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公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中央高级官职。周代时已有“三公”一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礼记》等书认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认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时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的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汉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称为三公。其时,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丞相的权力有所削弱。汉昭帝时,大司马之职权力较大,逐渐凌驾于丞相之上。汉成帝时,御史大夫被改为大司空,又把大司马、大司空的禄位提高到与丞相相等,确立起了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汉哀帝元寿二年,改丞相名为大司徒,又将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师、太保置于三公之上,头衔高而无实权。整个西汉时期,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如董贤、王莽等均以此职而专擅朝政。东汉时,仍设三公。公元51年,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三公各置秩为千石之长史一人,又各置掾属数十人。以太尉为例,下设分管诸事的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辞曹、贼曹、金曹、仓曹等。三公中,以太尉居首位。整个东汉时期,三公少有实权,受制于尚书机构,听命于外戚,仅“备员而已”。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权力早已居三公之上。汉献帝时,曹操罢去三公,设置丞相、御史大夫。两汉时实行了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退出了历史舞台。曹魏时期,重新恢复了三公制。魏晋南北朝时,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但随着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陆续设立,实权进一步被削弱。隋朝后,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了虚衔。宋代以后,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明、清沿袭不变。 0KXqIhZE51Pl77faTGKo/8OrBm4fVRKNbKjsH64Z58VdRTxw1J8ntHZKBSzyQqz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