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十四章 东洋刺

巩唯新让秦云清别紧张,自己只是想问她几个问题:“你能坦白告诉我,你是否去过陕北,当过红军吗?”

秦云清认识到自己刚才口误还是被人注意到了,她犹犹豫豫没有开口。巩唯新继续说道:“不光是因为你刚才提到陕北了,还有那把步枪你一上来就认出来是英七七,这证明你起码是一个老兵了,一般新兵都分不清步枪的区别,再有我去团部查过资料,你是李松推荐来的,我知道李松的身份,所以你就不用瞒我了。”

秦云清这才抬起头来,她反问巩唯新:“你是不是那个从前红四方面军的女战士?”

巩唯新皱了下眉头,不过也正常肯定是李松告诉她的。她坦然回答:“是,我曾经也是一个女红军战士,白雀园肃反的时候脱离了部队。怎么,你还要反过来调查我吗?”

秦云清赶紧摆摆手:“不敢,不敢,好吧,我承认我是去过陕北,不过我不是红军。我是牺盟会的。”

巩唯新不懂:“牺盟会?那是什么组织?”

秦云清低声回答:“是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阎锡山成立的抗日组织,不过是在共产党秘密领导下的,大部分的领导人都是共产党员。”

巩唯新恍然大悟:“那你又为什么去陕北?又为什么来这里呢?”

秦云清回答了一半:“我去陕北是去接受军事训练的,在那里得到命令组织上派我来的这里,至于来这里,,,”

巩唯新明白,关键问题她是不能够告诉自己的,李松推荐来的,自然有组织上的考虑,自己知道就行了,没必要刨根问底。

秦云清接着说:“不过有一点你猜错了,我真不是老兵,我认识那个英七七是因为我在陕北培训的时候用过这枪,教我射击的教官说的这枪是国内最好的步枪,比鬼子的三八大盖都好,我就记住了。哎,对了,我那教官以前也是四方面军的,好像也是光山县白雀园那边的。”

突如其来一句话让巩唯新猛的抬起头来:“你再说一遍,你那教官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子?”

秦云清抬起头来回忆:“长相嘛,不高不矮,看样子就像普通一个老兵,人很和蔼。好像是姓白,名字我不知道,都叫他白教官。”

巩唯新一下子抓住秦云清的胳膊:“白教官?姓白?!他是不是枪法特别好?”

秦云清忙点头:“对对对,他枪法特别好,能百步穿杨,他就是训练我们射击技术的教官,对了,他还有个外号。”

“叫天鹰,对不对?!”巩唯新已经快失声了,她瞪着两眼盯着秦云清,这幅表情让秦云清不自觉的往后退了半步。

秦云清赶紧点头:“是,是,是有其他教官管他叫天鹰,还说他这外号是外国人给取的。”

巩唯新松开了抓着秦云清的手,她两手捂住了脸,眼泪止不住从眼眶夺眶而出,大颗大颗透过指缝流到手掌上,她转过头低声呜咽着,身后的秦云清一时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这时候李松突然走了过来,他注意到巩唯新单独带走了秦云清,虽然他知道出不了事,但还是跟踪过来了,看到巩唯新忽然哭泣起来,他连忙走了过来。

秦云清正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看到李松过来,赶紧用求助的目光询问他,李松示意她先走。秦云清刚要迈步,巩唯新转过身来低声命令:“站住,不许走。”

看到转过身来的巩唯新满脸泪痕,李松和秦云清都自觉掏出了自己的手帕递给了巩唯新,巩唯新接过了秦云清的手帕擦了擦脸上的泪水。

巩唯新还了手帕,继续追问秦云清:“他还好吗?奥,我是说白教官,他身体好吗?”

秦云清看了一眼李松,老老实实回答:“他各方面都挺好的,听说过草地吃了不少苦,但是都挺过来了,他给我们讲过长征,说很多同志都牺牲了,他是幸运的。”

巩唯新眼睛又放出光芒:“他还提到别人吗?长征路上牺牲的同志。”

秦云清摇摇头:“他只说过牺牲的同志很多很多,没有讲其他的。巩教官,他是您什么人?您好像很早就认识他?”

巩唯新看了一眼李松坦然回答:“他是我大哥,叫白伯德,天鹰确实是他的外号,不过不是外国人取得,是我四哥取的,四哥说大哥的名字在英语里可以当做大鸟或者老鹰讲,又因为他枪法很准,所以我们都管他叫天鹰。一晃好几年了,经过那么惨烈的长征,他还活着,我特别高兴。”

说着巩唯新又一次哭了起来,李松示意秦云清现在可以走了,秦云清才匆匆离去。李松站在巩唯新身边,看着她在那里缅怀自己的战友和过去。巩唯新抬头看了一眼李松,然后把脑袋抵在李松的胸膛上放声大哭起来。

操场的另一边,赵国远远看着他们,什么话也没说。

按照彭高远的理论,在拼刺训练之前学兵团特意准备了一桶桶的白石灰,每个人拿着自己的木枪都要在白石灰桶里将木枪头上的棉布包沾满石灰,然后再进行拼刺训练。

学兵团学员们并不知道在拼刺训练开始前,学兵团的领导们已经在团部先展开了一轮拼刺格斗。

按照学兵团之前制定的教学大纲,拼刺训练学习的拼刺方法是北洋刺,这一点得到了佟副军长的认可。

当然,也不是没有其他的意见,比如九十二军内部就有人建议学习破锋八刀,毕竟这是西北军的看家本事,颇有远见的佟副军长否决了这个建议,他认为大刀不是什么地方都适合的,比如喜峰口战役的夜袭用大刀当然方便,但是绝大多数对阵中大刀仍然不如刺刀实用。

首先,大刀是纯冷兵器,而步枪加刺刀是冷热结合,不论是格斗刺杀中还是追击和迎击中,步枪里的子弹至少保证了士兵能多一种取胜工具。当然也有人举出西北军手枪营一手驳壳枪一手大刀的例子,但人手一只驳壳枪首先在经济上就不现实,毕竟驳壳枪一把七十大洋的价格是不可能人人都用的。

其次,挥舞大刀需要强壮的腰腹力量和上肢力量,这个对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西北大汉来说问题不大,但对于长期读书的学兵团学员来说有先天的劣势。

最后,大刀毕竟只是权宜之计,真正代表未来的还得是热兵器。

佟副军长否决了学兵团学习破锋八刀的建议之后,他采纳了赵新民提出的学习北洋刺的建议。

所谓北洋刺,是当年北洋军阀结合中国武术中的棍法枪法研究出来的一种拼刺技术,其特点是招式多变,容易发挥中国武术的优势,所以一直以来北洋军阀的部队练习拼刺技术都是以北洋刺为基础。

出人意料的是赵国第一个对学习北洋刺提出了反对意见,他的反对原因只有两条,第一条,北洋刺太难!普通人学习北洋刺需要长期练习才能掌握。第二条是北洋刺华而不实,在战场上难以发挥其招式多变的优势。

佟副军长询问赵国,应该学习什么刺杀技术。赵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东洋刺!

东洋刺也就是日军的刺杀技术。赵国话一出口,在团部的其他人立刻都表现出一副嗤之以鼻的态度,学小日本的技术?!就他们那个头能有什么好学的?再说了,所谓东洋刺几乎就没有什么招数,就是简单的一拨一挑一刺,反复重复,毫无技术可言。

赵国有自己的理由,招数简单意味着好学,而日军的拼刺战绩也说明他们的拼刺技术是有其先进性的,很简单,战绩就是硬道理。

军人讲理比较简单直接,想说服别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打败他!

赵新民代表北洋刺,赵国代表东洋刺,两位东北大汉就在团部展开了一场较量。当然他们采用的武器也是木枪点白石灰。

较量过程非常简单,简单到无法用语言详细叙述。第一回合,赵新民一连串的动作逼近赵国的时候,赵国严阵以待不动声色,他在两人身体逼近的一瞬间铆足力气瞄准赵新民的空档迅速跨步上前猛地一刺,赵新民身上立刻多出一个白点。

第二回合赵新民改变打法,不再快速逼近而是步步为营逼近赵国,赵国仍然不动声色待到赵新民出招一瞬间使劲一拨赵新民的枪然后顺势一刺,赵新民腹部多了一个白点,此次赵国腰部也中了一枪,算是平手。

第三回合赵国改变打法,不再防守而是主动出击,他端着木枪,将枪头稍微冲下,快步杀来。赵新民用木枪也直杀过来,赵国将枪头自下而上一挑,赵新民手里的木枪被拨在了一边,然后赵国顺势再一刺,正中赵新民胸膛。赵新民不服,仍然将木枪刺来,赵国见招拆招用木枪将赵新民的木枪压住,然后顺势将木枪枪托轮过来正中赵新民的脸颊,赵新民哎呦一声捂着脸蹲了下去。

较量结果,赵国3:1获胜。

佟副军长心服口服,看来东洋刺确实如赵国所说,招数简单,易于上手,也难怪日军的拼刺战绩一直斐然。最后佟副军长拍板,学兵团也学习东洋刺! YKnevZ7iu/xoQlnlysWvj4o55/Di8YENnWxcO8g0HCV4EjRnMC66EaM1a2nIhRS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