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灵深处

师主任(我的助理班主任)跟家里爆发了矛盾,在距离中秋节还有半个月的时候跟父母大打出手后离家出走了,住在了一位上职专的初中同学家里。我得知这个消息后先是探望和交流,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首先消除了韩主任“排斥”的心理,但是接下来的工作却一直不是很顺利,不仅师主任坚决不回家,师主任的父母也表示没有这样的儿子,父母不原谅儿子的“大打出手”。我提出跟师主任的父母见面沟通,毕竟父母的“爱”更容易唤发出来,最终经过沟通父母愿意原谅儿子的无理取闹。接下来就是想办法做通的师主任工作了,但是我意识到工作的困难,于是我连同师主任最要好的朋友一起跟韩主任谈,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终于师主任开始犹豫了,我一鼓作气,每天跟师主任都坚持交流,终于一个星期后的一天下午师主任跟我坦白了家庭矛盾,我耐心倾听,然后我不失时机的讲起了我的“家庭观”:家庭才是一个人一生永远的港湾,讲述了我早就准备好的我的“故事”,一个下午我终于做通了师主任的工作,同时我又及时联系家长,中秋节的前一天晚上师主任回到了温暖的家。

“爱”也是需要环境的。我们要相信父爱与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即使有时候这些爱也会来的稍微迟一些,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借助身边的人进行唤醒和点燃。

小强与父母关系一直比较紧张,他选择来到远离家乡的天津上学,主要是为了“摆脱”父母的视线。在他读高三那年,父母为了他也来到天津陪读,但关系始终没有缓解。在那个冬天的晚上,小强因没写完作业就看电视,被父母打了一顿,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这可把父母急坏了,不知如何是好。家长在无奈之下,给老师打电话求助。

心理加油站:

作为班主任,我大致了解了情况,一边安慰家长不要着急,一边联系了几个同学,想办法寻找小强的下落。这时,小强打来电话向我哭诉。我得知他所在位置后,马上开车将他接到我家。安顿好小强,我电话通知家长,“孩子已在我家,明天送他回家,不要担心了。”然后,心平气和地对小强说:“你说说你的理由和委屈,好吗?”听完小强的诉说,当着小强的面,我在电话里分析了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不足。接着又给小强讲了很多父母为了他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还有他离家出走后,父母心急如焚,连大衣都没穿,在这样寒冷的冬夜到处找他的情景。“父母对你的爱触动了我,相信你也已被深深地打动了……”听了这些,小强满眼泪水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且表示以后一定好好学习,再也不惹父母生气了。

心理教育分析:

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我总结为“情感取向效应”,当孩子的利益受到侵犯必然要与外界形成一种对抗,此时很难对孩子进行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但当孩子亲人的利益受到侵犯时,又会自然产生一种保护亲人利益不受侵犯的本能反应,这势必会放松自我保护,这就迎来了对孩子的最佳教育契机。但是这种处理方法必须建立在老师与家长能够充分信任的基础之上,否则不但不能教育孩子,还会形成相互推卸责任的恶性循环局面。这个案例具体而深刻地告诉我们,家长的高压教育带来的苦果,也告诉我们孩子是多么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

问题根源剖析:

家庭教育不当,往往是孩子出走的直接原因。现在的家庭教育过于片面和简单,有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和孩子有心灵上的沟通,一旦双方意见不一致,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对的,要孩子必须服从。长此以往,孩子心里积压了很多对父母的不满,这就导致有的孩子一遇到事情就会产生离家出走的念头,当时机成熟或某一激烈冲突时,就真的不可收拾了。在此提醒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孩子出走的原因也许单一,也许复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孩子面对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无处诉说,于是以为一走了之就可以解决问题。其实,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离家出走反而增添新的挫折和压力,甚至带来灾难。

在后续的教育工作中为防止“反弹”,我一直加强对小强的感恩教育,将“特别的爱”奉献给父母师长。同时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一些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从那以后小强变得懂事了,从记录着与父母在一起那些高兴事的周记中,可以看出他与父母的矛盾已经消除了。

教育孩子不能只靠一个人的智慧,需要学校和家庭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这就要求社会、家长、老师、学生四位一体,相互信任,才能打造真正的和谐氛围。

沟通很重要,缺了沟通甚至危及生命,但多了也不行。

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越少越好还是多多益善?我们自然是选择恰到好处。

曾经有位学生高中毕业后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他说自己高二时因学习压力大,再加上家长的不理解,在一次周末与家长闹情绪后有轻生的想法。他很快来到了楼顶,就在对生活感到绝望的一刹那他突然想到高中班主任曾经说过一句话,“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生命的渴望”,他放弃了自杀。如今他顺利考入大学,面对人生的精彩,他很庆幸高中时能遇上这样一位班主任。这位班主任就是我校的何坤老师。

沟通不能复制,因为事务每时每刻都在改变。

同样,方法也不能复制,只能切合实际地去借鉴。所以我从不把自己的思想或者经验灌输给别人,包括我的学生们。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人才去控制别人”,任何成功的案例只能引导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去思考、去完善,巧运用,而不能照搬硬套。我们也知道沟通有时候是很难逆转的或者不能逆转的,所以沟通应谨慎。请注意我们与学生的沟通可以暂停,可以快进,但是永远不能倒带。

沟通不是单方的作业,而是多方的艺术。

无论你有多高的沟通技巧,倘若对方没有接受,那么你努力了半天也是白费。

曾经有位家长寻求帮助时,班主任老师将其带到了我办公室,家长一脸愁容地反复强调:“为什么儿子就是不理解父母的辛苦和艰辛?”我反问道“您能理解孩子的苦恼吗?”我建议不要给孩子讲过多父母这一代的苦难,因为孩子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新时代造就了这样一批孩子,应该试着走进孩子内心,用孩子们的思路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打开孩子的“心灵”,只有走进孩子内心才是开启沟通的前提。当然我毕竟不是那个孩子的家长,也无法走进家长的内心,所以只是给予一些建议,并给家长推荐了一些书籍和微信公众号,让家长多方面了解和学习,从而更好地教育孩子。

“成功”的沟通并不表示彼此理解,沟通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很多老师跟学生谈话后,觉得很有收获,自认为很是成功。倘若我们及时跟踪了解,可能又会发现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其实沟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很难做到立竿见影。就如同提高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一样,需要孩子、家长、老师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其实沟通也是一样。

一次某考生考试作弊,经过老师耐心的教育以后,孩子第二天把检查交上来,表示自己犯了错,以后一定改正,老师也觉得孩子应该认识到错误了,并没有过多地批评教育。然而我们知道孩子在家里时父母是如何教育的吗?过了几天孩子居然告诉同学自己父母说,“你怎么这么笨,作弊还能让老师逮着了,既然逮着了那就跟老师承认个错误,跟老师说个软话就完了”。这难道不是真实的“教育”吗?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提到,教育不是一个人的智慧,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会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希望我们能一起努力,完善教育环境。 1r7sEp4CuTm9Xd3E0s30MRrAVjNpr1BfTTcrKVD8daJbpuXQbt8U42WzNBGHLrX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