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十三章 山西姑娘

潘淑文眼一瞪:“什么人?快说!”

佣人忙不迭回答:“我没听清,半夜来的,在书房里聊了大半宿,我进去倒水也不让。只是第二天他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提了一嘴说昨天半夜殷什么更来过。”

潘淑文倒抽一口凉气:“殷汝耕?!”

佣人仔细想了想:“大概是,恩,应该就是。”

想不听什么就来什么,潘淑文焦躁起来,她挥挥手让佣人下去,然后她自己躲到了房间里不出来了。

躺了半晌,她想起来一个人,赵鹏飞,为什么不去找他问问呢?

说走就走,潘淑文叫了辆车一溜烟跑到东交民巷,她打了个电话让赵鹏飞出来。

街边咖啡馆里,潘淑文压低声音直截了当问赵鹏飞她父亲是否和日本人之间有合作?她毕竟是女儿,还不想用汉奸这个词来称呼她父亲。

赵鹏飞好像并不惊讶潘淑文问自己这个问题,他顿了顿告诉了潘淑文,他只知道她父亲和日本人和殷汝耕之间肯定有接触,但另一方面她父亲作为冀察政务委员会的一员,也算宋哲元的心腹亲信,和日本人以及殷汝耕接触是难免的。他宋哲元张自忠不也整天和日本人打交道吗?所以他对于她父亲的真实身份不敢妄下定论。

潘淑文明白,赵鹏飞说的是实话,她自己何尝不这么想过,权当又是一次侥幸吧。

杨西凤则直接去了陕西菜馆,贺老板和老杨头都在。两个老伙计看到她回来高兴坏了,赶紧张罗起一桌子好菜让杨西凤好好补补。

杨西凤一边大快朵颐一边给老哥俩介绍自己的情况,当听到她又进了学兵团担任骨干分子的时候,老哥俩一方面高兴一方面也开始担心杨西凤能否起到带头作用。杨西凤一边吸溜着羊汤一边不高兴的回答他们,自己好歹也是在战场上真刀真枪打过仗的,带那些新兵蛋子有啥不能带的。

老杨头还提醒闺女注意安全,毕竟日本人眼看要打过来了。

说到这里,杨西凤也好奇的问贺老板如果日本打过来了,陕西菜馆怎么办?

贺老板点燃手里的烟锅和老杨头对视一眼:“嗨,我们早商量好了,要是小日本子来了,我们就关张,然后带着家伙什找宋哲元给咱西北军当伙头军去。”

杨西凤哈哈乐了“你们俩老胳膊老腿的,人家还能要吗?”

贺老板不服气了:“小丫头片子,你别看不起人,你爹怎样我不知道,老子我可是身体一点儿毛病没有,再说了,关键是咱们这手艺好啊,西北军当兵的上阵冲锋之前要是能吃上一碗羊肉泡馍那是死了都不怕啊。”

说到打仗,贺老板和老杨头又开始争相给杨西凤介绍战场生存技巧,比如听见对方打炮要提前找防弹坑或者掩体,看到旁边战友连续被击中一定要防范对方狙击手。贺老板甚至向杨西凤演示了冲锋的技巧:压低身子,用之字形的路线往前跑。

贺老板左挪右闪的冲锋身形活脱脱像陕北的扭秧歌,一下子把老杨头和杨西凤都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学兵团集结完毕,所有干部和教官都就位了。赵国被任命为学兵团团长,李松为副团长,沈彤为女兵连连长,巩唯新为副连长。

学兵团建制庞大,人员素质和经验很不一致,难以像大学生训练班那样搞速成教育,而且宋哲元本身就是在仿效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所以才设置了两年半学制。

学期一开始,自然先从新兵的基本素质教育开始做起。上课就是教和背军规,户外则是队列练习,再加上一些简单的体能训练,比如提重物(随便一把步枪就要十几斤重,再加上子弹水壶等物品,没有提重物的训练都很难保证行军速度。),还有徒步越野(条件限制,不能真的去野外,北平附近到处是日本人,只能在南苑操场上来回跑圈,而且没有装备情况下,只能徒手),拉单杠翻墙头(基本战术动作,尤其是跨越壕沟和巷战的时候,身手是否敏捷很重要)。

新兵训练的开始阶段是非常枯燥的,为了给大家制造轻松和热烈的氛围,在巩唯新的建议下,每天的训练中又加入了唱歌的课程(这当然是巩唯新从红军中学来的)

学兵团的学员不再像以前的新兵一样都是目不识丁的人,他们都是有文化基础的新兵,唱歌这种活动自然很受欢迎,只是九十二军没有自己的军歌啊。而且西北军的传统也不是唱军歌,而是做祈祷啊(冯玉祥的杰作,在老西北军的队伍里甚至还有一个木头做的教堂,到了驻扎地就把教堂组装起来,请一位牧师来坐镇。)

这件事难不倒巩唯新他们,他们准备了好几首合唱歌曲让大家来学,《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毕业歌》,《松花江上》等等都是耳熟能详的抗战歌曲。如果不是李松拦着,巩唯新甚至想让大家学习改版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自从有了唱歌的环节,学兵团的气氛立刻不那么枯燥了,每天早上集合,开始训练,训练休息,训练结束还有吃饭前吃饭后,反正只要是嘴巴闲着的时候学员们都要唱歌,这个习惯一开始还不被重视,直到佟副军长发现学兵团战士们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训练效果也快速增长才重视起来,甚至宋哲元都专程来学兵团考察。

经过考察,宋哲元决定等学兵团毕业之后,要把这些歌曲都带到九十二军各支部队去,以后九十二军不再保留祷告这样的西洋玩意,改成中国式的合唱。

眼看训练效果日益见好,但是佟副军长仍然忧心忡忡。不为别的,就是这北平周围的形势日渐紧张,日军华北驻屯军一直对九十二军保持着高压态势,两军擦枪走火的事件层出不穷,虽然宋哲元一直在努力缓和两军对峙的情绪(他主要是不舍得京津冀这样的地盘再失去),但双方指挥官都清楚中日战争已经到了随时爆发的临界点了。

佟副军长在学兵团刚开始筹建的时候就希望将学制缩短,改成半年左右就足够了。但是宋哲元不同意,他认为既然要办就要办成样子,不能急功切利。眼看军事形势日益严峻,佟副军长还是坐不住了。

由于学兵团人数大增,而且都是新招的人,宋哲元决定不着急给他们发装备,头半年还是基础学习为主。佟副军长希望能在基础学习中开始加入射击训练和拼刺训练,但苦于没有装备无法开展。

这一天佟副军长找来了赵国他们商讨增加军事技能训练的事情,大家也都认为可以适当增加军事训练,学兵团学员们士气很高,如果每天还是跑步排队列唱歌,恐怕长期以往士气会被打击。可眼前的困难如何解决呢?

“秀才”彭高远给大家讲了水浒传里的一段,杨志在大名府遇到当地军官挑战,但是双方不能用真刀真枪怕误伤自己人,于是两个人分别用木棒裹上棉头,再沾上石灰粉对垒,挑战结果那个军官身上就像打翻了面缸一样到处是白点,而杨志身上只在肩膀上多了个白点,胜负立分。

彭高远的讲述一下子提醒了在座的人,尤其是巩唯新,当年红军没有装备,不也有士兵用梭镖甚至竹竿吗!

佟副军长一声令下,几天的功夫一千多条木枪都准备好了,军事训练可以提前进行了,虽然木枪照着真枪差了很远,但是也总算是聊胜于无了。

木枪用作射击训练只能是学习持枪动作和瞄准动作。不过好在,沈彤巩唯新之前用的步枪都留了下来,在女兵连训练的时候她们就将自己的步枪拿过来给大家轮流感受一下。

当有一次巩唯新的李恩菲尔德步枪传递到一位女学员手上的时候,她不禁一阵啧啧称奇:“英七七,这真是一把好枪啊,之前我在陕北的时候,,,。”她忽然停住了嘴巴,可能也是意识到自己说漏嘴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别人的注意力都在枪上,根本没人注意她说了什么。只有巩唯新立刻注意到这个名叫秦云清的学员,她不是河北人也不是东北人,而是在学兵团里少见的山西人。她刚才提到陕北,难道意味着她可能来自红军?

这不是没可能,连殷汝耕都知道往九十二军里派卧底,红军就不行吗?虽然共产党承诺不搞兵运,但是派遣几个自愿者总可以吧。

巩唯新留了个心眼专门到团部查了一下秦云清的报名档案,除了看到她确实是山西人之外,还看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线索——李松推荐。

这几乎可以肯定秦云清就是红军,即使不是也是红军派来的。

巩唯新想先找李松了解一下,但是她想了一下狡猾的决定自己先找秦云清聊聊。

这天训练结束之后,巩唯新将秦云清约到了操场的僻静处,她做梦也没想到从秦云清那里她会听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 sDTj8dbYb49uiPevswRb8FhgoJMvH5wrBWG33V+AS/GOHNjolD7YORpf9n/FSjd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