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郝永雷的华侨班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不足30人的中国戏曲演出团体,长年巡演在欧洲十几个国家的城乡、工厂、矿山的各式舞台上。他们表演的京剧和河北梆子,不仅受到这些国家的华侨欢迎,而且赢得这些国家的民众,特别是劳苦大众的喜爱。一位英国友人称他们是在异国传播中国文化的特殊使者。这个小规模中国戏曲演出团体的主角和组织者,是梆子、京剧两下锅的武丑演员郝永雷。

郝永雷,1891年出生于直隶霸县,他在永盛和科班学艺6年期满后,于1912年到天津投奔先于他出师的同班师兄元元红和小达子,与他们同台合演。他的武功基础相当瓷实,腾、跃、翻、攀方面都有许多表演绝技。后来,元元红遇害身死,小达子南下上海,郝永雷改搭梆子老生刘四红为主角的戏班,继续在天津作艺。

1926年,北京至绥远的铁路全线修通后,在绥远经商的直隶帮商人经常从天津邀请梆子戏班到那里去演戏。郝永雷跟班几次到过归化(今呼和浩特市),还曾远走亚苏台、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等地献艺。他精湛的武功不仅大获当地人士欢迎和喜爱,而且博得某外国看客的赏识。这位外籍看客鼓动郝永雷挑选一批艺人到国外去演出。当时一些在天津作艺的梆子艺人,从天津戏曲舞台的现状已经预见到河北梆子面临衰落的趋势,毅然加入郝永雷的行列。

郝永雷一行二十多人在外籍掮客的带领下,于1928年11月从天津乘船出发,绕道海参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进入苏联,开始了漫长、艰辛的欧洲之行。先期他们到过苏联、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卢森堡,20世纪30年代初又相继进入德国、荷兰、比利时和法国,最后于1933年抵达英国伦敦。他们在这些国家的主要演出场所是诸如柏林的冬季花园、斯格拉剧场,伦敦的特伏狄拉和阿伯特大厅等工厂或劳动群众聚集的娱乐场所,他们与各国的社会底层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在这些国家还培养出一批华侨艺徒,其中的一些人陆续加入他们的演出团体,几年后又在这个基础上改组为华侨班。华侨班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苏联西伯利亚铁路进入中国新疆,起初以伊犁为大本营,往返于伊宁、绥定一带,演唱河北梆子和京剧,活跃了在那里经商的内地人的文化生活。他们积蓄了一定的资本之后,于1939年辗转到达迪化(今乌鲁木齐市)投资创建新兴舞台,华侨班有了落脚之地。

华侨班离开欧洲回国的时候,郝永雷因为已经在伦敦同他的崇拜者、英国女士弗朗塞斯结婚,所以留在欧洲,改以教授武功为业。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正在德国授徒传艺的这对异国夫妻被截留在德国,历经磨难,始终相敬如宾、同舟共济。直到德国法西斯战败,他们才回到伦敦。

郝永雷几十年身在异乡为异客,时刻不忘养育他的祖国。英国朋友劝他加入英国籍,他婉言谢绝说:“我是中国人,早晚要回我的祖国去。”他在与祖国亲属隔断音讯45年后,几经周折,于1974年从海外给家乡亲人写信,终于取得了联系。只可惜,因为他年事已高,渴望还乡的夙愿未能实现,成为他终生的遗憾。

1980年6月,这位89岁的爱国老人因患肺癌病逝。他临终时,50年前的出国护照还珍藏在身边。 /pJrQNZWzIK1sKufhdoSs1Ih3tJaGZoPmHgGBNY6IoiUKHebRj7u3STv22xP0RZ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