激源。这需要具有相应的研究方法。

2.新的研究方法的突破

新生儿和婴儿感知觉能力的发现来自研究方法上的新的突破。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等,都是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或去习惯化。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这就是去习惯化。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这种研究方法能够揭示出以前无法了解的婴儿早期感知能力。婴儿在这个时期具有的感知能力,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婴儿早期能辨别新旧不同的刺激,使自己在复杂的环境中能进行选择性反应,以利于对环境的适应;他们把注意力移向新事物,有利于扩展经验,学习新知识。

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它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小屋呈现刺激、观察反应并记录注视时间来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婴儿早期就能够察觉刺激源;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刺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偏好的注视可进一步说明,新生儿可能生来就具有某种排定的程序——偏重注视某些轮廓和图形。

(二)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1.婴儿感觉的发展
(1)婴儿视觉的发展

人对周围环境中的信息大多数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眼睛察觉和辨认刺激物需要具备一定的视觉技能,这些技能主要有视觉集中、视觉追踪运动、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和视敏度。

研究发现:出生12小时的新生儿中有75%可以追视移动的红环,出生后24小时普遍就能察觉移动的光;出生后15天就具有颜色辨别能力;出生后三周的婴儿视线开始集中到物体上,理想的视焦点是哺乳时母亲的脸与婴儿视觉的适宜距离;3~4个月的婴儿的颜色辨别能力基本上趋近成熟水平;婴儿要到4个月才能改变晶体视物。婴儿分辨刺激物能力的视敏度在出生24小时的时候,只有成人的13%,其后开始稳定发展。有的研究认为,视敏度发展最快的时期是7岁,也有人发现在10岁以前视敏度仍有明显发展。总之,婴儿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探索世界的视觉手段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

(2)婴儿听觉的发展

据研究,新生儿甚至胎儿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声音感受能力。婴儿早期对声音的感知和辨别主要表现在对声音的注意、定位;以及对语音的辨别上。新生儿对听起来更像人们说话的音高和频率的声音颇为敏感;刚出生几个小时就表现出对声音的粗略定位能力,他们能够将头转向声源方向,到4个月时声音定位才较为准确;出生后不久的新生儿表现出了对许多种语言的语音的辨别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能力会发生调整;新生儿的听觉阈限个别差异很大。

听觉影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的发展,应注重保护听觉器官,注重训练儿童的听觉辨别能力。

(3)婴儿肤觉的发展

几个月的胎儿就有明显的触觉反应,新生儿的触觉敏感性和触觉分化都有迅速发展;婴儿刚一出生就有温觉反应,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新生儿适应环境的一个关键;婴儿早期就有痛觉反应,但比较微弱和迟钝。

触觉在3岁前儿童的认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随后触觉逐渐与视听觉紧密结合,到幼儿期触觉在认识发展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并让位给视觉和听觉。

(4)婴儿味觉和嗅觉的发展

味觉是选择食物的重要手段,是新生儿出生时最为发达的感觉。新生儿能以面部表情和身体活动等方式,对甜、酸、苦、咸4种基本味道做出反应,这表明他们已具有了对味道的辨别能力。

嗅觉功能在出生24小时后就有表现,并能形成嗅觉的习惯化和嗅觉适应。婴儿出生一周就能够辨别不同气味,且表现出对母亲体味的偏爱。人的嗅觉改善延续到成年,到老年又衰退。人的嗅觉敏感个别差异很大。

2.婴儿知觉的发展

婴儿的知觉发展表现为各种分析器的协调活动,共同参加对复合刺激的分析和综合。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由视、听、触和动觉联合活动而组成的复杂知觉,包括形状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

①形状知觉:习惯化研究说明,3个月的婴儿已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形状知觉研究还表明,幼小婴儿就具有模式化的、有组织的视觉世界。他们偏爱一定程度的复杂的世界、信息量多的图形和对他们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某些形状,不喜欢没有图案的模式。

②深度知觉:吉布森等通过视觉悬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还有人发现,2~3个月的婴儿能够把视崖作为新异刺激物来辨认。

③方位知觉: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通常,孩子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知觉个别差异很大,有的人一生方位知觉都不清楚。

(2)时间知觉

时间具有非直观性,没有看得见的形式,也没有相应的感觉器官。对时间的感知具有相对性和主观性的特点,所以,在5岁和6岁以前,儿童的时间知觉不稳定、不准确,也不会使用时间标尺,7岁开始发展时间知觉,小学阶段是时间知觉发展的重要时期。

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综上所述,婴儿期动作的发展和感知觉的发展构成了婴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

三.婴儿注意、思维的发展

1.婴儿注意的发展

新生儿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产生定向反射,这是注意的萌芽;3个月出现条件反射的定向反射;五六个月出现不随意注意;1岁出现随意注意的萌芽;3岁以前开始出现有意记忆的发展。

条件反射的出现是记忆发生的标志;七八个月的认生是再认的表现;1岁左右的视觉记忆表象是回忆的表现;1~3岁陆续出现情境记忆、词语理解记忆与图形符号记忆。

2.婴儿思维的发展

婴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思维,其主要特点如下:

(1)直观性和行动性:动作是思维的起点;动作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动作有某种交往功能。

(2)间接性和概括性:能初步比较和区分物体的特性,遇到类似情境可以采用同样的行为方式。

(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4)思维的狭隘性:思维活动仅限于同感知和动作联系的范围,思维内容具有狭隘性。

(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第二信号系统开始发展。

四、婴儿言语的发展

(一)言语发展的理论

言语发展理论是解释年幼儿童如何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掌握了非常复杂的语法规则的理论。由于学者们所持观点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论派别,主要理论派别有如下3种:

1.后天学习理论

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班杜拉和布鲁纳。后天学习理论又分为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两类。

强化说以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选择性模仿”新概念。

2.先天成熟理论

先天成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他们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先天自然的成熟,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这种理论是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主张认知结构的发展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的发展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二)婴儿言语的发展

人类的语言是有声语言,词语的意思要靠声音来表达。一般情况下,婴儿的言语发生在10~14个月。在前言语阶段语音的发展顺序如下: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多音节阶段(4~9个月);有意义的语音,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世界各国婴儿最初的语音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3岁儿童可以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婴儿在1岁和一岁半之间获得第一批词汇,词汇量约50个左右。此后,他们的词汇量迅速发展,到3岁时能达到1000个左右。与此同时,他们所掌握的词汇的内涵和外延的质量也不断提高。

研究表明,一岁半到两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3岁的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其发展过程如下:1岁到一岁半能使用不完整句,如单词句、双词句和电报句;一岁半到两岁的儿童所用的句法结构多为完整的简单句和一定程度的复杂句;3岁儿童基本上使用完整句。

五、婴儿气质

气质是个性特征的最初表现,也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明显而稳定的个性发展基础。传统的气质类型划分是: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托马斯和切斯的气质类型说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三种:

容易型(占40%):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容易型儿童易获得成人的最大关怀和喜爱。

困难型(占10%):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规律,情绪紧张不安,交往困难。困难型儿童容易使亲子关系疏远。

迟缓型(占15%):适应环境缓慢,也称慢慢活跃型。迟缓型随着爱抚和耐心教育而转化其余35%儿童的气质属于混合类型。

六、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一种积极的情感联系。

(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鲍尔比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地反应。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生人有不同的反应。

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艾斯沃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不同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占65%~70%),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

2.回避型依恋(占20%),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

3.反抗型依恋(占10%~15%),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亦称矛盾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均属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情感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可见良好的教养可以促进良好的依恋。可以从反应性、情绪性和社会性刺激三个方面来衡量母亲的教养行为。反应性是指对儿童发出的信号积极的应答;情绪性是指经常通过笑、说、爱抚积极地对儿童表达情感;社会性刺激是指多进行诸如通过相互模仿、丰富环境、调整自己的行动等以适应婴儿的节律行为,而不是以自己的习惯强加给婴儿。

七、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的自我意识经历着一系列发展变化过程。儿童在1岁以内尚无自我意识;1周岁末开始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3岁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主体来认识,突出的表现是从称呼自己的名字(如“宝宝吃苹果”)变为用“我”这一代名词来称呼自己(如“我吃苹果”)。这一变化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也可以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eGK+WvntDoH2a59nwcbz76Hxa3EdLhrbmjGRvYyfj8m1xlTjHEK6dgmXjxuBbjq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