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制国家的元首名称。中国古代最早所称的“皇帝”是对“三皇五帝”(见“三皇五帝”条目)的统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丞相李斯等根据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将“皇”“帝”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作为帝号,即“皇帝”。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皇帝一般自称孤、寡人、朕等。皇帝之父称为太上皇。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被推翻,清帝宣统退位。皇帝之称遂废。中国的皇帝(君主)包括正统朝代和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还有一些通过政变所建立的政权,再加上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中国历史上的皇帝达1000多位。
在封建社会,“皇帝”是一个无比尊贵的称号,臣子在皇帝面前,只能称呼皇帝的别称。比如在东汉时,称皇帝为“国家”,这是由于古代称诸侯为“国”,称大夫为“家”,人们便以“国家”作为国的通称,皇帝是国的化身,因而称皇帝为“国家”。晋代仍沿袭这种称呼。唐代称皇帝为“圣人”,在宫里称“宅家”,因为皇权至高无上,以天下为宅,以四海为家。宋代曾以“庙”“祖”称皇帝,如称宋神宗为“神祖”,称宋仁宗为“仁庙”。还有“官家”“官里”等称呼,取“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之意。此外,皇帝的别称还有天子、陛下、皇上、上、飞龙、乘舆、车驾、驾、万岁、万岁爷、至尊、人主、圣、家家(北朝)、郎主(辽、金)等,也有以年号作为皇帝别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