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少读唐诗

最早拥有的唐诗,是偷了家里五元钱买了三本书中的两本:《李白诗集》和《杜甫诗集》。那时书便宜,一本一元五分,一本七角五分。之所以选择这两本,是因为只知道李白和杜甫的诗在唐诗里最出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嘛。除了小学里读过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外,对他们二位,知道得真的不多。

就这样把他们二位请回家。一个初二的学生,其实是看不大懂李白和杜甫的,就像现在的小孩子听不懂崔健和罗大佑,却还是要把他们的歌曲收入MP4或iPod里一样。这两本诗集跟随我从北京到北大荒,颠沛流离了四十七年,依然还完好地在我的身边,李白和杜甫就像我多年不离不弃的好友。

现在翻看这两本被雨水打湿留下水渍印迹和被岁月染上发黄的书页,还能清晰地看到当年一个初二学生读它们时的心迹,即使是那么的幼稚,却是那么的清纯。那些被我用鸵鸟牌天蓝色墨水画下弯弯曲曲曲线的诗句,还有我写下的自以为是的点评,并不让我感到可笑,而是让我自己感动自己,因为以后读书再没有那样的纯净透明,清澈得如同没有一点渣滓的清水。

在李白的《横江词》里,我在这样三句诗下画了曲线:“一风三日吹倒山”“一水牵愁万里长”“涛似连天喷雪来”。一句写风,一句写水,一句写浪,三句都使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但一句是直接用夸张,风将山吹倒;一句则用拟人,手一般将愁牵来;一句则用比喻,把浪涛涌来比成喷雪。和那个年纪的孩子一样,我那时对诗的内容是忽略不计的,感兴趣的是词儿,希望学到一手好词汇,就像愿意穿漂亮的新衣裳一样,希望把这些好词儿穿在自己的作文上。

在《登太白峰》里,我是在“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下画了线。一样,还是夸张的好词儿。

但在《赠从弟冽》里,我却在这样两联诗下画了线:“楚人不识凤,重价求山鸡。”“桃李寒未开,幽关岂来蹊。”李白当年怀才不遇,竟然和我共鸣。整个一个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也许,正是那个年纪的小孩子常见的心态,并不是真的懂得了李白,不过是感时花溅泪罢了。

在《夏十二登岳阳楼》里,我画下这样一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这一句,我记忆最深,不仅因为对仗工整,每一个词用得都恰如其分,又恰到好处,一个“雁去”,一个“月来”,画面如此的清晰;一个“引”字,一个“衔”字,动词用得是那样的生动别致。更重要的是,这句诗给我一个启发,忧愁也好,苦闷也罢,一切不如意的,都会过去,而美好总还存在并一定会到来的。我就是这样鼓励自己,以至日后我到北大荒插队的时候,艰苦的环境之中,我抄下这句诗给我的同学,彼此鼓励。

在《侠客行》里,我画的诗句是:“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就真的是我自己真心的向往了,将诺言作为吐出的吐沫钉天的星,是那时的一种情怀,也是追求的一种境界。

那时,最喜欢李白的诗,还是《寄东鲁二稚子》。在这首诗里,我在好几句诗下画了线:“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我还特别在“向”字上画了圆圈,旁边注上了一个字:“近”。这是李白想念他的两个孩子的诗,写得朴素而情真。我开始明白了一点点,好词儿不是唯一,感情的真切才是重要的呢。

在《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里,我画下这样一句“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便是那时读李白时真实的写照了。那时读书时真的能够给予自己那么多会心的欢乐。

对于杜甫,少年时是理解不了的。虽然,课堂上学过《石壕吏》,但不认为那就是杜甫最好的诗篇。在这本《杜甫诗集》里,在《北征》等长诗里有详细的注音注解,但印象并不深,不深的原因是不懂,也不能要求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懂得那时沉郁沧桑的杜甫。

印象深的,还是杜甫对于感情的表达很真切。《后出塞》中“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彭衙行》中“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的句子下面,都被我画下了曲线。“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和“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心情表达得直白明确,却那样能够让人感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那样的情景交融,那样让人难忘。

我也在《梦李白》中的“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下画了曲线,但实际上是似懂非懂的,只不过那时读了冰心的小说,其中一篇题目是“斯人独憔悴”而已。

杜甫诗中最难忘的,是《赠卫八处士》。那时全诗背诵过,但也未见得真正懂得。逐渐明白其中的含义,应该是在以后的日子里,特别是到了北大荒插队,有了一些人生的颠簸和朋友的星云流散之后,才多少明白一点“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的意思。而“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则更是在以后,面对许多亲人相继离去的情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是那一阵子我心里常有伤怀感时的感慨。但我要感谢少年之时读过背过这首诗,让我在日后的日子里心情寄托和抒发的时候,找到了对应的寄托。那不仅是诗的寄托,更是民族古老情怀与血脉的延续和继承。

有意思的是,在这本《杜甫诗集》里,夹着一小页已经发黄的纸,上面开始用红墨水笔写着写着,没水了,接着用铅笔写下的正反两面密密麻麻的小字,是我读孟郊的诗的一些感想。现在回忆起来,大概是上高中时的事情了。不知道为什么夹在这里,经历了几十年的岁月,竟然还完整无缺地保存在这里。应该说,还是要感谢《李白诗集》和《杜甫诗集》这两本书,因为对唐诗的喜爱,是从这里开始的。可以说,没有李白和杜甫,不可能有以后的孟郊。

将这一页抄录如下——

一提起“郊寒岛瘦”来,孟郊的诗可谓是瘦石巉岩,苦吟为多。“万俗皆走圆,一身犹学方”“小人智虑险,平地生太行”的对人世的感慨,以及“抽壮无一线,剪怀盈千刀”“触绪无新心,丛悲有余忆”的感叹,几乎在孟郊的诗集中比比皆是。但这样一位苦吟诗人也不乏有清新的小诗。脍炙人口、传之于世的“春风得意马蹄疾”“月明直见嵩山雪”,或者是形容那“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的炭火。但我以为,更清新的诗似乎被弄掉了。试举一例说明——《游子》一诗四句:“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艳阳春光,堂前春草,相争而出,然而慈母却都没有看见,因为她看的不是这咫尺之近的萱草花,而是远游未归的游子。从眼前有之物,写出无限之情。

天呀,那时怎么竟是如此的自以为是,刚刚从老师那里学到一点东西,就这样激扬文字,挥斥方遒,指点起唐诗来了。 xggheFdp+XyeMmHW09O9e/Er434e6PqjEVv4F/cZy6Tu5WKChUcQ3ZPYPHi8XhA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