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閏(闰) 余分之月,五岁再閏 。告朔之礼 ,天子居宗庙 ,閏月居門中 。从王在門中。《周礼》曰:“閏月,王居門中,终月也。” 如顺切(rùn)

【注释】

①五岁再閏:再,两次。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约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俗称阳历年。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约三百五十四天,俗称阴历年。后者较前者少十一又四分之一日,五年少五十六天多。于是补设两个閏月,来弥补阴、阳历之差。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古之閏月皆在岁终,故《春秋》书閏不著其为何月。自太初历(汉武帝太初元年邓平等造)行,然后每月皆可置閏矣。”

②告朔:朔,阴历每月第一天。每年冬末,天子把来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确定是否置閏,及每月初一的日子,叫“颁告朔”。诸侯接受历书,藏入祖庙,每逢初一,便杀一只活羊祭庙,叫“告朔”。

③宗庙: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路寝、明堂、大庙,异名而实一也。”明堂之制见《观堂集林·明堂寝庙通考》。明堂分东南西北四室八个(每堂的左右厢房),共十二个场所。天子每月可居处一个场所。

④閏月居門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郑司农说:天子“惟閏月无所居,居于門”。門,指路寝(天子、诸侯的正室)門。

⑤閏月,王居門中,终月也:语见《周礼·春官·大史》。今本原文作:“閏月,诏王居門终月。”

【译文】

閏月,由余剩的未分的时日组成的月份,五年閏两次。每月初一,行告祭之礼,天子居处在庙堂之中,閏月居处在正室門中。由“王”字在“門”字之中会意。《周礼》说:“閏月,周王居处在正室門中,整一个月。”

大也。从自[王] 。自,始也。始(皇)[王]者 ,三皇 ,大君也。自读若鼻,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 胡光切(huánɡ)

【注释】

①自: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本作自王,当补。

②始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作始王。

③三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尚书大传》:“燧人为燧皇,伏羲为羲皇,神农为农皇。”

④自读若鼻,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许君用来证明自有始义。

【译文】

皇,即大。由自、王会意。自是初始的意思。最初统治天下的人是燧人、伏羲、神农三皇,是伟大的君王。自的音读像“鼻”字。当今俗话把最初生下的子女说成是“鼻子”。

【参证】

金文作 。吴大澂《说文古籀补》:“日出土则光大。日为君象,故三皇称皇。”林义光《文源》:“象日光芒出地形。”

文三 重一

石之美 。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理自外 ,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 ,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忮] ,絜之方也 。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 。凡玉之属皆从玉。 ,古文玉。 鱼欲切(yù)

【注释】

①石之美: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作石之美者。

(sāi):角中之骨。理:纹理。

③尃(fū):分布。这里指传布四方。

④锐廉:同义连用。锐,锋利。廉,棱角,锐利。技:段、桂、朱、王均作忮(zhì)。忮,害。

⑤絜:洁。

⑥贯:穿钱的绳子。这里指穿玉的绳索。

【译文】

玉,美好的石头。它有五种美德:润泽而又温和,是仁人的比方;䚡理,从外可知内,是义士的比方;它的声音舒展飞扬,传播而远闻,是智士的比方;它决不弯曲,宁肯折断,是勇士的比方;它锋利而不伤害别人,是廉洁之士的比方。象三块玉的连接。 ,是那穿玉的绳索。大凡玉的部属都从玉。 ,古文玉字。

【参证】

甲文作 ,金文作 。甲文象玉块相连之形,上下均露出系玉的绳头。所连的玉块或三,或四,或五,后规范为三。楷书为了与“王”区别,在右边加了一点,写成“玉”。

玉也 。从玉,尞声。 洛萧切(liáo)

【注释】

①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玉名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金美者谓之镣,然则璙亦美玉也。”

【译文】

璙,玉名。从玉,尞声。

玉也。从玉,雚声。《春秋传》曰:“瓘斝。” 工玩切(ɡuàn)

【注释】

①瓘斝(jiǎ):语见《左传·昭公十七年》。

【译文】

瓘,玉名。从玉,雚声。《左传》说:“瓘玉制成的酒樽。”

玉也。从玉,敬声。 居领切(jǐnɡ)

【译文】

璥,玉名。从玉,敬声。

玉也。从玉,典声。 多殄切(diǎn)

【注释】

①多殄切:今读依《广韵》他典切,音tiǎn。

【译文】

琠,玉名,从玉,典声。

玉也。从玉,夒声。读若柔。 耳由切(róu)

【注释】

①耳由切:今读依《广韵》奴刀切,音náo。

【译文】

,玉名。从玉,夒声。音读像“柔”字。

玉也。从玉, 声。读若鬲。 郎击切(lì)

【译文】

,玉名。从玉, 声。音读像“鬲”字。

玙璠 。鲁之宝玉。从玉,番声。孔子曰 :“美哉,玙璠!远而望之,奂若也 ;近而视之,瑟若也 。一则理胜 ,二则孚胜 。” 附袁切(fán)

【注释】

①玙璠:又称璠玙,玙又作与(yú)。《左传·定公五年》:“阳虎将以玙璠敛(liàn,装殓)。”杜预注:“玙璠,美玉,君所佩。”

②孔子曰:以下引文见《齐论语·问玉篇》。

③奂若:焕然,鲜明光亮貌。《说文》无“焕”字。

④瑟若:瑟然。瑟同璱,纹理细密貌。

⑤一则: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此承瑟若。”理: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谓文理也。”胜:超过。

⑥二则: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此承奂若。”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孚音符,谓玉之光采也,今亦言符采也。”

【译文】

璠,玙璠。鲁地出产的宝玉。从玉,番声。孔子说:“多美好啊,玙璠!远远地望着它,焕焕的光彩夺目;走近观察它,璱璱的纹理缜密。一是纹理胜,二是光彩胜。”

璵(玙) 璵璠也。从玉,與声。 以诸切(yú)

【译文】

璵,璵璠。从玉,與声。

【参证】

王念孙《读说文记》:“此字及注音皆徐铉所加。考铉新修字义云:‘左文(即下文。古书竖排,下文在左)一十九,《说文》阙载,注义及序列偏旁有之,今并录于诸部。’”

瑾瑜,美玉也。从玉,堇声。 居隐切(jǐn)

【译文】

瑾,瑾瑜,美玉。从玉,堇声。

【参证】

金文作

瑾瑜,美玉也 。从玉,俞声。 羊朱切(yú)

【注释】

①美玉:此二字当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合二字成文。如‘瑾瑜’‘玫瑰’之类,其义既举于上字,则下字例不复举。”

【译文】

瑜,瑾瑜,美玉。从玉,俞声。

【参证】

王念孙《广雅疏证》:“瑾瑜亦有分言者,如《九叹》云:‘捐赤瑾于中庭。’《玉藻》云:‘世子佩瑜玉。’是也。”

玉也。从玉,工声。 户工切(hónɡ)

【注释】

①玒: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字亦作珙。《说文新附》:‘珙,玉也。’”

【译文】

珏,玉名。从玉,工声。

,玉也。从玉,來声。 落哀切(lái)

【注释】

(d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解有 而无篆文 者,盖古只用 ,后人加偏旁。许君书或本说解内作賣,或说解内不妨从俗,而篆文则不录也。”

【译文】

,玉名。从玉,來声。

瓊(琼) 赤玉也。从玉,敻声 ,瓊或,从矞 。瓗,瓊或,从巂 ,瓊或,从旋省。 渠营切(qiónɡ)

【注释】

①敻:音xuàn。

②从矞(y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矞,声也。”

③从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巂,声也。”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广韵》瓊下重文无琁,《玉篇》琁与璇同。”

【译文】

瓊,赤色玉。从玉,敻声。 ,瓊的或体,从矞声。瓗,瓊的或体,从巂声。 ,瓊的或体,由旋省去方。

玉也。从玉,向声。 许亮切(xiànɡ)

【译文】

珦,玉名。从玉,向声。

玉也。从玉,剌声。 卢达切(là)

【译文】

㻝,玉名。从玉,剌声。

医无闾珣玗琪 ,《周书》所谓夷玉也 。从玉,旬声。一曰,器 ,读若宣。 相伦切(xún)

【注释】

①医无闾:在今辽宁西部大凌河以东,为东北三大名山之一。珣玗琪:今天的锦州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珣玗琪合三字为玉名。”“医无闾、珣玗琪,皆东夷语。”因此,不能拆开照字面解释。

②《周书》:语见《尚书·周书·顾命》。夷玉: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东夷所贡之玉。”

③一曰,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器谓璧。《释器》:‘璧大六寸谓之宣。’”

【译文】

珣,医无闾山出产的玉石,名叫珣玗琪,这是《尚书·周书》说的夷玉。从玉,旬声。另一义说,珣是玉器,音读像“宣”字。

玉也。从玉,路声。 洛故切(lù)

【译文】

璐,玉名。从玉,路声。

瓚(瓒) 三玉二石也。从玉,贊声。《礼》 :天子用全,纯玉也;上公用 ,四玉一石;侯用瓚;伯用埒,玉石半相埒也 徂贊切(zàn)

【注释】

①瓚:有二义:一是质地不纯的玉;二是古代的礼器,或用于盛鬯(chànɡ)酒灌祭,见“祼”条,或用于宾客行爵饮酒。《说文》解释的是前者。

②《礼》:指《周礼·考工记·玉人》。

(mánɡ):本指面额白色的马,后来也指杂色牲口,这里指杂色的玉。

④埒(liè):等同。

【译文】

瓚,三分是玉、二分是石头的玉石。从玉,贊声。《周礼》规定:天子用“全”作装饰品,“全”是纯粹的玉;上公用“ ”,“ ”是四分是玉、一分是石头的玉石;侯用“瓚”;伯用“埒”,埒是玉石各一半、二者相等的玉石。

玉光也。从玉,英声。 於京切(yīnɡ)

【注释】

①瑛: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英)今所谓花也。”“经典多作英,瑛盖英之分别文。”即后起增偏旁体。

【译文】

瑛,玉石的光彩。从玉,英声。

三采玉也 。从玉,無声。 武扶切(wú)

【注释】

①三采玉:《周礼·夏官·弁师》:“珉(mín)玉三采。”郑玄注:“三采,朱、白、苍也,故书珉作璑。”

【译文】

璑,有三色的玉。从玉,無声。

朽玉也。从玉,有声。读若畜牧之畜。 许救切(xiù)

【译文】

珛,朽败之玉。从玉,有声。音读像“畜牧”的“畜”字。

璿[璇] 美玉也。从玉,睿声。《春秋传》曰:“璿弁玉缨。” ,古文璿。 ,籀文璿。 似沿切(xuán)

【注释】

①璿弁(biàn)玉缨:语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原文:“初,楚子玉自为璿弁、玉缨。”今本璿作琼。弁,皮制马冠。缨,皮制马鞅。

②叡: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作壡。叡是睿(ruì)字。见 部。

【译文】

璿,美玉。从玉,睿声。《左传》说:“用璿装饰的皮制马冠,用玉装饰的马头上的皮革。” ,古文璿字。 ,籀文璿字。

玉声也 。从玉,求声。 ,球或,从翏。 巨鸠切(qiú)

【注释】

①玉声: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孔子见南子,佩玉声璆然。”事见《史记·孔子世家》。

【译文】

球,玉石撞击之声。从玉,求声。 ,球的或体,从翏声。

美玉也。从玉,林声。 力寻切(lín)

【注释】

①琳: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琳,色青碧者也。”

【译文】

琳,美玉。从玉,林声。

瑞玉、圜也 。从玉,辟声。 比激切(bì)

【注释】

①瑞玉、圜也:是一句数读现象,即“瑞玉也;圜也”。

【译文】

璧,用作印信凭证的玉;是平圆而正中有孔的玉。从玉,辟声。

【参证】

金文作 。璧的边宽为内孔直径的两倍。除用作印信外,还可作贵族祭祀、朝聘、丧葬的礼器,也用作装饰品。

大孔璧 。人君上除陛以相引 。从玉,爰声。《尔雅》曰:“好倍肉谓之瑗,肉倍好谓之璧。” 王眷切(yuàn)

【注释】

①大孔璧: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孔大能容手。”

②除陛:同义连用。除,台阶。陛,台阶。

③好倍肉谓之瑗,肉倍好谓之璧:语见《尔雅·释器》。郭璞注:“肉,边也。好,孔也。”倍,用作动词,超过一倍。

【译文】

瑗,可以容手的大孔的玉壁。人君上台阶,侍者用玉璧来牵引人君。从玉,爰声。《尔雅》说:“内孔直径为边宽的两倍,叫它作瑗;边宽为内孔直径的两倍,叫它作璧。”

[環](环) 璧也。肉、好若一谓之环 。从玉,瞏声。 户关切(huán)

【注释】

①若一:像一个样,指相等。全句引自《尔雅·释器》。郭璞注:“边、孔适等。”

【译文】

,玉璧类。边宽与璧孔的直径相等,叫作 。从玉,瞏声。

【参证】

金文作

半璧也。从玉,黄声。 户光切(huánɡ)

【译文】

璜,像半边璧的玉器。从玉,黄声。

【参证】

甲文作 ,金文作 。郭沫若《金文丛考》:“黄实古玉佩之象也。”“后假黄为黄白字,卒至假借义行而本义废,乃造璜以代之。”可参。

瑞玉。大八寸 ,似车缸 。从玉,宗声。 藏宗切(cónɡ)

【注释】

①大八寸: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其形外八觚而内圜空,径八寸。”

②车缸(ɡānɡ):用以穿轴的车毂。

【译文】

琮,用作符信的玉器。它的形状是外面八只角、中间圆而空的,直径八寸,像车轮毂。从玉,宗声。

发兵瑞玉。为虎文。从玉,从虎,虎亦声。《春秋传》曰:“赐子家双琥。” 呼古切(hǔ)

【注释】

①赐子家双琥:语见《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今本“子家”后有“子”字。按,此琥非发兵的虎符,而是一种玉器。许书别义常常寄于书证之中。

【译文】

琥,用作发兵凭证的玉器。刻有老虎的花纹。由玉、由虎会意,虎也表声。《左传》说:“昭公赏赐给子家子一对虎纹玉器。”

瓏(珑) 祷旱玉 。龍文 。从玉,从龍,龍亦声。 力钟切(lónɡ)

【注释】

①祷旱玉:为除旱而祷之玉。

②龍文:《山海经》:“应龍(龙)在地下,故数旱,旱而为应龍状,乃得大雨。”所以,祷旱之玉为龍文。应龍是古代神话里的一种有翅膀的龍。

【译文】

瓏,为祛除旱灾向神明祈祷而使用的玉器。上面刻有龍的花纹。由玉、由龍会意,龍也表声。

圭有琬者 。从玉,宛声。 於阮切(wǎn)

【注释】

①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礼仪时所用,上尖下方。琬:《周礼·考工记》“琬圭九寸”注:“琬犹圆也。”

【译文】

琬,玉圭中上端圆的一种。从玉,宛声。

剡上为圭 ,半圭为璋。从玉,章声。《礼》:“六币: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 诸良切(zhānɡ)

【注释】

①剡(yǎn):削。

②六币: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fǔ):语见《周礼·秋官·小行人》。币,聘享的礼物,如车、马、玉、帛等。圭以马,圭玉用马相配。以,动词。黼,绣有黑白相间如斧形的花纹的礼物。

【译文】

璋,玉器上端削尖的是圭,圭折为半就是璋。从玉,章声。《周礼》说:“有六种配套的礼物:圭玉用马相配,璋玉用虎豹的皮相配,璧玉用帛相配,琮玉用锦相配,琥玉用绣相配,璜玉用黼相配。”

【参证】

金文作

璧上起美色也。从玉,炎声。 以冉切(yǎn)

【注释】

①琰:又叫琬琰,美玉石。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琰之言炎也,光炎起也。”

【译文】

琰,玉璧发出美丽的色彩。从玉,炎声。

大圭也 。从玉,介声。《周书》曰:“称奉介圭。” 古拜切(jiè)

【注释】

①大圭:《尔雅·释器》:“圭大尺二寸谓之玠。”又,《释诂》:“介,大也。”

②称奉介圭:语见《尚书·周书·顾命》(依伏生今文《尚书》本)。

【译文】

玠,大圭。从玉,介声。《尚书·周书》说:“傧者传呼捧着介圭。”

瑒(玚) 。尺二寸,有瓒 ,以祠宗庙者也。从玉,昜声。 丑亮切(chànɡ)

【注释】

①圭:应与篆字“瑒”连读。瑒圭是一种礼器。《周礼·考工记·玉人》叫祼圭,《国语·鲁语》叫鬯(chànɡ)圭。就其灌地降神而言,可叫祼圭,见“祼”条;就其灌注鬯酒而言,可叫鬯圭;就其器皿而言,该叫瑒圭。

②瓒:祼祭用来盛灌鬯酒的玉勺。有鼻口,鬯酒可流注。以圭为柄称圭瓒,以璋为柄称璋瓒。

【译文】

瑒,瑒圭。长一尺二寸,上端安有勺,是用来祭祀宗庙的礼器。从玉,昜声。

瓛( 桓圭 。公所执。从玉,獻声。 胡官切(huán)

【注释】

①桓圭:《周礼·春官·大宗伯》:“公执桓圭。”郑玄注:“公,二王之后及王之上公。双植(两根竖立的木柱)谓之桓。桓,宫室之象,所以安其上(使它的上面安定)也。桓圭,盖亦以桓为瑑(zhuàn,指花纹)饰,圭长九寸。”桓,借字。瓛,本字。

【译文】

瓛,桓圭。国家大臣上公持执的玉器。从玉,獻声。

大圭。长三尺,抒上 ,终葵首 。从玉,廷声。 他鼎切(tǐnɡ)

【注释】

①珽:《礼记·玉藻》:“天子搢(jìn,插)珽。”郑玄注:“珽之言,挺然无所屈也。”是天子所持的玉笏。

②抒(zhù):今《周礼》作杼,是削薄的意思。

③终葵:椎。《说文》“椎”下:“齐谓之终葵。”把“椎”音拉长说出来,就成了“终、葵”;把“终、葵”急连拼合一起就成了“椎”。这就是古人说的“缓言”“急言”。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其上作椎形,象无所屈挠也。”

【译文】

珽,大圭。长三尺,上端削薄,安上一个椎形的脑袋。从玉,廷声。

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 ,似犁冠 。《周礼》曰:“天子执瑁四寸。” 从玉、冒,冒亦声。 ,古文省 莫报切(mào)

【注释】

①冒:《小尔雅·广诂》:“覆也。”《尚书·周书·顾命》正义:“礼,天子所以执瑁者,诸侯即位,天子赐之以命圭,圭头衺锐,其瑁当下衺刻之;其刻阔狭长短如圭头。诸侯来朝,执圭以授天子,天子以冒之刻处冒彼圭头。若大小相当,则是本所赐;其或不同,则圭是伪作;知诸侯信与不信。故天子执瑁,所以冒诸侯之圭,以齐瑞信,犹今之合符然。”

②似犁冠:圭的形状与犁冠之冒于木相似。

③天子执瑁四寸:语见《周礼·考工记·玉人》。今本瑁作冒。

④古文省:是声旁“冒”省去“ ”的结果。

【译文】

瑁,诸侯拿圭玉来朝拜天子,天子拿瑁玉来覆盖圭玉,就像犁冠头覆盖在犁木上一样。《周礼》说:“天子拿着瑁玉,方四寸。”由玉、冒会意,冒也表声。 ,古文瑁字,是瑁字的省略。

玉佩。从玉,敫声。 古了切(jiǎo)

【注释】

①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璬之言皦也,玉石之白曰皦。”

【译文】

璬,佩玉。从玉,敫声。

佩上玉也 。所以节行止也 。从玉,行声。 户庚切(hénɡ)

【注释】

①佩上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乃玉佩最上之玉也。”韦昭《国语注》:“珩形似磬而小。”

②行止:《玉篇》引作行步。

【译文】

珩,一组玉佩中横在最上面的玉器,是用来节制佩玉者行步的。从玉,行声。

玉佩也。从玉,夬声。 古穴切(jué)

【注释】

①玦: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玦,玉之不周者。”引申为决断、与人断绝关系的象征。

【译文】

玦,环形而又有缺口的佩玉。从玉,夬声。

以玉为信也。从玉,耑[声] 是伪切(ruì)

【注释】

①耑:当作耑声。慧琳《一切经音义》三次引用《说文》都作从玉,耑声。瑞、耑,歌、元对转。瑞,王筠《说文解字句读》:“犹今言印信。”

【译文】

瑞,用玉制成的信物。从玉,耑声。

瑱也 。从玉、耳,耳亦声。 仍吏切(èr)

【注释】

①瑱(tiàn):参“瑱”条。

②仍吏切:今读依《集韵》忍止切,音ěr。

【译文】

珥,玉瑱。由玉、耳会意,耳也表声。

以玉充耳也。从玉,真声。《诗》曰:“玉之瑱兮。” ,瑱或,从耳 他甸切(tiàn)

【注释】

①瑱: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引《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正义:“礼,以一绦五采横冕上,两头下垂,系黄绵,绵下又县(悬)玉为瑱以塞耳。”

②玉之瑱兮:语见《诗经·鄘风·君子偕老》。

③瑱或,从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耳形、真声。不入耳部者,为其同字异处,且难定其正体、或体。”

【译文】

瑱,用冠冕两侧丝绳垂系着的珠玉来充塞耳朵。从玉,真声。《诗经》说:“玉做的充耳瑱啊。” ,瑱的或体,从耳。

佩刀上饰。天子以玉,诸侯以金。从玉,奉声。 边孔切(běnɡ)

【注释】

①琫:刘熙《释名·释兵》:“其本(刀柄)曰环。形似环也。其室(刀鞘、刀套)曰削(鞘)。削,峭也。其形峭杀,裹刀体也。室口之饰曰琫。琫,捧也,捧束口也。下末之饰曰琕。琕,卑也,在下之言也。”

【译文】

琫,佩刀刀鞘口上的装饰品。天子用玉制作,诸侯用金属制作。从玉,奉声。

佩刀下饰。天子以玉。从玉,必声。 卑吉切(bì)

【译文】

珌,佩刀刀鞘末端的装饰品。天子用玉制作。从玉,必声。

剑鼻玉也 。从玉,彘声。 直例切(zhì)

【注释】

①剑鼻玉: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剑鼻则镡(tán)也,谓剑匣之旁穿韦革(皮带)之处也。”鼻,俗语“针鼻”的“鼻”即“孔”。按,剑鼻玉即用来制作剑鞘旁穿系皮带的孔的玉石。

【译文】

璏,用作剑鼻的玉。从玉,彘声。

车盖玉瑵 。从玉,蚤声。 侧绞切(zhǎo)

【注释】

①玉瑵: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瑵、蚤、爪三字一也。皆谓盖橑末。《说文》指爪字作 ,当云车盖玉 也。”玉瑵,即车盖弓端伸出的玉饰的爪形部分。

【译文】

瑵,车盖上的玉瑵。从玉,蚤声。

圭璧上起兆瑑也 。从玉,篆省声 。《周礼》曰:“瑑圭璧。” 直恋切(zhuàn)

【注释】

①兆:本指龟甲上因烧灼而形成的裂纹。这里指圭璧上的花纹。瑑:雕刻成纹。

②篆省声:声中有义。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瑑,谓起为垄,若篆文之形。”

③瑑圭璧:语见《周礼·春官·典瑞》。今本原文:“瑑圭、璋、璧、琮。”

【译文】

瑑,在圭璧上起着兆纹的凸形雕刻。从玉,篆省竹为声。《周礼》说:“雕刻圭璧。”

琮玉之瑑。从玉,且声。 则古切(zǔ)

【译文】

珇,琮玉上的浮雕。从玉,且声。

弁饰 ,往往冒玉也 。从玉,綦声。 或,从基。 渠之切(qí)

【注释】

①弁(biàn):一种礼帽。分皮弁、爵弁。皮弁用皮革制成,为武冠,用于田猎或征战;爵弁用布制成,为文冠,用于祭祀。《周礼·夏官·弁师》:“王之皮弁,会五采玉璂。”郑玄注:“会,缝中也。璂读如薄借綦之綦。綦,结也。皮弁之缝中,每贯结五采玉十二,以为饰,谓之綦。”

②往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历历也。”指分明可数之貌。冒: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冒之为言蒙也,谓蒙缀其上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谓缀玉于武冠,若棋子之列布也。”

【译文】

,皮帽上的装饰品,历历地蒙缀着五彩玉。从玉,綦声。盞, 的或体,从基声。

玉饰。如水藻之文。从玉,喿声。《虞书》曰:“璪火黺米。” 子皓切(zǎo)

【注释】

①璪火黺米:语见古文《尚书·虞书·咎繇谟》。今本作藻火粉米。璪是藻的假借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衣文、玉文皆如水藻,声义皆同,故相假借。”

【译文】

璪,一种玉制的装饰品。上面雕刻着像水藻一样的花纹。从玉,喿声。《尚书·虞书》说:“将水藻、火、白米等等之类的图像绣在天子祭服的下裳上。”

垂玉也。冕饰。从玉,流声。 力求切(liú)

【注释】

①瑬:古代天子冠冕前后悬下玉串共二十四串,前后各用五彩丝带十二根,每根上连缀二十颗五彩珠玉。因这些玉串,如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所说:“自上而下,动则逶迤,若水流也。”所以叫作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弁师》作斿,《玉藻》从俗字作旒,皆瑬之假借字。”

【译文】

瑬,帝王礼帽前后垂下的玉串。是冠冕的装饰品。从玉,流声。

[璹] 玉器也。从玉, 声。读若淑。 殊六切(shú)

【注释】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尔雅》:‘璋大八寸谓之琡。’《说文》有‘ ’无‘琡’,谓宜同也。”

【译文】

,玉器。从玉, 声。音读像“淑”字。

玉器也。从玉,畾声。 鲁回切(léi)

【注释】

①瓃:桂馥《说文解字义证》:“钱君大昭曰:‘韩《诗》说罍,天子以玉。是瓃为天子酒尊。’”

【译文】

瓃,玉器。从玉,畾声。

玉色鲜白 。从玉,差声。 七何切(cuō)

【注释】

①玉色鲜白:引申泛指一切色泽洁白。《诗经·鄘风·君子偕老》:“瑳兮瑳兮,其之展(她们那丝绸做的单层的礼服)也。”

【译文】

瑳,玉色鲜艳洁白。从玉,差声。

玉色鲜也。从玉,此声。《诗》曰:“新台有玼。” 千礼切(cǐ)

【注释】

①新台有玼:语见《诗经·邶风·新台》。玼,今本作泚。《说文》:“泚,清也。”泚是玼的假借字。有,助词。玼,这里由玉色鲜明引申泛指鲜明。

【译文】

玼,玉色鲜艳。从玉,此声。《诗经》说:“新台多么鲜明啊!”

玉英华相带如瑟弦 。从玉,瑟声。《诗》曰:“璱彼玉瓒。” 所栉切(sè)

【注释】

①英华:同义连用,指玉上的花纹。带:衣带,这里指萦绕。如瑟弦: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谓玉之横理多而密也。”

②璱彼玉瓒:出自《诗经·大雅·旱麓》。今本璱作瑟。郑玄笺:“瑟,洁明貌。”

【译文】

璱,玉上的花纹相互萦绕连结,像瑟上的弦。从玉,瑟声。《诗经》说:“多鲜明啊,那玉柄的杓子。”

[瑮] 玉英华罗列秩秩 。从玉,㮚声。《逸论语》曰 :“玉粲之璱兮 ,其瑮猛也 。” 力质切(lì)

【注释】

①罗列:排列。秩秩:井然有序貌。

②《逸论语》:指《齐论语·问玉篇》。

③粲:美。之:而。璱:鲜洁貌。是玉石纹理缜密清晰貌的引申义。

④猛:英华勃发。

【译文】

,玉石的花纹排列有序。从玉,㮚声。《逸论语》说:“玉粲美而光洁,它英华勃发啊!”

瑩(莹) 玉色。从玉,熒省声。一曰,石之次玉者。《逸论语》曰:“如玉之瑩。” 乌定切(yìnɡ)

【注释】

①瑩: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玉光明之皃。”

②乌定切:今读依《广韵》永兵切,音yínɡ。

【译文】

瑩,玉色光明。从玉,熒省火为声。另一义是,比玉次一等的石头。《逸论语》说:“像玉的光明。”

璊( 玉赪色也 。从玉,㒼声。禾之赤苗谓之虋 ,言璊玉色如之。 ,璊或,从允 莫奔切(mén)

【注释】

①赪(chēnɡ):赤色。

②虋(mén):谷的一种,即赤粱粟。又作 、穈、

③从允:即从允声。见宋保《谐声补逸》。

【译文】

璊,玉的赤色。从玉,㒼声。禾的赤色的苗叫作虋,是说璊玉的赤色像釁苗的红色。 ,璊的或体,从允声。

【参证】

禾苗的赤色叫mén,玉石的赤色也叫mén。口头上音、义完全相同,是一个语词。书面上,一作虋,一作璊。可见,虋与璊是同源词。

玉小赤也。从玉,叚声。 乎加切(xiá)

【注释】

①瑕:王念孙《广雅疏证》:“瑕者,赤色之石。赤云气谓之霞,赤玉谓之瑕,马赤白杂毛谓之騢,其义一也。”可见,瑕、霞、騢是同源词。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玉尚洁白,故谓小赤为病。”《礼记·聘义》:“瑕不掩瑜。”郑玄注:“瑕,玉之病也。”

【译文】

瑕,玉石上有小赤色。从玉,叚声。

治玉也。从玉,豖声。 竹角切(zhuó)

【译文】

琢,治理玉石。从玉,豖声。

琱[雕] 治玉也。一曰,石似玉。从玉,周声。 都寮切(diāo)

【注释】

①琱: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琱乃刻为文饰之谓。本书彡部:‘彫,琢文也。’是其义已。琱、彫古本为一字。”今经典作雕。

【译文】

琱,治理玉石。另一义说,石像玉叫作琱。从玉,周声。

治玉也。从玉,里声。 良止切(lǐ)

【注释】

①理: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译文】

理,治理玉石。从玉,里声。

宝也。从玉,㐱声。 陟邻切(zhēn)

【译文】

珍,玉石之类的宝物。从玉,㐱声。

弄也。从玉,元声。 ,玩或,从貝。 五换切(wàn)

【注释】

①玩:从弄玉到弄貝(贝),所以又可写作貦。后泛指一切玩弄、戏耍。《尚书·周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②五换切:今读音wán。

【译文】

玩,捧玉玩弄。从玉,元声。 ,玩的或体,从貝。

玉声。从玉,令声。 郎丁切(línɡ)

【译文】

玲,玉相撞击声。从玉,令声。

瑲(玱) 玉声也。从玉,倉声。《诗》曰:“鞗革有瑲。” 七羊切(qiānɡ)

【注释】

①瑲:经典中将将、锵锵、鶬鶬,都是瑲瑲这一象声词的不同书写形式。

②鞗(tiáo)革有瑲:语见《诗经·周颂·载见》。革,用金玉装饰着的皮制马辔首。集疏:“革为辔首,以皮为之;鋚为辔首饰,以金为之。”鋚就是鞗。有,助词。按,今本瑲作鶬。

【译文】

瑲,玉相撞击声。从玉,倉声。《诗经》说:“马辔首上的金玉瑲瑲有声。”

玉声也。从玉,丁声。齐太公子伋谥曰玎公 当经切(dīnɡ)

【注释】

①齐太公:指吕望。周武王封太师吕望于齐。伋(jí):姜太公儿子的名字。谥(shì):古代王侯及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译文】

玎,玉相撞击声。从玉,丁声。齐太公的儿子名叫伋的,死后追称玎公。

玉声也。从玉,争声。 楚耕切(chēnɡ)

【译文】

琤,玉相撞击声。从玉,争声。

瑣(琐) 玉声也。从玉, 声。 苏果切(suǒ)

【注释】

①瑣:本书具部:“ ,貝声也。从小、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瑣)谓玉之小声也。”

【译文】

瑣,玉相撞击声。从玉, 声。

玉声也。从玉,皇声。 乎光切(huánɡ)

【注释】

①瑝:本书玉部:“皇,大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玉之大声也。”

【译文】

瑝,玉相撞击声。从玉,皇声。

石之似玉者。从玉,禹声。 王矩切(yǔ)

【译文】

瑀,像玉的美石。从玉,禹声。

石之次玉者。以为系璧 。从玉,丰声 。读若《诗》曰“瓜瓞菶菶” 。一曰,若蛤玤 补蠓切(běnɡ)

【注释】

①系璧: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盖为小璧系带间,县(悬)左右佩物也。”

②丰(fēnɡ)声:丰与玤、蚌,上古同属东部、并纽。

③瓜瓞(dié)菶菶:语见《诗经·大雅·生民》。瓞,小瓜。菶菶,茂盛貌。这里指果实累累貌。菶,今本《诗经》作唪,与“菶”同音。

④蚌:孙愐作步项切。蛤、蚌,都是有介壳的软体动物。

⑤补蠓切:今读依《广韵》步项切,音bànɡ。

【译文】

玤,次于玉的美石。可以用来制作系带上的小璧。从玉,丰声。它的音读像《诗经》说的“瓜瓞菶菶”的“菶”字。另一义说,音读像“蛤蚌”的“蚌”字。

,石之次玉者。从玉,今声。 古函切(jiān)

【译文】

玪,玪 ,是仅次于玉的石头。从玉,今声。

。从玉,勒声。 卢则切(lè)

【注释】

①:参上“玪”条。

【译文】

,玪 。从玉,勒声。

琼琚。从玉,居声。《诗》曰:“报之以琼琚。” 九鱼切(jū)

【注释】

①琚:佩玉,系在珩(一组玉佩上端的横玉)和璜(一组玉佩左右末端的玉)之间。

②报之以琼琚:语见《诗经·卫风·木瓜》。

【译文】

琚,琼琚。从玉,居声。《诗经》说:“用琼和琚报答他。”

石之次玉者。从玉,莠声。《诗》曰:“充耳璓莹。” 息救切(xiù)

【注释】

①充耳璓莹:语见《诗经·卫风·淇奥》。充耳就是瑱(tiàn,用来塞耳的玉石之类的器物)。璓,今本作琇。

【译文】

璓,次于玉的美石。从玉,莠声。《诗经》说:“耳瑱是璓石和莹石。”

石之次玉黑色者。从玉,久声。《诗》曰:“贻我佩玖。” 读若芑 。或曰,若人句脊之句 举友切(jiǔ)

【注释】

①贻我佩玖:语见《诗经·王风·丘中有麻》。

②芑(qǐ):本书艸部:“芑,白苗嘉谷。”

③句(jū):应作痀。曲脊。

【译文】

玖,次于玉的黑色的美石。从玉,久声。《诗经》说:“送给我佩带的玖石。”音读像“芑”字。另一义说,音读像“人们弯痀着脊背”的“痀”字。

㺿 石之似玉者。从玉, 声。读若贻。 与之切(yí)

【译文】

㺿,像玉的石头。从玉, 声。音读像“贻”字。

石之似玉者。从玉,艮声。 语巾切(yín)

【译文】

珢,像玉的石头。从玉,艮声。

石之似玉者。从玉,曳声。 余制切(yì)

【译文】

,像玉的石头。从玉,曳声。

石之似玉者。从玉,巢声。 子浩切(zǎo)

【译文】

璅,像玉的石头。从玉,巢声。

璡(琎) 石之似玉者。从玉,進声。读若津。 将邻切(jīn)

【注释】

①将邻切:今读依《广韵》即刃切,音jìn。

【译文】

璡,像玉的石头。从玉,進声。音读像“津”字。

石之似玉者。从玉,朁声 侧岑切(zēn)

【注释】

①朁:音zēn。

【译文】

㻸,像玉的石头。从玉,朁声。

石之似玉者。从玉,悤声 。读若葱 仓红切(cōnɡ)

【注释】

①悤:音cōnɡ。

②葱:草青叫葱(异体为蔥),玉青叫璁,帛青叫 ,三字同源。

【译文】

璁,像玉的石头。从玉,恖声。音读像“葱”字。

石之似玉者。从玉,號声。读若镐。 乎到切(hào)

【译文】

,像玉的石头。从玉,號声。音读像“镐”字。

石之似玉者。从玉,舝声 。读若曷。 胡捌切(xiá)

【注释】

①舝:音xiá。

【译文】

,像玉的石头。从玉,舝声。音读像“曷”字。

石之似玉者。从玉, 乌贯切(wàn)

【注释】

:音wò。

【译文】

,像玉的石头。从玉, 声。

石之次玉者。从玉,燮声。 稣叶切(xiè)

【译文】

,次于玉的石头。从玉,燮声。

石之次玉者。从玉,句声。读若苟。 古厚切(ɡǒu)

【译文】

玽,次于玉的石头。从玉,句声。音读像“苟”字。

石之似玉者。从玉,言声。 语轩切(yán)

【译文】

琂,像玉的石头。从玉,言声。

石之似玉者。从玉,盡声。 徐刃切(jìn)

【译文】

璶,像玉的石头。从玉,盡声。

石之似玉者。从玉,隹声。读若维。 以追切(wéi)

【译文】

琟,像玉的石头。从玉,隹声。音读像“维”字。

石之似玉者。从玉,烏声。 安古切(wǔ)

【译文】

瑦,像玉的石头。从玉,烏声。

石之似玉者。从玉,眉声。读若眉 武悲切(méi)

【注释】

①读若眉:叶德辉《说文读若考》:“瑂从眉得声,本同声字。因眉古通糜(mí),又通微,明此读眉目之眉字之本音,与糜、微有别也。凡他读本字所从得之声,皆此例。”可见,眉古有méi、mí、wéi三音。瑂字音读像“眉目”的“眉”。所以在“从玉,眉声”之后再补充“读若眉”来确定其准确的读音。

【译文】

瑂,像玉的石头。从玉,眉声。音读像“眉”字。

石之似玉者。从玉,登声。 都腾切(dēnɡ)

【译文】

璒,像玉的石头。从玉,登声。

石之似玉者。从玉,厶声 。读与私同 息夷切(sī)

【注释】

①厶:音sī。

②读与私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读与某同’者,亦即‘读若某’也。”是《说文》比况读音的专门术语之一。

【译文】

㺨,像玉的石头。从玉,厶声。音读与“私”字相同。

石之似玉者。从玉,于声。 羽俱切(yú)

【译文】

玗,像玉的石头。从玉,于声。

玉属 。从玉,殳声。读若没。 莫悖切(mò)

【注释】

①玉属: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某属者,谓某之类。”

【译文】

,玉一类。从玉,殳声。音读像“没”字。

黑石,似玉者。从玉,皆声。读若谐。 户皆切(xié)

【译文】

瑎,黑色的石头,像玉。从玉,皆声。音读像“谐”字。

石之青美者。从玉、石,白声 兵尺切(bì)

【注释】

①从玉、石,白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从玉、石者,似玉之石也。”“碧色青白,故从白。云白声者,以形声苞会意。”

【译文】

碧,青色又美丽的石头。由玉、石会意,白声。

石之美者。从玉,昆声。《虞书》曰:“杨州贡瑶琨。” ,琨或,从貫 古浑切(kūn)

【注释】

①杨州贡瑶琨:语见《尚书·夏书·禹贡》。《说文》引《尚书·禹贡》,多称《夏书》。这里称《虞书》,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说:“本称《虞夏书》,后人乱之也。”杨州,今作扬州。

②从貫: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昆、貫,一声之转。”

【译文】

琨,美丽的石头。从玉,昆声。《尚书·夏书》说:“扬州一带进贡瑶玉和琨石。” ,琨的或体,从貫声。

石之美者。从玉,民声。 武巾切(mín)

【译文】

珉,美丽的石头。从玉,民声。

玉之美者 。从玉,䍃声。《诗》曰:“报之以琼瑶。” 余招切(yáo)

【注释】

①玉之美者:段、桂、朱、王都以为当作“石之美者”。

②报之以琼瑶:语见《诗经·卫风·木瓜》。

【译文】

瑶,美玉。从玉,䍃声。《诗经》说:“用琼瑶美玉回报他。”

蚌之阴精 。从玉,朱声。《国语》曰“珠以御火灾”是也 章俱切(zhū)

【注释】

①珠:蚌壳体内所生的珍珠。

②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作中,说:“今依《初学记》。”阴精:《国语》韦昭注:“珠,水精。”水属阴。

③珠以御火灾:语见《国语·楚语》。

【译文】

珠,蚌壳里头的水精。从玉,朱声。《国语》说的“珠足以用来抵御火灾”,就是这个意思。

,明珠色。从玉,勺声。 都历切(dì)

【注释】

①玓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叠韵连语。或以‘的 ’为之。”

【译文】

玓,玓 ,是明珠的光色。从玉,勺声。

瓅( 玓瓅。从玉,樂声。 郎击切(lì)

【译文】

瓅,玓瓅。从玉,樂声。

珠也。从玉,比声。宋弘云 :“淮水中出玭珠 。”玭,珠之有声[者] ,《夏书》玭从虫,賓 步因切(pín)

【注释】

①宋弘:《后汉书》卷五十六:“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

②玭珠:《尚书·夏书·禹贡》孔颖达疏:“蠙是蚌之别名,此蚌出珠,遂以蠙属珠名。”陆德明《经典释文》:“蠙又作蚍。”

③玭,珠之有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本作:“玭珠,珠之有声者。”据此增“者”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明杨慎云:‘有声谓有名价。唐文有珠声玉价之语。’”

④《夏书》:指《尚书·夏书·禹贡》。玭从虫,賓:賓表声。賓、比,双声。

【译文】

玭,一种珠子。从玉,比声。宋弘说:“淮水中出产玭珠。”玭,珠子中最有声价的东西。 ,《尚书·夏书》玭字从虫,賓声。

蜃属 。从玉,劦声 。礼 :佩刀,士珕琫而珧珌 郎计切(lì)

【注释】

①蜃(shèn):大蛤蜊。蚌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其甲亦可饰物也。”

②劦:音xié。

③礼:不见礼经,泛指礼制。

④珕琫:以珕为琫。珧珌:以珧为珌。琫是刀鞘口上的装饰品。珧是蚌甲。珌是刀鞘末端的装饰品。

【译文】

珕,蚌一类的东西。从玉,劦声。礼的规定是:佩刀,士人用珕蚌的甲壳作刀鞘口上的装饰物,用珧蚌的甲壳作刀鞘末端的装饰品。

蜃甲也。所以饰物也 。从玉,兆声。礼云:佩刀天子玉琫而珧珌。 余昭切(yáo)

【注释】

①饰物: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可饰佩刀弓弭。”

【译文】

珧,蚌类的甲壳。是用来装饰器物的东西。从玉,兆声。礼制说:佩刀,天子用美玉做刀鞘品上的装饰物,用珧蚌的甲壳作刀鞘末端的装饰品。

火齐 ,玫瑰也 。一曰,石之美者。从玉,文声。 莫杯切(méi)

【注释】

①火齐(jì):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火齐者,以药物、火,治之而成。”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火齐之法,非中土所固有,乃自域外传入者,即今之所谓烧料也。烧料珠谓之玫瑰,此后出义也。玫瑰本义当仍属玉石。”

②玫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叠韵连语。”

③莫杯切:“玫瑰”义,今读音méi;“石之美者”义,今读依《集韵》眉贫切,音mín。

【译文】

玟,用火炼成的珠子,就是玫瑰。另一义说,是一种美石的名称。从玉,文声。

玫瑰。从玉,鬼声。一曰,圜好 公回切(ɡuī)

【注释】

①圜(yuán)好:《玉篇》引作珠圜好。

【译文】

瑰,玫瑰。从玉,鬼声。另一义说,珠子圆好叫作瑰。

璣(玑) 珠不圜也。从玉,幾声。 居衣切(jī)

【注释】

①璣:《楚辞·七谏》王逸注:“圜泽(圆而有光泽)为珠,廉隅(同义连用,指有棱角)为璣。”

【译文】

璣,珠玉不圆。从玉,幾声。

琅玕,似珠者 。从玉,良声。 鲁当切(lánɡ)

【注释】

①似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出于蚌者为珠,则出于地中者为似珠。”

【译文】

琅,琅玕,像圆珠的玉石。从玉,良声。

琅玕也 。从玉,干声。《禹贡》:“雍州球琳琅玕。” ,古文玕。 古寒切(ɡān)

【注释】

①琅玕:联绵词。参“琅”条。

【译文】

玕,琅玕。从玉,干声。《尚书·夏书》说:“雍州一带的贡品是球玉、琳石、琅玕珠。” ,古文玕字。

珊瑚 ,色赤,生于海,或生于山。从玉,删省声。 稣干切(shān)

【注释】

①珊瑚:科学的解释是:由许多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聚集而成的东西。形状像树枝,多红色,也有白色或黑色。可供玩赏,也可作装饰品。

【译文】

珊,珊瑚,红色,有的生在海中,有的生在山中。从玉,删省刂为声。

珊瑚也。从玉,胡声。 户吴切(hú)

【译文】

瑚,珊瑚。从玉,胡声。

石之有光[者] ,璧 。出西胡中 。从玉,丣声 力求切(liú)

【注释】

①石之有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作石之有光者,据之增“者”字。

②璧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璧 ,即璧流离也。”“璧流离三字为名,胡语也,犹珣玕琪之为夷语。”“今人省言之曰流离,改其字为瑠璃。古人省言之曰璧 。”今流离又作琉璃。

③西胡:西域。

:古文酉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许君卯、 画分。而从 之字,俗多改为从卯,自汉已然。卯金刀为劉之说,纬书荒缪。”《说文》无劉字,有鎦字,鎦疑为劉之讹。劉之左上不从卯,而从丣,即“酉”字。参“鎦(镏)”条。

【译文】

,有光的石头,就是璧 。出产在西域之中。从 玉,丣声。

送死口中玉也 。从玉,从含,含亦声。 胡绀切(hàn)

【注释】

①琀:《说苑》:“口实曰唅。天子唅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璧,士以贝,庶人以谷实。”《春秋说题辞》:“唅之为言口含也。”经典本作含。琀是后起增偏旁体。又作唅。

②死: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一作终。”

③胡绀切:今读音hán。

【译文】

琀,送终时含在死者口中的珠玉。由玉、由含会意,含也表声。

遗玉也 。从玉, 以周切(yǒu)

【注释】

①遗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赠遗之玉也。”《周礼·天官·大宰》:“大丧,赞赠玉含玉。”赠玉,葬时穿土下棺,用玉加在丝帛上,用以殉葬。就是这种赠玉。

:音yǒu。

【译文】

,丧事中送给死者的玉。从玉, 声。

璗( 金之美者 。与玉同色 。从玉,湯声。礼:佩刀,诸侯璗琫而璆珌 徒朗切(dànɡ)

【注释】

①金:《尔雅·释器》:“黄金谓之璗。”黄金即今铜。

②与玉同色: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光色如玉之符采,故其字从玉。”

③璗琫:参前“珕”条。

【译文】

璗,最美的铜。与玉石的光色相同。从玉,湯声。礼制规定:佩刀,诸侯用铜作刀鞘口沿上的装饰物,用璆作刀鞘末端的装饰物。

(灵) 。以玉事神。从玉,霝声 或,从巫。 郎丁切(línɡ)

【注释】

①靈巫:《楚辞·九歌》王注:“靈,巫也,楚人名巫为靈。”连言之则为靈巫。

②霝:音línɡ。

【译文】

,靈巫。他们的职责是用玉奉事神明。从玉,霝声。 的或体,从巫。

文一百二十六 重十七

玨[珏] 二玉相合为一玨。凡玨之属皆从玨。 ,玨或,从 古岳切(jué)

【注释】

①从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声也。”

【译文】

玨,两串玉并合起来就是一玨。大凡玨的部属都从玨。蔽,玨的或体,从 声。

【参证】

甲文作 。《观堂集林·说朋》:“余意古制,贝玉皆五枚为一系,合二系为一玨若(或)一朋。”按,甲文正象玉二系相并之形。

分瑞玉也 。从珏,从刀。 布还切(bān)

【注释】

①瑞玉:古代用作凭证的东西,中分为二,各执其一。

【译文】

班,将瑞玉中分为二。由珏、由刀会意。

【参证】

金文作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从分省会意,分亦声。”分赐瑞玉,无取于刀。上古,分、班声纽相同,韵部相邻。朱说当是。

车笭间皮箧 。古者使奉玉以藏之。从車、珏。读与服同。 房六切(fú)

【注释】

①车笭(línɡ):车前横木下纵横交错的竹木条。今称车栏,横在车前,就像竹帘;放在车底,承放器物,就像竹床。箧(qiè):箱。这里指皮夹。

【译文】

,车栏间的皮箱夹。古时候,使者捧玉出使,把玉藏在这皮箱夹里头。由車、珏会意。音读与“服”字相同。

文三 重一

云气也。象形。凡气之属皆从气。 去既切(qì)

【注释】

①气:按,该条字头作为合体字的部件有时用“乞”形。

【译文】

气,云气。象形。大凡气的部属都从气。

【参证】

甲文作 ,金文作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气》:“甲骨文之三即今气字。”“以其与三(sān)字易混,故一变作 ;取其左右对称,故再变作 。”但构形不明。云气的气,后来泛指一切气,如蒸气、雾气。从米的氣是向别人馈赠柴米,自用作“云气”后,因柴米与食物有关,又造从食的“餼(饩)”。气因音同而借为“气讨”“气借”,为了与“云气”字有所区别,又省为“乞”。气又借为“气至”“气终”,后新造“ 至”“訖(讫)终”字,今作迄、讫。

祥气也。从气,分声。 ,氛或,从雨。 符分切(fén)

【注释】

①氛: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统言则祥氛二字皆兼吉凶,析言则祥吉氛凶耳。许意是统言。”“统言”“析言”是训诂术语。“统言”指语言运用中不计同义词之间的差别而笼统称说的一种方式。 “析言”相反,指着眼于同义词之间的差别而分析说明。

②符分切:今读依《广韵》抚文切,音fēn。

【译文】

氛,体现吉凶的云气。从气,分声。 ,氛的或体,从雨。

文二 重一

事也 。数始于一,终于十 。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 。”凡士之属皆从士。 锄里切(shì)

【注释】

①事:《白虎通·爵》:“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

②终于十:是就进位而言,到十可进位加一。

③推十合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由博返约。”按,十表示博,一表示约。孔子的话纯系假托,出自汉人纬书。

【译文】

士,会办事的人。数目从一开始,到十结束。由一、由十会意。孔子说:“能够从众多的事物中推演归纳出一个简要的道理来的人就是士。”大凡士的部属都从士。

【参证】

金文作

壻[婿] 夫也。从士,胥声 。《诗》曰:“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者,夫也。读与细同。 ,壻或,从女。 稣计切(xì)

【注释】

①从士,胥声:胥,《周礼》注:“有才知(智)之称。”声中兼义。会合的意思是:有才智的(男子汉),或女人的有才智的(配偶)。因此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壻为男子之美称,因以为女夫(女子的丈夫)之称。”

②女也不爽,士贰其行(xínɡ):语见《诗经·卫风·氓》。爽,差错。贰,不专一,有二心。行,行为。

③稣计切:今读音xù。

【译文】

壻,丈夫。从士,胥声。《诗经》说:“我做妇人的呀,没有丁点儿错,而你做士的哟,行为不专一。”士就是丈夫。音读与“细”字相同。 ,壻的或体,从女。

壯(壮) 大也。从士,爿声 侧亮切(zhuànɡ)

【注释】

①爿(qiáng)声: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爿则牀(床)字之省。”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说文》无爿字,而壯、牀、戕、牆字等皆用为声,盖偶佚之。”

【译文】

壯,大。从士,爿声。

【参证】

金文作

舞也。从士,尊声。《诗》曰:“墫墫舞我。” 慈损切(zùn)

【注释】

①墫墫舞我:语见《诗经·小雅·伐木》。即“我舞墫壿”。墫墫,今本作蹲蹲。毛传:“墫墫,舞貌。”

②慈损切:今读依《广韵》七伦切,音cūn。

【译文】

墫,跳舞。从士,尊声。《诗经》说:“我们脚步墫墫地跳着舞。”

文四 重一

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读若囟,引而下行读若退。凡丨之属皆从丨。 古本切(ɡǔn)

【译文】

丨,上下通彻。引长笔画向上行,音读像“囟”字;引长笔画向下行,音读像“退”字。大凡丨的部属都从丨。

【参证】

丨只是一条竖线,一个笔画符号。在不同的字里,可表达不同的意思。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王廷鼎说:‘丨为今棍棒字。’”可备一说。

(而)[内]也 。从囗 ;丨上下通。 ,古文中。 ,籀文中。 陟弓切(zhōnɡ)

【注释】

①内:徐铉本作而,徐锴本作和,段玉裁依宋本校订为内。内,入。是指“丨”纳入“囗”中的意思。

②囗:音wéi。

【译文】

中,纳入。从囗;中间的丨,表示上下通彻的意思。 ,古文中字。 ,籀文中字。

【参证】

甲文作 。本义是中旗,是氏族社会的徽帜。从 ,表示有斿 的旗;从囗,表示范围。建旗在囗之中,所以引申为左中右的中。甲文 有别, 为后世伯仲之仲。

旌旗杠皃。从丨,从 亦声。 丑善切(chǎn)

【译文】

,旌旗的旗杆的样子。由丨、由㫃会意,㫃也表声。

【参证】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 音偃(yǎn),象旌旗偃蹇(jiǎn)飞扬之貌。丨,橦(chuánɡ,木竿)干(ɡàn,树干)也。杠即幢也。”可见,丨虽可象棍棒之形,但无法确定旗杆义,于是再加表示旗帜俯仰飘荡之形的“ ”来显示其意义,也表示“ ”字的音读。

文三 重二 5EjgjziqfTcVArvRHg9mCgybb43K6ZixnflVV6ined73I8TQfiF1qK3ITAV0zGk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