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是古代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融合而成的中国主体民族,有着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从约公元前7000年起,当今汉族主体的一部分巴楚人在长江流域发展。前5000年左右,汉族的另一来源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姬姓黄帝部落与南部姜姓炎帝部落发生争战,阪泉之战后,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西周大一统王朝以来,境内多民族共存,不断融合,形成了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和淮河、泗水、长江和汉水流域的楚族。二者的逐步形成,即今天汉民族的前身。春秋战国时期,征战频繁,华夏族同周边民族进一步融合,与楚族、秦族及陆续进入中原地区的夷、蛮、戎、狄等族也逐渐融合。很多古国消失了,被融入到了经济文化先进的大国之中。秦灭六国后,随着文字、度量衡等的统一,古民族的界限被进一步打破。不久,秦朝灭亡,刘邦建立汉朝,以“汉”为国号。此时的中国疆域空前扩大,以先秦时期的楚族和华夏族为核心,一个统一的汉民族形成了(统一的汉民族文化成于秦汉之际,是目前学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此时,汉族人口仍集中分布在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地区大规模迁徙。到明、清时,由于统治阶层的民族政策,南方汉族人口首次超过了北方。辛亥革命后,汉族又逐渐迁徙至中国东北地区。汉族的人口能有今天的规模除了在历史上不断融合其他少数民族而壮大兴旺外,与两个大的发展时期亦息息相关:一个是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一个是宋辽夏金元至明清时期。两汉之际,汉族之初人口约有五千万,经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飞速发展,到宋代时人口已突破一亿。再经宋辽夏金元至明清的发展,到清代道光时人口增至四亿多,成为了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今天,汉族仍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人口为128631万(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占全国总人口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