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亨利·斯蒂尔·康马杰

“看起来我太美国化了。”当富兰克林遭遇失败,准备返回阔别11年的宾州时对一位英国朋友这样说。英国曾带给他快乐,富有、显贵不断诱惑着他。在那里,贵族绅士许以他有利可图的官衔,美丽聪慧的淑女们倾慕他的才华,学者和科学家热烈地欢迎他。但是,身在异国的他经受住了这些诱惑,丝毫没有削弱他对美国根深蒂固的眷恋之情。

“苍天古树是无法安然无恙地被移植的。”他怀着满腔思绪,斗志昂扬地登上轮船返回祖国,又一次投入到费城和那些渴望独立的殖民地的斗争中,从而为他69岁以后开始的政治与外交活动揭开了崭新而辉煌的一页。他参与起草了《独立宣言》、《宾夕法尼亚州立宪法》、《十三州联邦宪法》,以及与法国结盟条约、英国和约和这个新生的国家的联邦宪法。这次重返美洲,使他在美国制宪元勋中获得了不可取代的地位。

在那些仪表庄重、令人钦佩的开国元勋中,他是唯一一位国人无须仰目而视的一位。华盛顿、杰斐逊、两位亚当斯、潘恩、亨利、汉密尔顿、麦迪逊、梅森,所有人正在以一种威严、犀利、清澈的目光俯视着我们,而只有富兰克林格外平易近人,好比我的身边的长者一样。

美国人渴望英雄,却又对英雄满怀狐疑。人们景仰华盛顿,敬佩杰斐逊,崇敬林肯,但是对于富兰克林,人们却能以其本色去考察他,将他看成是自己中的一分子。在他面前,芸芸众生丝毫不感到拘束。他比任何历史名人更能体现美国精神,甚至从来没有存在过富兰克林这样一个人,人们也可以通过考察广大美国人民而塑造出一个富兰克林。

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通才,经久不衰的精力、完善自我与改进社会的热情、精明睿智的头脑、和蔼可亲的性格、与任何人都能无拘无束而愉快相处的本领、谈笑风生、无所不在的魅力、甘于平凡的情怀;善于妥协和解、充分把握机遇的天赋、朴实的外表、愤世嫉俗、积极投身于政治的热情和抱负、脚踏实地、讲究实际的作风和随机应变的策略;关注人性因素的理性主义、刻薄的讽刺和冷面幽默,这一切都集中地体现在富兰克林身上,充分展现出两个世纪以来美利坚民族的特点。即使在今天,如果我们将富兰克林放在美国的任何一个角落,他都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他的哲学——如果我们能用这个堂皇的字眼的话——是彻底的实用主义。他怀疑形而上学,甚至对怀疑主义也表示怀疑。尽管富兰克林身处理性时代,但是却将理性主义混合于幽默之中。在他回忆自己如何用理性的方法摆脱素食过程时说:“既然理性能够使一个人对他所关注的任何事物寻求出或编造出原因来,做一个理性的人是多么方便啊!”

身为一名政治活动家,富兰克林却从不宣称信仰某种政治理论;而作为一名科学家,他也没有被人的本性和宇宙的实质等问题所困扰,而是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来探求真理。他沉静、温和、无所畏惧,他的人生原则是与人为善。当自己犯错误时,他总是能俯首屈从。在他看来,犯错误乃是人之本性。他是最缺乏浪漫的人——唯有这一点不像是典型的美国人——既不能将满腔热情喷发而出,也无法把一切痛苦溢于言表,甚至爱情也是根据商业原则处理的:当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与平凡的黛碧的感情纠葛时,他将与她结为夫妻变成自己的职责,并对此毫无半句怨言。《穷理查历书》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囊库,他从中获得了这样的教益:“没有痛苦就没有收益。”

他没有建立自己完整的哲学体系,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名杰出的大众哲学家,成为从西巴·史密斯到威尔·罗杰斯等一系列俏皮话哲学家的先驱。《穷理查历书》中的教诲性箴言远远超过了那个时代所有牧师的说教,其道德学说也比牧师的神学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尽管如今我们已不再把节俭当成最高美德了,我们依然愿意选举柯立芝入主白宫,来表示对节俭的敬意。《自传》也颂扬了诸如诚实、节制、勤奋、温和和俭朴,并道出了这样的真谛:谁具有这些美德,谁就一定会在生活中获得成功。

放弃这些美德可谓轻而易举——实际上就是抛弃作为富兰克林本人——是很容易的,过去常有人这样做。但是,富兰克林和自己的伙伴们一样,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就,他们对社会的进步和完善的关注,远远超过对个人成就的追求。对此他并没有刻意为之,仅仅是看到浪费和低效而产生的种种忧虑,而这正是他的独特之处。乌托邦似的梦想和种种改革蓝图未曾打动过美国人,但是富兰克林却以无人能比的勤奋努力和积极为他人谋利益的举动,深深地影响着大众。他的动机从来就不是道德性的,而是社会性的,这一点同他的后继者大相径庭。

富兰克林最早创办的事业之一的“讲读会”属于这种性质。“讲读会或者类似的机构为什么对你有信誉的计划有所帮助呢?”他曾这样问道。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词就是“有信誉的”。来自于新英格兰波士顿的富兰克林,曾经编辑出版了殖民地最成功的报纸,发行过历书,承包过议会的印刷业务,并且最终成为殖民地的政治领袖。可以说没有任何人比他更富有公共精神了:他改善了街道的照明;设想出一个经济的方法让街道保持整洁;他负责组建了消防队和火灾保险公司,创办了图书馆、医院和学校;他不仅经管邮政事务,而且从中获取利润;他掌管过教友会、地处偏僻乡村的长老会和友爱会;他提供货车为布雷多克将军所用;他在白宫为殖民地事业辩护……他一个人发挥了殖民地事务连锁董事会的作用。

也许最令人惊讶的莫过于他的多才多艺。没错,当时是一个通才的时代:国王能演奏长笛;政治家能撰写戏剧;陪审员能信口吟诗;物理学家热衷于神学。在新大陆,多才多艺甚至有些过火。政治家甚至必须懂得怎样种土豆、搭建谷仓、为奴隶或学徒治病。这种多面手的传统延续到当今专业分工的时代,使我们对那些不幸为政府工作的专家们表示不齿。

然而即使是在18世纪,富兰克林也是非同寻常的。除了杰斐逊和那难以令人置信的朗福特伯爵以外,还有哪一个美国人能集如此广泛的兴趣于一身,并且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呢?制定一个会员制图书馆计划和制定所有殖民地联盟计划,对他而言同样轻而易举。他既能制造出一种新式火炉,也可以组建一个新的联邦;他既能够管好邮政事务、赚取利润,也能够管理国际同盟。在他稍有闲暇时,他就会去测风观潮,驾驭闪电。印刷商、编辑、发明家、科学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外交家、慈善家、哲学家,从一个工作到另一个工作,从一个职务到另一个职务。他从不自我标榜伟大,只要能使别人心满意足。他把自己的幽默、好奇心、无穷的精力和热爱完全用于解决社会、经济与政府的各种悬而未决的问题。

正因如此,富兰克林成了一名优秀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尽管他从来没有使用过这一称呼,但其民主精神要比杰斐逊更加正统,更加美国化。在富兰克林看来,民主是一种天性,而不是逻辑推理。他出身于中产阶级,因而他认为平等是理所当然的。他勇敢地将平等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因而遭到费城教会的特权阶层的敌意。无论是在家乡的小镇,还是西部开拓的前沿,甚至在凡尔赛宫,他都能轻松自如地和各阶层的人相处。尽管他承认他曾虚荣地吹嘘他见过五位国王并“有幸与丹麦国王同桌就餐,”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其实并没有把这些真正当一回事。

他对于政治民主所做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越了人们所能意识到的。他是居住于边远乡村的苏格兰、爱尔兰人和费城的工人联盟的主要缔造者,正是这个联盟推翻了教友会的特权统治。他促成了1776年宾夕法尼亚州宪法的问世,这是当时所有州宪法中最富有民主精神的宪法。在政治上他是一位领袖,一位平易近人的领袖。他喜欢幕后操纵,以他人为中介发挥作用。他对工人喜欢使用赞扬和诱惑,而不是武力。他一直愿意与人妥协,因为他精明过人,在大多数交易中一般都能占据有利地位。

富兰克林之所以是最典型的美国人,正在于他的文学风格,尤其是他的幽默。他很早就明智地放弃了模仿《旁观者》风格写作的尝试,而《穷理查德历书》则成为其写作风格的年度独立宣言。在这些历书中,在《自传》中,在他的政论中,富兰克林将其文学风格的理论逐渐完善。

文章中的措词应该具有该语言最强的表现力,只要它们能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如果一个词能将意思表达清楚,就不该用两个词,即不用或少用同义词,但对于整篇文章来说,词汇的安排也应该做到朗读时悦耳动听。简言之,文章应当流畅,明晰,简短,反之则会令人生厌。

富兰克林的文风在《自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朴实无华和简洁明了的文体、浅显清新和诙谐幽默的文风,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爱不释手。

人们普遍认为,富兰克林是第一位幽默大师,其幽默虽没有伏尔泰冷嘲热讽的机智语言,也没有谢里丹眼花缭乱的华丽词藻,却带有浓郁的美国风格。除了像他这样的美国人,很难有人会数年来坚持认为一位富有竞争精神的印刷业的对手神话般地死去;提出向吉本提供资料写一部大英帝国的兴衰史;撰写肆无忌惮的普鲁士国王敕令;要求对英国拥有管辖权;传播那些简单浅显的格言:“婚前擦亮眼睛,婚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还能这样郑重其事地描述湖泊上游鳕鱼和鲸鱼的养殖状况:

如果说湖泊上游为淡水,而鳕鱼和鲸鱼则是生活在海水里,无知的人也许会心存异议。然而,先生们,鳕鱼和其他鱼一样,在受到敌人攻击时,会逃遁到任何安全的水域,而捕食者则会穷追不舍。在追逐的过程中,鲸鱼也会跃上尼亚加拉大瀑布,所有看过这一情景的人无不认为这是大自然最奇妙的景观。

随遇而安,机会主义,对自我改进与行善的热情,多才多艺,朴素的民主,单纯与和善,他所有的这些品质都在富兰克林《自传》中那些为人所熟知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诚然,这些文字仅仅记录了富兰克林传奇一生的一部分,更加辉煌的篇章留待后人抒写。然而从中我们依然能读到富兰克林鲜明的性格特征。在他的晚年,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但他却依然十分坚定地保持自己的本色,丝毫没有改变。

如果说富兰克林一生最精彩的部分都体现在《自传》中,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但是,说《自传》体现了他全部做人的风范,则是恰如其分的。“如果你对富兰克林的作品不怀崇敬之情,我就剥夺你的继承权。”西德尼·史密斯对女儿如此说——同样是这个史密斯曾提出一个不朽的提问:“此书不读,还有什么美国书可读?”这些评价也许过高了,但我们可以十分有把握地认为,世世代代的读者对《自传》所表露的敬仰之情永远不会消失,书中那些丝毫不加修饰地展现出来的美国人的品质,在未来年代里同样是珍贵的。 6B0jl7MIb6Em7ZzbFscHLQZxVd3VSXh6UBvP9kLgfphwt4fjKfYhGOS99gHFVou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