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淮南子》中“道”的时空意蕴

在中国道家思想史上,《淮南子》一书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因为其是秦汉大一统王朝发展初期道家学说最具集成性、代表性的理论成果,与先秦老子、庄子、稷下黄老相比,带有自身鲜明的时代气息。对先秦道家最核心的概念“道”,《淮南子》既有全面深入的继承,也有更为丰富的思想阐释,体现出别具意蕴的哲学内涵,而这突出反映在其对“道”的时空性与超时空性的双重把握上。

《原道》是《淮南子》全书的“道”论总纲,也正是在该篇之始,淮南王刘安对“道”展开一种极富“时空”蕴含的理论诠解。《原道》云: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宇宙而章三光。甚淖而滒,甚纤而微,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

由此段文字可见,《原道》对“道”的哲学认识虽然立足形上的“本体论”,但却重在从形下的“存在论”来描述和揭示“道”的实际存在,因此同先秦老、庄相较,其所论之“道”并非主要体现为哲学的玄思,而是显示出“具象性”的特征。具体而言,这种“具象性”主要是通过“时空”的形象化表达来得以实现。

一方面,《原道》借助“天地”的空间感和“朝夕”的时间感来表现“道”的客观存在,认为其能附着于“空间”“时间”之上,让人有所切实感知;另一方面,《原道》又试图强调与凸显出“道”不为“空间”“时间”所限的特殊性,认为其是“高不可际,深不可测”的、是“无所朝夕”的,本质上即是对“空间”“时间”的根本超越。因此,《原道》用“无形”“无穷”来更进一步地揭示出“道”的这种“超时空性”。

就《原道》而论,“道”的存在是“时空性”与“超时空性”的辩证统一。“时空性”的可感知,让“道”有可能被人类理性所理解和把握;“超时空性”的不可限意义,却又让“道”成为人类理性绝对难以掌控与驾驭的存在。因此,“道”“人”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存在关系——若有若无,似近又远。

先秦道家从老子以来,对“道”的哲学思考便具有“时空性”与“超时空性”的双重意涵。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力图用世界图景中的具体之“名”来认识、理解和把握无形之“道”。当老子凭借“名”的方式及手段来面向“道”时,便随之产生了“天地之始”“万物”之存的形下议题,也就将“道”带入“时空”之中,让其不可避免地形成“时空性”与“超时空性”的复杂的哲学思辨。于是,老子所说“常有”“常无”的观“道”途径,所言“道”之“妙”、之“徼”,其实际所指,即在于世界赖以存在的“空间”“时间”。

老子论“道”所隐含的时空意蕴,在《淮南子》中得到更为清晰具体的理论表达,因而《原道》篇首方才会用一种十分“具象性”的方式来诠释“道”的存在状态及创世功用。“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水”以“至柔”的存在状态将“道”的“时空感”体现出来,成为最能反映“道性”的具象载体。“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横四维而含阴阳,!宇宙而章三光”,“道”既具“时空性”,又显“超时空性”的双重蕴含,也唯有在“水”的意象里更易于为人所感知和把握,因为“水”是随宜赋形、无所不在、汩汩长流、绵绵不绝的,能从“有形”中彰显出“无限”性。

正是“时空性”与“超时空性”的辩证统一,让“道”具备“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的特性,更能进而发挥出根本的“创世”功用。“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一切“有形”的背后都是“无形”之“道”的作用,“以之”二字表明了“山”“渊”“兽”“鸟”“日月”“星历”“麟”“凤”均受限于“时空”,只有创造它们的“道”才能超越“时空”,成为最本原的“创世”力量。

“道”是如何存在的?又是何以被人类理性所感知与把握的?这始终是道家哲学里无法轻易解答的根本问题。从《老子》到《淮南子》,中国道家对“道”的阐释内容或许在发生变化,但是经由“时空”的维度来认识“道”,却是一以贯之的。只不过,这一维度始终内在隐含着“时空性”与“超时空性”的双重哲学意蕴。概而言之,“道”在“时空”中,又超出“时空”外。 14bLlmmsGlSLdRWoUq9o6isttEvYPx5turkOrquIXLt5JIjvly19h5DuE9THTrX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