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被东北人尊称为少帅,在关内其他地方一般称之为副司令,因为其正式职位是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虽然他在执政和军事上存在很多弱点和劣迹,但不妨碍很多东北人尤其是东北年轻人对他的崇拜,关于张学良的传说和野史非常多,今天彭高远就要系统的给大家讲一下真正的少帅。
彭高远清清嗓子,面对着鸦雀无声的课堂准备开讲,说话之前他看了一眼坐在一旁的张教育长和赵国,他们两个也和同学们一样静静得坐着等着听他的介绍。彭高远正正衣服继续张学良的介绍:
张学良少年得志,19岁就读东北讲武堂,1年后就以所谓的优异成绩毕业,成为张作相麾下的一个旅长,少将军衔。实际东北讲武堂本来就是张作霖办的,张学良在里面也不过是镀金而已。
之后他在张作相麾下效力,而张是张作霖的老兄弟之一。张作相深知张作霖的意思,表面上好像是张学良是张作相的部下,实际张学良是张作霖的接班人,自然事事都受到关照。军队里面也没人敢惹太子爷,人人都把他捧着。 24岁张学良就开始担任27师师长,中将军衔。
张学良为人开朗大方,受张作霖影响,身上也很有江湖气,很讲义气。这个人兴趣广泛,会打网球,喜欢体育运动,甚至会自己开飞机,还会演戏。如果不当东北王少帅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很好的运动员或者飞行员,也可能是一个电影演员或者摄影师。
从张学良成年之后一直到1932年长城抗战之前,一共有几件大事对他的性格和处事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件事就是郭松龄反奉。郭松龄在东北军中是一个另类的职业军人,不贪财不好色不赌博不喝酒,平日爱好就是看书。这样的品格再加上郭松龄超强的军事能力,他就 成了张学良青年时期的偶像,同时也是他的教官。等张学良开始进入部队任职,郭松龄就成为他最得力的左膀右臂。张学良对他几乎是言听计从,用张作霖的话来说除了老婆不给他睡,吃个水果都得掰一块给他。
但是,郭松龄还是反了,他虽然受张学良器重,在东北军中却备受元老派排挤,他本人又是极度反日的,非常看不上张作霖和日本的亲近。于是他果断举起大旗倒戈一击,打着让张作霖让位于张学良的旗号进攻奉天。
可以说郭松龄反奉给张学良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打击,他一度被张作霖误会而差点自杀,最终他也只能亲自带领部队抵挡郭松龄的进攻。郭松龄的部队是东北军的精锐,张作霖手下的部队根本不是对手,眼看奉天城不保,张作霖已经准备逃亡了。
这时候日本人参与进来,他们先是和郭松龄联系愿意帮助郭统治东北,却被郭松龄严词拒绝。日本人于是转向张作霖,和张作霖达成了一系列秘密协议之后,关东军主力穿着东北军军服加入战场一举击溃了郭松龄。
郭松龄反奉失败逃亡的时候,张作霖要求务必抓住他后要千刀万剐。张学良这个时候体现出他讲义气的一面,他一方面派出自己的亲信截住郭松龄想把郭松龄夫妇送出国。行动失败以后,为了不让郭松龄受罪,张学良还是命令卫队长击毙了郭松龄,给了他一个痛快。
郭松龄反奉,给处于青年期的张学良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他对人再也不可能像对待郭松龄那样毫无保留,反而对任何人都有了一种不信任感。也许他表面上和你很亲近,但是一件小事让他不满,他就有可能对你产生不信任。
第二件事就是东北易帜。
张学良掌握东北之后,面临着两面威胁,一面是日本人,一面是蒋介石的北伐,他在中间根本无法独善其身。
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思想影响下,再加上他和日本人不光有国恨,还有家仇。张学良最终倒向了蒋介石,宣布东北易帜,使蒋介石在形式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东北易帜体现了张学良身上的民族性,他到底还是个有民族独立思想的青年。但同时这件事也给他带来一好一坏两个影响,好的影响是他在蒋介石那里从此算是立了大功。坏的影响则是自己坐上了火山口,日本人想吞并东北的话迟早会对他动手。
第三件事则是东北易帜之后发生的杀死杨常。
杨是东北军元老杨宇霆,他在东北军角色类似于丞相,是张作霖最信任的人。
常是常荫槐,也是元老,管着东北所有的车辆,是杨宇霆的死党。
要说杨宇霆本人的能力和忠心,是没有问题的。他能力很强,可以掌控整个东北,对老张家也是忠心耿耿。缺点则是脾气太大,对待张学良态度不好,他总是把张学良视作晚辈,动辄甚至呵斥,这让张学良很不高兴。
另外一个就是东北军的元老和宿将们很多时候都买杨宇霆的账,反而对张学良不恭不敬,尤其是常荫槐,也敢在会议上直接张嘴骂张学良。
张学良对于杀死杨常尤其是杨宇霆也是决心不够,据说他曾经屡次扔大洋测试,结果每次都是杀。换了块大洋还是。最终张学良在大帅府的老虎厅内让卫士乱枪打死了杨常。
杀死杨常体现了张学良的残酷一面,杨常并没有反叛,只是态度不恭,作为重臣被轻易杀掉确实不应该。
杨宇霆被杀掉之后,整个东北虽然为张学良马首是瞻,但是除了他之外,再也没有能掌控全局的人,这也为九一八事变埋下了隐患。
这件事充分体现了张学良做事欠考虑,急躁肤浅的一面。
第四件事则是中东路事件。
中东路指的是从长春到哈尔滨再到苏联的铁路,苏联从沙俄时期就攫取了这条铁路的经营权,是东北大地上的国中之国。
张学良掌权之后,脑袋发热,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备战前提下,轻率的宣布收回中东路,将所有苏联人全部遣送回国。张学良刚刚掌权东北,他希望通过这次行动立起来自己的威望,毕竟是从外国人手中收回国家权益,必定能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
苏联立刻组织了远东兵团,在著名的加仑将军率领下轻易击败了前线的东北军,造成了东北军大量伤亡。由于张学良没有精心备战,援军根本来不及增援。此战让他措手不及,紧急情况下他向南京政府求救。但此时蒋介石正在全力和冯玉祥李宗仁开战,根本不可能调出一兵一卒支援他,只是给了他二百万银元算作军费。
最终中东路事件以东北军完败结束,这件事反映了张学良作为政治家的极端不成熟,如此大的事情却如此轻率,非常不应该。
同时还有另外两件事,第一是通过中东路事件张学良得出了苏军战斗力远胜东北军的结论,而由于日俄战争沙俄惨败,张学良得出最后结论,日军战斗力在苏联之上,更是远胜东北军。这也为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埋下了伏笔。
第二就是通过中东路事件,张学良得出另一个结论,东北这边不论出了什么事,根本指望不上蒋介石国民政府,全部都得靠自己解决。这也让他对蒋介石产生了不信任。也为九一八事变埋下了不抵抗的祸根!
多说一句,中东路事件中,共产国际强令中共发表了“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这个口号让广大中国人都对中共产生了误解,其中中共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坚决反对这种没有民族性的口号导致被开除出党。这件事也成了中共为数不多的污点。
第五件事就是中原大战
西北军冯玉祥、晋绥军阎锡山和桂系李宗仁合作共同反对蒋介石,中原大战爆发。在全国各个军事势力中,没有卷入此次大战同时又具有相当军事实力的就是张学良的东北军。
大战双方都对张学良进行了拉拢,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这边给出的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的头衔和部分南方省份的地盘。蒋介石的筹码除了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头衔之外,还有北方四省的地盘以及2500万银元的开拔费。
张学良判断反蒋联盟貌合神离难成大事,于是他等到蒋介石开始反攻的时候立刻接受了蒋介石的条件,二十万东北军入关,迅速改变了战局。
桂系退回广西,阎锡山退回山西表示臣服张学良,冯玉祥西北军干脆就瓦解了。剩下的几万人马由宋哲元带领向张学良投诚,也就是现在的九十二军。
这一战奠定了张学良在全国的地位,他成了中华民国的第二号人物,继东北易帜之后第二次帮助了蒋介石,他和蒋介石的私人友谊也立刻升温。而他的原配夫人于凤至甚至和宋美龄拜了干姐妹。
此时的东北军控制了东北四省和华北四省,地盘比张作霖时期还要大得多,张学良此时才刚刚三十岁,可以说是春风得意。
但是此次参战,他虽然获得极大的收益,也直接埋下了一个严重的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