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易经·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描述抽象和具象两种性质的哲学范畴。需要说明的是,“形而上”与“形而下”只是中国古人对抽象世界和具象世界的一种概括,不能与西方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简单地相对应。具体来说,“形”指形体、形迹,“形而上者”即无形迹的抽象存在,就是引文中的“道”;“形而下者”为有形迹的具体存在,即“器”。如,日月星辰是形而下者;日月星辰之理就是形而上者。彼此并无尊卑之分。发展到后世,由于哲学家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的不同,竟有了厚此薄彼的倾向。如朱熹主张“理”在先,“气”在后,“理”为“生物之本”,属形而上者;“气”为“生物之具”,属形而下者。清代王夫之则认为,“形而下”产生“形而上”,“器而后有形,形而后有上”,“形而上”不可能脱离“形而下”独自存在。这相对理学,在认识上已经是一种飞跃,虽然它对很多近代哲学命题并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