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奇人、奇事、奇书(代序)

樊国安是我当年在《新闻出版报》(现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的老同事。他为人热情、豪爽、仗义,是一位奇人。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飞行大队政治委员,是天津市首届“十佳记者”之一,担任《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天津记者站站长将近三十年。在报社大家都叫他“老樊”,天津文化出版界同行们都叫他“樊哥”,中宣部一位老领导则称他为“中国名记”。大家都说,有他在事情就办得红火,事业就干得兴旺。

老樊从读书中尝到了无尽的甜头,更愿以专业记者的角度和责任去唤起更多的人读书。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他就撰文呼唤天津开办读书节。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于 1994年 1月 8日在《今晚报》上发表了题为“中国人还读书吗”的长文,以大量的数据和事实,分析国人的读书现状,痛陈问题所在,呼吁“亡羊必须补牢”。在他和许多有识之士的倡议下,1996 年天津首届读书节开办了。由于他对读书活动报道突出、策划积极,成为当年天津市委宣传部和读书节组委会表彰的唯一一位中央媒体记者。与此同时,他又倡议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开办读书热线,并受邀担任特约嘉宾,利用这块园地,为读书鼓与呼,为营造津城浓郁的读书风气,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他还倡导成立了由出版社、政府部门负责人和社会阅读推广人组成的天津市第一个全民阅读公益团体——天津市南开区公民读书促进会,身体力行地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如今,全民阅读已经蔚为大观,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看到此情此景,我想作为阅读推广人的老樊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除了写书作文,老樊还有一大爱好——收藏。因为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他很早就对中国古籍和民国以来出版的书、报、刊产生了浓厚的收藏兴趣,开始在天津古文化街、沈阳道、鼓楼,北京的潘家园,以及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淘起旧书故纸来。他说自己搞古玩收藏,主要是为发思古之幽情,给自己充充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同时给自己的业余生活添点文化的情趣。他说:“古玩收藏这个门道,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财力基础外,能否淘到货真价实的藏品,关键是要靠恒心、眼力和运气。首先是必须有恒心,搞古玩收藏不能鼠目寸光,不能急功近利。”正是靠着这份恒心和眼力,不少高质量的藏品被他收入囊中。

和其他藏家不同,老樊对中共早期出版的“红色读物”兴趣非常浓厚。大约五六年前,他在天津举行的一次古旧书籍拍卖会上,发现了一套1947 年出版的《读书与出版》全年 12 期合订本,就毫不犹疑地举牌拍买下来。

《读书与出版》于1935年5月18日由生活书店在上海创刊,到1937年底停刊。抗日战争胜利后复刊,先后由胡绳、史枚和陈原担任主编。资料显示,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全国创办各种报刊1628种,但是生存时间却大多不长,一半以上的报刊生存不到1年,生存期能跨越3个年头的仅占报刊数的13.2%。《读书与出版》在解放战争时期生存了29个月,是当时在“国统区”生存时间较长的“一份很有影响的刊物”。自1946年4月复刊直至1948年9月最后一期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为止,这份“红色刊物”的编辑人和撰稿人紧紧围绕人与书、书与人以及个人与时代、时代与个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心灵碰撞,对那个时代作了真实而生动的记录,是引导“国统区”的人们,特别是引导广大青年奔向进步与光明的“一盏灯”,也是中国读书界和出版界的一个传奇。

《读书与出版》杂志是一部记录一个特殊时代读书界与出版界真实生活和基本文化走向的极其厚重的“大书”;是一部蕴藏着前辈写作人、读书人和出版人集体智慧的“大书”;是一部反映着前辈写作人、读书人和出版人时代风貌的“大书”;是一部闪烁着前辈写作人、读书人和出版人信仰追求的“大书”;是一部传承弘扬邹韬奋精神的“大书”,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绝唱!

翻阅杂志上的一篇篇文章,老樊被深深地感动着,激励着。他感到,当年办刊人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和“接地气”的办刊经验,对于我们办好今天的报刊、推动全民阅读、繁荣出版事业,仍然具有极为宝贵的借鉴意义。因此,何不把这些往事写下来,把这些经验总结出来呢?这个念头如电光石火般在他的脑海里闪过,一下子点燃了他心中不可遏制的激情。在这个瞬间,他完成了从藏书家向研究者身份的转变和飞跃。

为了研究,也为了写好《读书与出版》这份“红色刊物”的书稿,老樊收集了1935年的6期、1937年的2期,以及1946年4月复刊到1948年9月停刊的全套共29期《读书与出版》杂志。这个过程非常艰难,甚至在2020年初的疫情期间,他也没有停歇,终于从孔夫子旧书网上购买到了一套品相完好的 1946年出版的共 8期《读书与出版》和 1948年出版的共 9期《读书与出版》。至此大功告成。

找书不易,研究更难。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读书与出版》杂志的时代背景、出版历程,总结其办刊经验,为今天提供有益的借鉴,老樊夜以继日,焚膏继晷,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把这些杂志共200多万字的每一篇文章反复咀嚼、消化,同时阅读了大量参考书籍和文章,爬梳剔抉,旁征博引,淬炼打磨,总结升华,终于完成了这部20多万字的研究专著。

本书主要分为引言、历史大转折、刊物小档案、青年一盏灯、书籍交流台、阅读推广者、自学大课堂、竭诚为读者、封面和补白、特辑纪念号、精彩文章录、名家论鲁迅、科学小品文、杂志回顾录、图书馆掠影、一流办刊人、书香溢百年、附录等18个部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读书与出版》杂志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意蕴丰厚,考据详实,观点深刻,文笔流畅,兼具历史性、思想性、文学性、趣味性、可读性,续写了《读书与出版》杂志跨越70年后的又一个传奇。

老樊这一辈子,和一个“书”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数十年在一份关注书籍的媒体当记者,采访过写书人、编书人、发书人、读书人,而自己也经历了爱书、淘书、藏书、写书的各个阶段,如同一个小小的“书虫”,徜徉于书籍的海洋。他之所以对《读书与出版》这份杂志情有独钟,是因为这是一本爱书人写的有关读书和出版故事的书。虽然它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是我们仍然能从中看见老一辈共产党人读书、评书、写书的精神气韵,感受到一个特殊时代的出版人和读书人的精神追求,从一本本“红色刊物”中,抚摸历史深深的年轮,重温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老樊的这本书不仅为出版史、读书史研究增添了一分亮眼的成果,也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了一份珍贵的礼物。

2020年6月18日
李晓晔 于北京花园村 bsh3g4qzo0T/EtgRH+KAWVi2mFePv1Urbyg6VRJQoXcAbqgR+9Li9ebYoNE6MJl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