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惟初太始
①
,道立于一
②
,造分天地
③
,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
④
。
,古文一
⑤
。
於悉切(yī)
⑥
【注释】
①惟:句首语气词。太始:万物形成之始。
②道立于一:语见《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形的宇宙本体产生了宇宙有形的混沌状态,有形的混沌状态产生了天和地,天和地又生出阴气和阳气,阴气和阳气交合产生和气,阴气、阳气、和气的运动产生了万事万物。道,指无形的宇宙本体。一,指天地未分时的有形的混沌状态。于,犹乎。见《读书杂志》卷九补。
③造:始。见《广雅·释诂》。
④凡一之属皆从一:凡是以“一”为部首、由“一”统属的字,都随从“一”字聚集在一块组成一部。“凡×之属皆从×”,是《说文》建立部首制、区分部首和部属的专用术语。×是部首,其他则是部属。
⑤古文:本指春秋战国的东方文字。这里“弌”是指古文“一”的别字,不是“弌”比“一”字产生的时代更古。
⑥於悉切:本书反切是徐铉采用孙愐《唐韵》的音。
【译文】
最初,万物形成之始,道建立了一,后来,才分解为天和地,演化成为万事万物。大凡一的部属都从一。
,古文一字。
【参证】
一是数名,人所易晓,不须解释。“惟初太始”四句,不是解释“一”字,而是说明本书立一为首的哲学依据。说得十分堂皇。弌,是晚周字,是“一”的后起字。弋是算筹之类的东西,用以添显“一”的意义。如法炮制的还有
、弎。造此类字与今日大写的壹贰叁等十字同一目的,是为了防诈伪。
元
始也。从一,从兀。
愚袁切(yuán)
【译文】
元,开始。由一、由兀会意。
【参证】
元,甲文作
,金文作
。由
(上)、由人会意。人头是元的本义,如:《左传·襄公九年》:“元,体之长也。”长,首领。《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归,送还。其,指先轸。《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元。”忘,通“亡”,避。始是元的引申义。
天
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①
。
他前切(tiān)
【注释】
①从一、大:会合“一”“大”的意义,成为“天”的意义。从××,是《说文》分析会意字的专门术语之一。王筠《说文系传校录》“祏下”注:“按会意字相连成文者,则一言‘从’,如天‘从一、大’是也。两字对峙为义者则两言‘从’,如吏‘从一,从史’,不可言‘从一、史’也。”
【译文】
天,颠顶。最高而无以上加的部位。由一、大会意。
【参证】
颠顶,即头顶,是天的本义。甲文作
,金文作
,夸大人的头部。小篆作
。许氏“从一、大”,是就小篆而言。天本指颠额。天空在人们头顶上“至高无上”的地方,天颠义就引申为青天义。天字为青天义所专有,就另造颠字。
丕
大也。从一,不声
①
。
敷悲切(pī)
【注释】
①从一,不声:丕字以一为形旁,以不为声旁。从×,×声,是《说文》分析形声字的专门术语之一。
【译文】
丕,大。从一,不声。
【参证】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丕与不音同。故古多用不为丕。如‘不显’,即‘丕显’之类。于六书为假借。”丕是大的意思。《尚书·虞书·大禹谟》“嘉乃丕绩”,嘉奖你们巨大的功绩。参“不”条。
吏
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
①
。
力置切(lì)
【注释】
①从一,从史,史亦声:从×,从×,×亦声,是《说文》分析会意兼形声之字的专门术语。从一,言其执法如一。从史,史借作人字用,表示执法的官员。见王筠《说文解字句读》。
【译文】
吏,治理人的人。由一、由史会意,史也表声。
【参证】
甲文作
。甲骨、金文吏、史、使、事本为一字,后分化,见“史”条。吏的本义是“治理人的人”,即古代官吏的通称。《孟子·公孙丑上》:“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在天下没有匹敌的人,是奉行天命的官吏。《左传·成公二年》:“王使委于三吏。”周定王叫他把战利品交给三公。杜预注:“三吏,三公也。”可见君、相皆可称吏。汉以后特指官府的小官和差役。
文五 ① 重一 ②
【注释】
①文:概指“文”和“字”。“文五”谓“一、元、天、丕、吏”五个文字。
②重(chónɡ):指重文。凡文字音、义全同,而形体不同的,而又附出于《说文》说解之后的,许氏称为重文。如本部“弌”即“一”的重文。“重一”谓一个重文。(以下同此例)
丄[上]
①
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
②
。凡丄之属皆从丄。
,篆文丄
③
。
时掌切(shàng)
【注释】
①丄: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字头为
(shàng,二):“古文上作
。故帝下、
(pánɡ,旁)下、示下皆云从古文上,可以证古文本作
,篆作丄。各本误以丄为古文,则不得不改篆文之丄为
,而且上(即丄字)为部首,使下文从
之字皆无所统。示次于
之旨亦晦矣。”
②指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象形者,实有其物,日、月是也。指事者,不泥其物而言其事,丄、丅是也。天地为形,天在上,地在下;地在上,天在下:则皆为事。”
③篆文丄: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说文》一书,以小篆为质(主),必先举小篆,后言古文作某。此独先举古文,后言小篆作某,变例也。以其属皆从古文上,不从小篆上,故出变例而别白言之。”
【译文】
丄,高。这是古文上字。是一个指事字。大凡丄的部属都从丄。
,篆文上字。
【参证】
甲文上、下作
、
。长线表示位置的界线,短线在上表示上,短线在下表示下。
、
容易与数词二(èr)混淆,春秋时代就开始异化为上、下,比如蔡侯盘写作上、下,到小篆时,才将上、下二字的竖笔屈曲纹饰,写作
、
。
帝
谛也
①
;王天下之号也。从(丄)[二]
②
,朿声。
,古文帝。古文诸丄字皆从一,篆文皆从二。二,古文上字。
、示、辰、龍、童、音、章皆从古文(丄)[二]。
都计切(dì)
【注释】
①谛:审谛,详谨周密。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引《风俗通义》:“帝者任德设刑以则象之,言其能行天道,举措审谛。”
②从丄:依段玉裁说,应作从二(shàng)。下文“从古文丄”的丄也应作二。
、示、辰、龍(龙)、童、音、章,小篆都从二,不从丄。见“
”诸条。
【译文】
帝,审谛;又是统治天下的称号。从二,朿声。
,古文帝字。古文各丄字都写作一,篆文都写作二。二,古文上字。䇂、示、辰、龍(龙)、童、音、章等字都从古文二字。
【参证】
帝字甲文作
。郑樵以为象花蒂之形,假借为帝王字。可参。
[旁]
溥也
①
。从二,阙
②
,方声。
,古文
。
,亦古文
。
,籀文
③
。
步光切(pánɡ)
【注释】
①溥(pǔ):本书水部:“大也。”
②阙:不知道小篆的
字为什么从
,不能强作解人,只好让它缺着。
③籀(zhòu)文:春秋战国时的西方文字。
【译文】
㫄,广大。从二,不知为什么从
,方声。
,古文
字。
,也是古文
字。
,籀文
字。
【参证】
甲文作、
、
。杨树达《增订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卷一·释
》:“
者,今言四方之方之本字也。
、
皆象东西南北四方之形,方则加声旁也。省形作
,四方缺其一,犹受物之器作匚,亦四方缺其一也。《说文》八篇下方部云:‘方,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字无四方之义。其用为四方之义者,实假作
字用耳。”
下
①
底也
②
。指事。
,篆文下。
胡雅切(xià)
【注释】
①丅:依段说,当作
,见“丄”条。
②底:许书无低字,底即低字。
【译文】
丅,低下。指事。
,篆文下字。
文四 重七
示
天垂象
①
,见吉凶
②
,所以示人也
③
。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
,古文示。
神至 切(shì)
【注释】
①象:指天象,即下文的“天文”。
②见:现。上古无现字,凡出现义都写作见。
③示:显示给人看。
【译文】
示,上天垂下天文图象,体现人事的吉凶,这些图象是用来显示给人们看的东西。从二,代表天上;三竖笔,分别代表日、月、星。人们观看天文图象,用来考察时世的变化。示是神祇的事。大凡示的部属都从示。
,古文示字。
【参证】
示,甲文作癗,象祖先神主之形。后来泛指一切神祇。
祜
上讳
①
。
侯古切(hù)
【注释】
①上:指皇上。讳:封建社会称死去了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徐铉注:“此汉安帝名也。福也。当从示,古声。”
【译文】
祜,已故孝安皇帝之名。
禮(礼)
履也
①
。所以事神致福也
②
。从示,从豊,豊亦声。
,古文禮。
灵启切(lǐ)
【注释】
①履:履而行之,即施行、实行。
②事:奉事。致:得到。
【译文】
禮,履行,是用来祭神求福的事。由示、由豊会意,豊也表声。
,古文禮字。
【参证】
甲文作
,金文作
、
。饶炯《说文解字部首订》:“
者,器也。
者,实也。”“夫以器贮物,奚明其为礼器?故下加豆注之。后乃以器名为事名,凡升降、拜跪、酬酢、周旋诸仪,亦谓之豊,又旁加示别之。”
禧
礼吉也
①
。从示,喜声。
许其切(xī)
②
【注释】
①礼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行礼获吉也。”
②许其切:今读音xǐ。按,以下此类情形,仅在原文中反切后括注其反切旧读音,在注释中出其今读音。
【译文】
禧,行礼获得吉祥。从示,喜声。
禛
以真受福也。从示,真声。
侧邻切(zhēn)
【译文】
禛,用真诚的情意感化神明而得福。从示,真声。
【参证】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亦当云:‘从示,从真,真亦声。’不言者省也。声与义同原,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近。此会意、形声两兼之字致多也。《说文》或称其会意,略其形声,或称其形声,略其会意,虽则省文,实欲互见。”
禄
福也。从示,录声。
卢谷切(lù)
【译文】
禄,幸福。从示,录声。
【参证】
甲文作
,金文作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疑以为井鹿卢之初字。上象桔槔,下象汲水器,小点象水滴形。今字作辘。”汲水灌溉,可保丰收,遂有福义。后加示旁。姑录以备考。
禠
①
福也。从示,虒声。
息移切(sī)
【注释】
①禠:《文选·张衡〈东京赋〉》:“祈褫禳灾。”即求福除祸。
【译文】
褫,幸福。从示,虒声。
禎(祯)
祥也。从示,貞声。
陟盈切(zhēnɡ)
①
【注释】
①陟盈切:今读音zhēn。
【译文】
禎,吉祥。从示,貞声。
祥
①
福也。从示,羊声。一云善
②
。
似羊切(xiánɡ)
【注释】
①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统言则灾亦谓之祥。”
②一云善:善是福的引申义。
【译文】
祥,幸福。从示,羊声。另一义是善好。
【参证】
金文作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古无祥字,假羊为之。钟鼎款识多有‘大吉羊’之文。譱即善字、義(义)等字从羊者,祥也。”
祉
福也。从示,止声。
敕里切(zhǐ)
【译文】
祉,幸福。从示,止声。
【参证】
甲文作
。《尔雅·释诂》:“祉,福也。”这是许慎所本。《诗经·大雅·皇矣》:“既受帝祉,施于孙子。”已经接受了天帝赐予的幸福,就会延及子子孙孙。
福
佑也。从示,畐声。
方六切(fú)
【译文】
福,神明降福保佑。从示,畐声。
【参证】
甲文作
、
,金文作
、
。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从两手奉尊导于示前,或省
(ɡǒnɡ,两手),或并省示,即后世之福字。在商则为祭名。”后来由祭名引申为“上帝降福保佑”。佑是福的引申义。
祐
助也。从示,右声。
于救切(yòu)
【译文】
祐,神明给予的帮助。从示,右声。
【参证】
甲文作
、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据许书,凡助为右,神助为祐。其实即右之变体,加示耳。”
祺
吉也。从示,其声。
,籀文,从基
①
。
渠之切(qí)
【注释】
①从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基,声也。古其、基通用。如《尚书》‘丕丕基’,伏生作‘丕丕其’是也。”
【译文】
祺,吉祥。从示,其声。
,籀文祺字,从基声。
祗
敬也。从示,氐声。
旨移切(zhī)
【译文】
祗,恭敬。从示,氐声。
【参证】
金文作
、
。郭沫若以为象两缶(瓦罐)相抵。
禔
安、福也
①
。从示,是声。《易》曰:“禔既 平。”
②
市支切(shì)
③
【注释】
①安、福也:安也;福也。是一句数读现象,是《说文》解释一字多义现象的一种方式。这种一字多义现象中的多义间往往有明显的联系。
②禔既平:语见《周易·坎卦》。禔,今本作祗,虞翻说:“安也。”禔既平,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既安且平。”
③市支切:今读依《广韵》章移切,音zhī。
【译文】
禔,安定;幸福。从示,是声。《周易》说:“既安又平。”
神
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
①
。
食邻切(shén)
【注释】
①从示,申:段、桂、朱、王全作从示,申声。
【译文】
神,天神,引发出万事万物的神。从示,申声。
【参证】
金文作
、
。杨树达《增订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释神祇》:“考神字,《宗周钟》作
,《陈
》作
,《说文十三篇上虫部》虹字或体作
,许君云:‘籀文虹从申,申,電(电)也。’又十一篇下雨部云:‘電,阴阳激耀(阴气、阳气相激而产生光耀)也。从雨,从申。’据此诸证,知古申、電同文,文作
、作
、作
,皆象阴阳激耀之形……申也,電也,神也,实一字也。其加雨于申而为電,加示于申而为神,皆后起分别之事矣。《说文十四篇下申部》云:‘申,神也。’正谓申为神之初文矣。”
祇
地祇,提出万物者也。从示,氏声。
巨支切(qí)
【译文】
祇,地神,提引发生万事万物的神。从示,氏声。
【参证】
杨树达《增订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释神祇》:“祇者,《说文十二篇下氏部》云:‘巴蜀名山岸胁之旁箸欲落堕者曰氏,氏崩,闻数百里。象形,乀声。’按
为山胁(边)旁(依傍)箸(附着)欲堕(掉落)之形,有落堕之势而不堕,此初民所视为神异者一也。崩而声闻数百里,初民所视为神异者二也。电为天上至神之象,氏为地上至神之象,故天神谓之神,地神谓之祇矣。”祇是氏的后起增偏旁体。
祕[秘]
神也。从示,必声。
兵媚切(bì)
①
【注释】
①兵媚切:今读音mì。
【译文】
祕,神秘不可宣泄。从示,必声。
齋(斋)
戒
①
,洁也。从示,齊省声
②
。
,籀文齋,从
省
③
。
侧皆切(zhāi)
【注释】
①戒:应连篆文读作齋戒。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许云‘齋戒,洁也’者,谓三日齋,七日戒,其词虽异,皆内洁其心、外洁其体之谓也。”
②齊省声:由齊(齐)字省去笔画作为声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减齊之二画,使其字不繁重也。”若不省,齋字当作
,下四横画,字繁复,故省去齊下两横为
,下再加示字。
③
:音dǎo。
【译文】
齋,齋戒,祭祀之前整洁身心以示虔敬的行为。从示,齊省声。
,籀文齋字,从
省去
作形旁。
【参证】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齊、齋,古今字,相承增示也。”齋是齊的后起增偏旁体。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祭统》曰:“齋之为言齊也,齊不齊以致齊者也。”祭祀之前,使松散而不洁齊的身心变得洁齊、精神起来,以表示对神的虔敬。这就是齋。
禋
洁祀也。一曰
①
,精意以享为禋。从示,垔声。
②
,籀文,从宀。
於真切(yīn)
【注释】
①一曰:是《说文》收两个义项的术语之一。洁祀是常义;精意以享为禋,见《国语》,是旧义。
②
: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当云籀文禋从示从
。
者,烟之古文也。”
【译文】
禋,洁敬的祭祀。另一义是,诚心诚意把祭品供奉给神明享用,叫作禋。从示,垔声。
,籀文禋字,从宀。
【参证】
金文作
、
。首字的
表示火从囱(西乃囱之讹)上出,小篆、籀文上的
表示烟雾缭绕之形。《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烟祀祀昊天上帝。”证明禋的本义是升烟以祭天。
祭
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①
。
子例切(jì)
【注释】
①从示,以手持肉:是许氏说解会意字的方式之一。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从又,右手也;从
,即肉字;从示,用右手持肉以祭也。”
【译文】
祭,祭祀鬼神。从示,用手拿着肉供奉神前。
【参证】
甲文作
、
,金文作
、
、
。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甲文)皆象持酒肉于示前之形。
象肉,又持之,点形不一,皆象酒也。或省示,或并省又。篆文从手持肉而无酒。古金文亦然。”
祀
祭无已也
①
。从示,已声。
,祀或
②
,从異。
详里切(sì)
【注释】
①祭无已: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老子》曰‘子孙祭祀不辍’是也。”已,停止。
②或:或体,指某个字在同一字体中的不同写法,相当于异体字。
【译文】
祀,祭祀不停止。从示,已声。
,祀的或体,从異声。
【参证】
祀,甲文作
、
、
,金文作
、
、
。本义是子孙世代祭祀不绝,引申泛指祭祀。祭祀,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所以又用祀表示年。《尚书·周书·洪范》:“惟十有三祀,王(周武王)访(谋问)于箕子(殷纣王的叔父)。”用年纪时是商后的事。
祡
烧(祡)[柴]焚燎以祭天神
①
。从示,此声。《虞书》曰:“至于岱宗,祡。”
②
,古文祡,从隋省
③
。
仕皆切(chái)
【注释】
①烧祡: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祡当作柴。祡、柴声相近。”焚燎:烧的同义语。《尚书·舜典》释文引马融注:“祭时积柴,加牲其上而燔之。”
②至于岱宗,祡:此指古文《尚书·虞书·舜典》文,经文祡作柴。岱宗,东岳泰山之名。
③隋:本书肉部:“隋,裂肉也。”祭天时,积柴裂牲肉,所以从隋而省。
【译文】
祡,烧着柴薪,把供神享用的、已经割裂的牛、羊、猪等祭品放在柴薪之上焚燎牲体来祭祀天神。从示,此声。《尚书·虞书》说:“舜到达泰山,举行了祡祭。”
,古文祡字,由隋省去阜与示字组合。
禷
①
以事類祭天神。从示,類声
②
。
力遂切(lèi)
【注释】
①禷: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非常(不按常规)而祭,以事類(类)告,皆曰禷。”
②類声: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说义已见類字。此不言从類,声、义互相备也。”
【译文】
禷,根据具体事類的需要去祭祀天神。从示,類声。
祪
祔、祪,祖也
①
。从示,危声。
过委切(ɡuǐ)
【注释】
①祖:《周礼·春官·小宗伯》注:“迁主曰祖。”祔是新死者的神主迁于祖庙,祪是毁庙的神主迁于太庙,都是迁主的事。旧说文意未明。
【译文】
祪,祔和祪,都是迁移神主的事。从示,危声。
祔
后死者合食于先祖
①
。从示,付声。
符遇切(fù)
【注释】
①食(sì):供养。这里指供祭。
【译文】
祔,后死者的神主移在祖庙中与先祖一道供祭。从示,付声。
祖
始、庙也
①
。从示,且声。
则古切(zǔ)
【注释】
①始、庙也:始也;庙也。一句数读。
【译文】
祖,初始;宗庙。从示,且声。
【参证】
甲文作
,金文作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祖”下:“本为断木,用作切肉之荐(垫)……其后,由切肉之器逐渐演变为祭神时载肉之礼器(俎)。”又,“且”下:“古置肉于俎上以祭祀先祖,故称先祖为且。”后来在“且”旁加“示”,成了“祖”,最初见于齐子仲美镈,作祖。“始也,庙也”,是祖的引申义。
门内祭,先祖所以彷徨
①
。从示,彭声。《诗》曰:“祝祭于
。”
②
,
或,从方。
补盲切(bēnɡ)
【注释】
①彷徨:来往貌。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者,旁皇之合声。”
②祝祭于
:语见《诗经·小雅·楚茨》。
【译文】
,在门内祭祀先祖,门内是先祖生前彷徨来往的地方。从示,彭声。《诗经》说:“主祭的人在门内祭祀。”
,
的或体,从方声。
祰
告祭也。从示,从告声
①
。
苦浩切(kǎo)
【注释】
①从示,从告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从示,从告,会意;告亦声。”
【译文】
祰,是天子诸侯将要出行时禀告祖先的祭礼。从示,从告声。
祏
宗庙主也
①
。周礼有郊、宗、石室
②
。一曰,大夫以石为主。从示,从石,石亦声。
常只切(shí)
【注释】
①主:王筠《说文解字释例》:“或此主字为宔之残字。”《说文解字》:“宔,宗庙宔祏。”是宗庙里石做的藏神主之器。
②周礼:周朝的礼制。郊:在郊外祭祀天地。宗:在宗庙里祭祀先祖。石室:宗庙收藏神主的石匣子。《左传·庄公十四年》:“命我先人典司(主管)宗祏。”杜预注:“宗祏,宗庙中藏主石室。”正义:“虑有非常火灾,于庙之北壁内为石室以藏木主,有事则出而祭之;既祭,纳于石室。祏字从示,神之也。”
【译文】
祏,宗庙里收藏神主牌位的石室。周朝的礼制有郊外祭祀、宗庙祭祀、石室祭祀。祏的另一义是,大夫用石头做成的神主。由示、由石会意,石也表声。
【参证】
甲文作
、
。
䃾
以豚祠司命
①
。从示,比声。汉律曰
②
:“祠䃾司命。”
卑履切(bǐ)
【注释】
①祠:《周礼》郑玄注:“求福曰祷,得求曰祠。”小民遇病痛凶灾,则向司命神许愿求福,得求之后,如期还愿。
、祠就是还愿。司命:司命神有大司命、少司命。这里指少司命。《祭法·司命》郑玄注:“司命,小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应劭《风俗通义》:“今民间祀司命,刻木为人象,行者担箧中,居则作小屋。齐地大尊重之,汝南余郡亦多有,皆祠以
(猪)。”
②汉律:汉朝的律令。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高帝时,萧何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至孝武时,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
③祠
:同义连用。
【译文】
䃾,用小猪祭祀司命神。从示,比声。汉朝的律令规定:“向司命神祭祀还愿。”
祠
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
①
。从示,司声。仲春之月
②
,祠,不用牺牲
③
,用圭璧及皮币
④
。
似兹切(cí)
【注释】
①多文词:这是许慎用词字申说祠字受义之原因。词、祠古音同。
②仲春:农历二月。按,“仲春”以下,引自《礼记·月令》。
③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④圭璧:祭祀时用作符信的玉器。皮币:皮毛和缯帛。
【译文】
祠,周朝春天的祭祀叫作祠。这是由于用来祭祀的物品少,而仪式文词多的缘故。从示,司声。《礼记·月令》记载,农历二月,祭祀不用牺牲,而用玉器、毛皮和缯帛。
【参证】
甲文作
,金文作
、
。
礿
夏祭也
①
。从示,勺声。
以灼切(yuè)
【注释】
①夏祭:《礼记·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郑玄注:“此盖夏殷之祭名。周则春曰祠,夏曰礿。”
【译文】
礿,周朝夏天祭祀的名称。从示,勺声。
【参证】
甲文作
、
,金文作
。
禘
谛祭也
①
。从示,帝声。周礼曰:“五岁一禘。”
特计切(dì)
【注释】
①谛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谛祭者,祭之审谛者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汉儒说禘有三。”一、郊祭之禘,即祭天,是王者之大祭。二、殷(大)祭之禘,天子诸侯宗庙的大祭。三、时祭之禘,宗庙四时祭之一,见“礿”条“夏祭”注。
【译文】
禘,审谛的祭祀。从示,帝声。周朝的礼制说:“五年奉行一次禘祭。”
【参证】
禘祭的禘,甲文一般作
;上帝的帝,一般作
。为了区别于上帝的帝,加示旁写作禘。
祫
大合祭先祖亲疏远近也
①
。从示、合
②
。周礼曰:“三岁一祫。”
侯夹切(xiá)
【注释】
①大合祭:《春秋·文公二年》:“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庙。”《春秋公羊传》曰:“大事者何?大祫也。大祫者何?合祭也。毁庙之主陈于大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大祖。”毁庙,是指直系亲属超过高祖的,自移神主到太庙中。先祖亲疏远近:谓先祖之亲疏远近者。
②从示、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会意。不云合亦声者,省文。重会意也。”
【译文】
祫,对先祖的亲疏远近者大合祭。由示、合会意。周朝的礼制说:“三年举行一次祫祭。”
祼
灌祭也
①
。从示,果声。
古玩切(ɡuàn)
【注释】
①灌祭:《尚书·周书·洛诰》:“王入太室祼。”孔颖达疏:“祼者灌也。王以圭瓒(玉制的酒器)酌郁鬯(祭祀之酒名)之酒以献尸(祭祀时替死者受祭的人),尸受祭而灌于地。因奠不饮,谓之祼。”
【译文】
祼,用酒灌注在地上使神降下的祭礼。从示,果声。
䄟
数祭也
①
。从示,毳声。读若“舂麦为䄟”之“䄟”
②
。
此芮切(cuì)
【注释】
①数(c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数读数罟之数。”《集韵》作趋玉切,细密的意思。
②读若:《说文》拟音的专门术语。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汉之说经传也,或言‘读为’‘读曰’,或言‘读如’‘读若’,或言‘当为’。按,‘读如’主于说音,‘读为’主于更字说义,‘当为’主于纠正误字。”舂麦为
:是当时的俗语。
【译文】
䄟,频繁的祭祀。从示,毳声。音读像“舂麦为䄟”的“䄟”字。
祝
祭主赞词者
①
。从示,从人、口。一曰
②
,从兑省。《易》:“兑为口,为巫。”
③
之六切(zhù)
【注释】
①主:主持。赞:告。
②一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字形之别说也。凡一曰,有言义者,有言形者,有言声者。”
③兑为口,为巫:语见《周易大传·说卦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引经传,有证义者,有证形者,有证声者。此引《易》证形也。”兑,八卦之一,代表沼泽。为口,为巫,本作“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
【译文】
祝,祭祀时主管向神灵祷告的人。由示字,由人字、口字会意,表示用人之口与神灵交接。另一说是,祝字的兄旁是由兑(旧形兌)字省去上面的八。《周易》说:“‘兑’卦可以代表‘口’,代表‘巫’。”
【参证】
王筠《说文解字释例》:“此字可疑。不可以为从兄,因分为人、口,人口又不成词,故又以为从兑省。然兑字从
(rén),
声,省
之八而留口,既无此省法,且省形声字以成会意,尤无此法。”又说:“太祝禽鼎作
,乃人跪而向神之形。”甲文作
、
。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象跽(jì,长跪)于神前而灌酒也。”
[
]
祝
也
①
。从示,畱声。
力救切(liù)
【注释】
①祝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惠栋说:“《素问》黄帝曰:古之治病,可祝由(用祷祝治病,咒说病由)而已(止)。祝由,即祝
也。”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以其为恒言,故以本字为解说。”
【译文】
,祝由。从示,畱声。
祓
除恶祭也。从示,犮声。
敷勿切(fú)
【译文】
祓,拂除秽恶不祥的祭礼。从示,犮声。
祈
①
求福也。从示,斤声。
渠稀切(qí)
【注释】
①祈:《尔雅·释言》:“祈,叫也。”郭璞注:“祈祭者叫呼而请事。”
【译文】
祈,向神明求福。从示,斤声。
【参证】
甲文作
、
,金文作
。孙海波《甲骨文编》:“从旂,从單(單象兵器)。盖战时祷于军旗之下,会意。罗振玉说。”王国维《戬寿堂所藏甲骨文字考释》:“假借为祈求之祈。”
禱(祷)
告事求福也。从示,壽声。
,禱或,省。
①
,籀文禱。
都浩切(dǎo)
【注释】
①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真致福意。疑下从夂,非从攵也。夂,陟侈切。”是说籀文是由真(真心诚意)、夂(zhǐ致,得到)、示(神事,指神明赐下的福)会意组成,由
表音。
【译文】
禱,向神祷告而祈求幸福。从示,壽声。
,禱的或体,禱的省略。
,籀文禱字。
禜
设绵蕝为營
①
,以禳风雨、雪霜、水旱、疠疫于日月、星辰、山川也
②
。从示,(榮)[營]省声
③
。一曰,禜,卫
④
,使灾不生
⑤
。《礼记》曰:“雩,禜。祭水旱。”
⑥
为命切(yǒnɡ)
【注释】
①设:设置。绵蕝(mián jué):又作绵蕞。绵,以绳缠绕。蕝,束茅立于地面,为位置标志。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环匝(周遍)为營,禜營叠韵。”以營释禜,用的是声训。
②禳:禳除灾害。按,“以禳”句语见《左传·昭公元年》。
③榮省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榮(荣)当为營(营)。徐锴本‘从營省声’。”
④禜,卫: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此因禜、營同音,故以卫释之也。”《仓颉篇》:“營,卫也。”围地为營,对營盘之内就有保卫的作用。
⑤使灾不生: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上文所言,灾既至而后禜之,此谓先禜则无灾也。”
⑥雩(yú),禜。祭水旱:徐锴引自《礼记·祭法》,非许君原文。雩,古求雨之祭。祭水旱,为水旱而祭。
【译文】
禜,设置用绵绳缠绕着的,用作位置标志的茅草之类,成为环绕一周的营盘,向日月、星辰、山川之神祈求消除风雨、雪霜、水旱、疠疫之灾。从示,營省吕为声。另一义说,禜,就是保卫的意思,就是为了使灾祸不发生。《礼记》说:“雩,就是禜祭,为了消除水灾、旱灾而祭。”
禳
磔禳祀
①
,除疠殃也
②
。古者燧人禜子所造
③
。从示,襄声。
汝羊切(ránɡ)
【注释】
①磔(zhé):古时分裂祭祀的牲畜来祭神。禳祀:王筠《说文解字句读》:“禳当作攘,二字叠韵。”“云磔禳祀者,谓磔牲以攘之之祀名曰禳也。”
②疠殃:孙诒让《籀庼述林》:“除疠殃犹云除疾殃。”
③禜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为其子禜灾也。”
【译文】
禳,割裂牲畜来攘除邪恶的祭祀,是为了驱除病痛灾祸。是古时候燧人氏为其子女消灾除祸而作的。从示,襄声。
禬
會福祭也
①
。从示,从會,會亦声。《周礼》曰:“禬之祝号。”
②
古外切(ɡuì)
【注释】
①會福祭:以“會(会)”释“禬”,例同以“柴”释“祡”,以“類(类)”释“禷”,以“告”释“祰”。声中有义。
②禬之祝号:引自《周礼·春官·诅祝》。原文是:“诅祝,掌盟诅类造攻说襘禜之祝号。”盟诅,犹盟誓,大事叫盟,小事叫诅。类(類),后作禷。造,后作祰。攻,祭名,鸣鼓攻逐。说,祭名,以辞责之。
【译文】
禬,聚合幸福的祭礼。由示、由會会意,會也表声。《周礼》说:“诅祝的职务是主管祝颂禬祭等等的祷告 呼号。”
禪(禅)
祭天也
①
。从示,單声。
时战切(shàn)
【注释】
①祭天: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封、禅对文,云祭天者,浑举之词耳。”对举,禅是祭天,封是祭地。
【译文】
禪,祭天地。从示,單声。
禦(御)
①
祀也。从示,御声。鱼举切(yǔ)
②
【注释】
①禦: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戴氏侗曰:‘祀以禦沴(lì,灾害不祥之气)也。引而申之,凡捍禦皆曰禦。’禦者禦之使不至,禁者禁之使不行。皆始于巫祝之为,故从示。”
②鱼举切:今读依《集韵》牛据切,音yù。
【译文】
禦,抵禦灾祸的祭祀。从示,御声。
【参证】
甲文作
、
,金文作
、
。
[䄆]
①
祀也。从示,
声。
古末切(guò)
②
【注释】
①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刮除灾祸之意。”
②古末切:今读依《广韵》户括切,音huó。
【译文】
,刮除灾祸的祭祀。从示,
声。
禖
①
祭也。从示,某声。
莫杯切(méi)
【注释】
①禖:《玉篇·示部》:“禖,求子祭。”《礼记·月令》:“是月(指仲春之月)也,玄鸟(燕子)至。至之日,以太牢(同时用牛、羊、猪作祭品)祠于高禖(先祖的禖神,高,敬词;一指郊禖)。”春天燕子飞来,筑巢生育,人们就把这个时令当作求子之祭的最佳时令。原本作媒,媒人。为了把媒人神化,变媒为禖。就其实体言,是禖神;就其行为言,是禖祭。
【译文】
禖,求子的祭祀。从示,某声。
祭具也
①
。从示,胥声。
私吕切(xǔ)
【注释】
①祭具:王筠《说文解字句读》:“(祭具)犹言祭品也。”《山海经》:“糈用稌米。”注:“糈,祭祀之米。”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凡神事多从示。此与柴作祡、脤作祳之类皆同一例。”这里的祭具,即祭品,是特指用来祭祀的糈米。杨树达《积微居读书记·说文求是》:“指其物则为糈,举其为事神之具则为
。”
【译文】
,祭祀的用品。从示,胥声。
祳
社肉
①
,盛以蜃
②
,故谓之祳。天子所以亲遗同姓
③
。从示,辰声。《春秋传》曰
④
:“石尚来归祳。”
⑤
时忍切(shèn)
【注释】
①社:指祭祀土地神。
②蜃(shèn):蚌类大蛤蜊。此指蚌类祭器。
③亲遗(wèi)同姓:郑知同《说文解字商义》:“当是‘遗亲同姓’倒文。”郝懿行《尔雅义疏上四·释亲》:“云‘族晜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者,是四从兄弟同出高祖者也。”
④《春秋传》:指《左传》。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定十四年经》文。言传者,谓据左氏本,不据公羊、穀梁之经也。”“凡引经而言传者,皆放此。”
⑤石尚来归祳:原文是“天王使石尚来归脤”。脤汉作祳,古以肉为义,汉以祭为义,脤、祳古今字。
【译文】
祳,祭过土地神的肉,用俗名大蚌蛤的蜃做的祭具装着,所以叫它祳。这是天子用来赠送给他那同出高祖的兄弟们的礼物。从示,辰声。《左传》说:“天王使他的士人石尚来归献祭肉。”
祴
宗庙奏祴乐
①
。从示,戒声。
古哀切(ɡāi)
【注释】
①祴乐:《周礼·春官·笙师》:“以教祴乐。”郑玄注:“祴乐,祴夏之乐。宾醉而出,奏祴夏。祴之言戒也。”按,《祴夏》为古乐章《九夏》之一。用以节制醉客归去的行步。
【译文】
祴,宗庙里演奏的古乐。从示,戒声。
禡(祃)
①
师行所止
②
,恐有慢其神
③
,下而祀之曰禡。从示,馬声。周礼曰:“禡于所征之地。”
④
莫驾切(mà)
【注释】
①
:祭名,有三说:一、祭群神。《诗经·大雅·皇矣》:“是类是
。”《传疏》:“或类
皆祭天神及日月、山川之神。”二、祭军法创始者。朱熹集传:“至所征之地而祭始造军法者,谓黄帝及蚩尤是也。”三、祭馬神。《汉书·外戚叙传》应劭注云:“
者馬也。馬者,兵之首,故祭其先神也。”
②师:军队。所止:止息的地方。
③慢:怠慢。
④
于所征之地:引文语见《礼记·王制》。
【译文】
禡,军队行进到了止息的地方,担心怠慢了那里的神,就下馬祭祀它们,叫禡。《礼记·王制》说:“在征伐的那个地方举行禡祭。”
禂
祷牲馬祭也
①
。从示,周声。《诗》曰:“既祃既禂。”
②
,或,从馬,壽省声
③
。
都皓切(dǎo)
【注释】
①祷牲馬祭:祷牲祷馬(马)之祭。《周礼·春官·甸祝》:“禂牲禂馬。”杜子春云:“禂,祷也。为馬祷无疾,为田祷多获禽牲。”
②既祃既禂:语见《诗经·小雅·吉日》。今本作既伯既祷,伯是祃的假借字。
③壽省声:壽本“从老省,
声”。
【译文】
禂,为馬壮牲多而祈祷的祭祀。从示,周声。《诗经》说:“已经举行了祃祭,又为马壮牲多而祈祷。”
,禂的或体,从馬,壽省声。
社
地主也。从示,土
①
。《春秋传》曰:“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
②
周礼: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
③
,古文社。
常者切(shè)
【注释】
①从示,土:徐锴本作从示,土声。社属禅纽,上古读如透纽,社、土音极近似,故土可为社声。
②共工之子句龙为社神:语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原文:“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孔颖达疏:“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指平水土),故祀以为社。”
③
:社必树木,故社字古文从木。
【译文】
社,土地的神主。从示,土声。《左传》说:“共工的儿子句龙做土地神。”周朝的礼制规定:二十五家立一个社,各自种植那里的土地所适宜生长的树木。
,古文社字。
【参证】
甲文作
,金文作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甲文)土为古社字。”
禓
道上祭。从示,昜声。
与章切(yánɡ)
【译文】
禓,路途上的祭祀。从示,昜声。
[祲]
精气感祥
①
。从示,㑴省声。《春秋传》曰:“见赤黑之
。”
②
子林切(jīn)
③
【注释】
①精气:指阴阳之气。《周礼·春官·眂
》郑玄注:“
,阴阳气相
(侵)渐成祥者。”感:感应。
与祥皆兼吉和凶。
②见赤黑之
:语见《左传·昭公十五年》。原文:“吾见赤黑之
,非祭祥,丧气(象征死人的妖气)也。”按,赤代表火,黑代表水。赤黑之
,表示水火相遇,势不两立。
③子林切:今读依《广韵》子鸩切,音jìn。
【译文】
,阴阳二气互相感应渐渐形成的表示吉凶征兆的云气。从示,㑴省去中间的巾为声。《左传》说:“看见赤色和黑色的妖气。”
禍(祸)
害也,神不福也
①
。从示,咼声。
胡果切(huò)
【注释】
①福:佑助。
【译文】
禍,禍害,神明不给帮助。从示,咼声。
【参证】
甲文作
,金文作
。
祟
神祸也。从示,从出
①
。
,籀文祟,从
省
①
。
虽遂切(suì)
【注释】
①从示,从出: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说:“祟者,神自出之以警人者。”所以从示,从出。
②从
(dǎo)省: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籀文,从
(祷)省者,因祟而祷也。”
【译文】
祟,鬼神给人的灾祸。由示、由出会意。
,籀文祟字,由
省去左部与祟会意。
䄏
①
地反物为䄏也
②
。从示,芺声。
於乔切(yāo)
【注释】
①
(yāo):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省作祅,经传通作妖。”
②地反物为
:语见《左传·宣公十五年》。杜注:“群物失性。”为,意义十分广泛的动词,这里指“发生”。
【译文】
䄏,土地违反群物的常性,就会发生妖怪。从示,芺声。
祘
明视以筭之
①
。从二示。《逸周书》曰
②
:“士分民之祘
③
,均分以祘之也。”读若筭。
苏贯切(suàn)
【注释】
①视: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视当为示,经典多借视为示。”筭(suàn):古计数的工具,算筹,这里用作动词。
②《逸周书》:姚文田、严可均《说文校议》:“引《逸周书》者,盖在亡篇。”
③祘:此指赋税。
【译文】
祘,明白指示人来计算它。由两个“示”字会意强调“明视”的意思。《逸周书》说:“士人分配百姓的祘,是说均匀地分配来计算它。”音读像“筭”字。
【参证】
叶德辉《说文读若考》:“祘即筭之本字。《竹部》:‘筭,长六寸,计历数者,从竹从弄,言常弄乃不误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祘疑即古筭字,盖象筭筹纵横排列之形。戴侗引蜀本《说文》作
,即祘之异体,缘古文上字或从一,或从二,遂书作祘,而与二示相似耳。”
禁
吉凶之忌也。从示
①
,林声。
居荫切(jìn)
【注释】
①从示:从字源上说,禁是对鬼神为祸的避忌,所以从示。后来泛指为不论吉凶,凡是法令习俗予以制止、避忌的事。
【译文】
禁,有关吉凶之事的避忌。从示,林声。
[禫]
①
除服祭也。从示,
声。
徒感切(dàn)
【注释】
①
:《仪礼·士虞礼》:“中月而
。”注:“中犹间也。”
,祭名。与大祥(父母死去两周年的祭祀)间一月,凡二十七月。
之言澹澹然平安意也。郑玄以为:二十五月为大祥,中间间隔一月,二十七月奉行
祭。
【译文】
,是服丧二十七月之后丧家除去丧服的祭祀。从示,
声。
文六十 重十三
三
天、地、人之道也
①
。从三数
②
。凡三之属皆从三
③
。
,古文三,从弋
④
。
稣甘切(sān)
【注释】
①天、地、人:本书“王”字说解引董仲舒说:“三者,天、地、人也。”
②三数:三画的意思。
③凡三之属皆从三:三有首无群,此处不应单立部首。
④从弋:参“一”条。
【译文】
三,天、地、人的道数。由三画构成。大凡三的部属都从三。
,古文三字,从弋。
【参证】
三是数名,纯符号指事。不说数名,而说天、地、人之道,许君意在阐述董仲舒之说。参下“王”条注释①所引《春秋繁露》原文。
文一 重一
王
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①
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②
凡王之属皆从王。
,古文王。
雨方切(wánɡ)
【注释】
①“古之造文者”五句:董说引自《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篇》。今本原文:“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②一贯三为王:孔说未详所出。
【译文】
王,天下归趋向往的对象。董仲舒说:“古代创造文字,三画而又用竖线连接其中,叫王字。三横画,代表天道、地道、人道,而又能同时通达它的,就是王。”孔子说:“用一贯三就是王。”大凡王的部属都从王。
,古文王字。
【参证】
甲文作
、
,金文作
。吴其昌《金文名象疏证兵器篇》:“王字之本义斧也。”象无柄斧钺,其头刃部朝下放置。用以象征权力。甲文比较早期的写法作
和
,刀刃部作弧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