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实践出真知

我们知道,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是以伽利略和牛顿的力学定律为基础的。伽利略有句广为人知的名言: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也就是说,一种理论是否科学,唯有在实验检验的基础上方可被确认。我们看到,在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漫长历程中,无数贤哲提出过数不清的理论和假说,其中有些被各种实验和后来的观测结果所证实,也有很多因为经受不住实验和事实的检验而被证伪或者修正。如果一个假说被提出以后,从来没有被验证,并且永远也不可能被证实,那么怎么区分这个假说是科学假说还是玄学或神学的呢?著名哲学家波普尔指出:“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就是它具有可证伪性。”叠加态和波函数坍缩的假说告诉我们:“微观粒子在被观察之前,它就处于叠加态,一经人或者仪器的观察,波函数就坍缩。”这样的假说其实再明白不过地告诉我们:人们永远无法观察到叠加态,也无法观察到叠加态坍缩的过程。所谓某种粒子的叠加态和波函数坍缩,它们都不可能被任何人或者精密仪器观察到和记录下来。其实它只是部分科学家对粒子被观察前后的状态做出的主观臆测,只是存在于提出者头脑中的一些幻想,爱因斯坦称之为“妄想症患者的幻觉”。也可以说,这不是一种可以被证明或者证伪的理论。这个假说或者理论就是这么任性:“我就是这么一副不可捉摸的尊容,你们谁也不可能观察纪录得到!”按照网络上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我就是喜欢看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设想有某个精神病患者对大家说“我有无边的神通,但是你们谁也不可能看得到。因为你们一看,我的这些神通就立即消失了”,我们会如何对待这种奇谈怪论呢?

讲到这里,我们想谈谈有关伪科学的话题。综合网络上的一些资料,我们把关于伪科学的部分论述大致归结为如下内容。关于伪科学(pseudoscience)一词,通常的定义是:自称为科学,但又不遵循科学方法的知识或理论。伪科学是指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方法宣称为科学或者比科学还要科学的某种主张。有人认为,伪科学是已经被实践(包括科学实验)证伪、但仍然当做科学予以宣传推广的理论假说或假设。只有理论假说或假设已经被证明是错的情况下,仍然将错就错当做科学予以推广的,才可以认定为伪科学。

伪科学虽然宣称有科学依据,但其例证都不能通过科学实验的验证,甚至阻挠严格的验证。伪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科学的面目示人”,经常借用科学名词进行装饰,但实际上与科学在本质上并无关联。因为它们外衣酷似,所以颇有蒙蔽性,但两者内核终归不同,所以经不起科学所必须接受的严格检验。科学可以通过严格的科学方式进行检验,而且在任何时刻都可以被质疑或被新实验的结果所推翻。伪科学貌似科学,但无法用科学方法予以检验。每个科学结论都必须通过实验的检验,伪科学的主要观念和原则是不可能被证伪的,而且永远也不能改变,永远也不会错。

卡尔·波普尔是20世纪颇有建树和影响的一位科学哲学家,他认为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它应具有可证伪性。称一个理论是可证伪的并不是说它是错的,而是说该理论能够作出一些可以用经验进行检验的特定预测。如果这些预测被发现是错误的,这一理论就被证伪了,或者说被否证了。因此一个可证伪的理论是指我们能够发现它是错的——它不能和每一个可能的经验过程相容。波普尔认为一些所谓的科学理论是不满足这一条件的,因此根本不应该被称为科学,它们不过是伪科学。有意思的是,费曼曾经大胆地断言:社会科学就是一种伪科学。

以上内容从不同侧面论述伪科学的一些表现和识别方法,似乎道理很清楚且颇具操作性,然而具体到某个理论,如何判断其科学与否并非一目了然。比如以太和燃素都是被科学实验证伪了的假说,但是以太和燃素依然是真正的科学假说而不是伪科学。因为它们都有可以通过实验证伪的预测:垂直方向的光速不同以及燃烧后金属质量会增加。当然,如果你把已经被科学实验证伪了的结论当做真理去宣传,那就算是伪科学了。但是还有一些假说,比如叠加态和波函数坍缩,还有马赫的“要素”说以及公孙龙提出的“臧三耳”,从它们被提出来至今,乃至于永远也不能被实验证实或者证伪,这就不是科学假说,而是地地道道的、波普尔定义中的那种伪科学。

爱因斯坦在其晚年的《自述》中指出:“……接下来,我想先说说一般的物理理论观点,因为这些观点可以帮助人们对各种物理理论加以批判。首先,理论应该要符合经验事实。实际上,这一点虽然看起来是理所当然的,却很难做到。为了对某种普遍接受的理论基础进行维护,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加进一些假设或补充,从而弥合事实与理论的缝隙。可无论如何,首要的观点就是,理论基础要接受现有实际经验的检验和证实。其次,对于理论本身的前提条件要特别注意。这个观点涉及到‘逻辑简单性’或‘自然性’,通常人们会含糊而简单地承认某个前提(基本概念和它的基础之间的关系)。这个观点可以很好地帮助人们评价和挑选各种理论,可具体如何表达,却很难说清。与其说是在要求前提条件必须具有逻辑上的独立性,不如说是对两种无法比较的条件进行权衡。”爱因斯坦的这段论述虽然不是直接针对量子力学某些观点的评论,但是如果以此为标准进行衡量,我们可以发现哥本哈根诠释的形成与其论述颇多相似之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和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就提示我们:判断人们的思想认识或者某种理论是否客观真理,最终还需要由实践来检验。我们党和国家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其《实践论》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文章中,他再次重申这样的观点。在这些文章中,他都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20世纪70年代末,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理论思想界还特地展开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就是从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辩论开始,也可以看成是对这个检验真理标准的回应。 lCS3+wyQDSHUkOG0BOgaJKqQSWrZoWAMaIPPIHqSGwP8kHX6XZXODTav0FA0PNm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