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半世纪以前产生于欧洲的理论,与中国无关,我们为什么要奉它为神明?事实不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同情中国人民的苦难遭遇,而且关心中华民族的未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仍没有过时,“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 500 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从 1853 年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到 1859 年的《对华贸易》,马克思恩格斯先后在《纽约每日论坛报》发表了九篇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的文章(马克思七篇、恩格斯两篇),其中四篇作为社论发表。习近平指出:

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深重苦难引起了马克思高度关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马克思撰写了十几篇关于中国的通讯,向世界揭露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真相,为中国人民伸张正义。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甚至为他们心中的新中国取了靓丽的名字——“中华共和国”。

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事关中国共产党的属性,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它不仅是一个处于争议中的学术问题,而且是一个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征,据此可以得出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四点结论。

(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的特质,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不动摇,又立足当代国情、世情、党情创造性地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把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不在于其提供了解决一切时代所有问题的现成答案,正如论者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不是语录式的价值,不是寻章摘句、咬文嚼字或对号入座……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突出表现为作为观察当代问题和解决当代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价值” 。2016 年 5 月 17日,习近平就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表重要讲话,在谈到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时,他批评了一些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和模糊认识以及实际工作中的错误做法和奇怪现象,指出党内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够透彻,在一些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继而又针对上述错误态度和模糊认识合乎逻辑地重点强调了四个“不能”,即不能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作过时的理论,不能以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也不能断章取义,必须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立场方法、价值取向,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学习研究。习近平指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同时,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各学科发展,指导各方面工作,并随着时代的演变和实践的发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二)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它根植于人民,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文明进步、人类解放的革命性力量。人民性这一根本价值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最耀眼的底色,成为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这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提出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群众观点的典范。马克思主义具有人民性的特质,这就要求我们开展工作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工作着力点也都应有所转变,切实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有人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吗?现在怎么又同时提以人民为中心了呢?难道是两个“中心”吗?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原理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指在所有工作中,必须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其他工作只有服从服务于经济工作,决不能干扰冲淡这一工作。而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导向,包括经济工作在内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有利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价值目标。两个“中心”是不同层面的中心,并不冲突,必须同时坚持。

(三)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任何理论或思想均源于时代和实践发展,又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与时俱进,任何理论或思想都不可能是永不变化的教条,如果不思进取、不能与时俱进,必将落后于时代、滞后于现实而落入被时代所淘汰的命运。恩格斯晚年针对当时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理解,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僵死的教条,他和马克思从当代时代和实践中得出一些结论也会过时。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他在 1893年 6 月 6 日致菲力浦·屠拉梯的信中指出:“杰维尔在许多地方把马克思的个别论点绝对化了,而马克思提出这些论点时,只是把它们看作相对的,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

实践是理论之源,时代是思想之母。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的特质,这就要求我们谋求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习近平曾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 这一重要论述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发展过程性原理,揭示了理论(思想)与实践之间良性互动螺旋上升的辩证关系,无疑为我们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实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责任提示了思路和方法。

(四)以开放的胸襟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

马克思主义虽然是马克思恩格斯天才般的创造,但它仍然是来自对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思想文化的继承、批判和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是它的直接理论来源。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与各种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乃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与各国具体实践、历史文化特点、时代特征结合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特质启示并要求我们以开放的胸襟学习借鉴一切人类文明发展成果,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中外文的交流、交融、交锋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根据新的实践要求,在全球化视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正如习近平在主持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指出的:

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分析把握其出现的各种变化及其本质,深化对资本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深刻复杂变化的规律性认识。

这就需要我们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加强对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研究,从而加深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趋势的理解,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 dmnPET+y+fa/7TTFSzmNOaQEkd9c5Htj+I4XdEZdK6ouZVDc/FpI3otq+OjAm0B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