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翰林院

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各种人才供职的机构,为文学、艺术、方技、医学、僧道等在内廷的供奉之处,由于人才济济,甚至有“茶翰林”“酒翰林”一说。唐玄宗时,在供奉内廷的翰林院之外,另建学士院,遴选有文才的朝臣入居任翰林学士。翰林学士负责起草诏制,后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待诏。最初,起草诏制是中书舍人的职责,但唐玄宗感觉中书舍人拟诏难以应急和保守机密,于是一度挑选擅长文学的亲信官员充翰林院待诏,以备起草急诏。738年,另建翰林学士院,专供草拟诏制者居住,供职者称翰林学士,其本身无秩品。初设时没有定额,后来依照中书舍人之例,置学士六人,选其中资历深者一人为承旨。学士院设置之后,学士与中书舍人院有了明确分工:学士起草的是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称为内制;中书舍人起草的是一般臣僚的任免及例行的文告,称为外制。安史之乱后,由于军事频繁,翰林学士的地位愈显突出,不但草拟诏制,也参与密谋机要,分割了部分宰相之权。唐宪宗以后,翰林学士承旨往往可晋升为宰相,因此很为文学之士羡慕。到了宋朝,仍分设翰林学士院与翰林院,二者区别与唐代相同,翰林学士院仍然是读书人的向往之所。(宋神宗)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员,官阶三品,不任其他官职,专司草拟内制之职。与宋同时的西夏、金亦设翰林学士院,设翰林学士、承旨等。元代时,设翰林兼国史院及蒙古翰林院,官制与金同,分掌制诰文字、纂修国史及译写文字等。明代时,供奉内廷的翰林院被撤销,翰林学士院正式更名为翰林院,院长称学士(多由六部尚书担任),官阶正五品,属官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等,一般统称“翰林”,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兼秘书处、图书馆、国史馆等功能,为皇帝的“参谋”。新科进士,如果文学、书法兼优,被选进翰林院见习,则称“庶吉士”。三年后,经考试决定去留,或授编修、检讨,或外放为州(县)官员。明代中期以后,六部尚书部长和侍郎多为翰林出身。清袭明制,设翰林院。置掌院学士两人,满、汉各一人(均由朝廷大臣兼任),官阶从二品,无文学撰述之责,是侍读学士以下诸官的名义长官,与唐宋时的翰林学士有所区别。仕为翰林官者,不仅升迁较他职位容易,而且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例由翰林官充任,待遇十分优厚。 /elrvDFuLmSscTWLDuqcFKUeN1+U8e8k7SlbiyhDYVb5JMsQPzcIz8tBUUMQBms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