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孩子各种智能的水平,最好的方法就是观察。
我们在生活中全面了解孩子的日常情况,通过观察孩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看到他们的各种能力和兴趣,知道哪些活动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好地发现孩子的智能强项。优秀的家长就是要做一名出色的“寻宝人”,引领孩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强项和优势。
实际上,这种观察使我们明白,只有放下自己的希望、思想和标准,全身心地聆听,你才有可能真正觉知到真相,觉知到现实。
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个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比较容易或其心理的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例如,二至三岁是个体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四至五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年龄。个体在关键期内,容易迅速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同时,某一心理机能的发展对内外条件也极为敏感,或某些行为在此时期就容易得到修正,错过这一时期或在这一时期受到阻碍,所造成的发展损失将难以弥补。例如,儿童学习动作技巧的能力在六岁前发展最明显,音乐家、奥运健将和职业运动员常常在六岁前就开始练习有关技巧。
三至六岁的幼儿阶段对孩子来说非常关键,是他们习惯养成、学习能力和潜能开发的重要时期。幼儿的早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是人一生教育的黄金时间。如果错过了教育的“关键期”,将会在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中形成更多的障碍。作为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最为重要的是要抓住关键期。
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潜能培养遵循着天赋递减这一奇特的规律,即儿童的天赋随着年龄增大而递减。教育得越晚,儿童与生俱来的潜能就发挥得越少。
日本儿童早期教育专家木村久一对这种潜能的递减规律也做了更形象的阐述:
假如把儿童生来就具有的潜能按照100分来计算,如果从儿童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孩子长大后就很有可能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如果从五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长大以后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十岁开始教育,长大后也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递减规律有以下两大特点。
●一是教育开始得越晚,孩子最终发挥出来的潜能就越少。
●二是不可逆转,每种能力的发展期长短不同,一些能力如果在特定发展期没有被及时开发,可能就会被永远埋没,比如说,“小鸡追随母鸡”的能力发展期是在孵出后四天左右,如果四天内不发展这种能力,小鸡就认不出妈妈了。
当然,越早唤醒孩子的智能,它就越可能成为孩子的优势。不过,唤醒那些长时间沉睡的智能,无论何时都不晚,不管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还是成年以后。每一种智能,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以得到强化和发展。
在孩子四岁之前,家长一般很难判断他会优先运用哪些智能,因为他对一切都充满了兴趣。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你会逐渐发现,孩子有些智能比较强,有些智能比较弱。
在观察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
●占用最多的时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强项,就是看他对一件事情特别想做、特别愿意做,花时间去琢磨它,经常找些书来看,想方设法地体现它。孩子在活动中会忘记时间,沉醉于其中。
●最专注:他能自发、专注、注意力集中地参与活动。
●最快乐:孩子活动时显得非常快乐、投入、具有创造性,脸上流露出笑容,嘴里发出笑声,总是异常地高兴。
●最主动:当一个孩子发现自己在某方面有一定的能力,他会很自然地喜欢运用自己的这种能力。
●最爱表现:孩子在其兴趣或强项领域活动时易于交往和合作,愿意与父母及亲友互动,最爱表现自己的优势。
●最突出:相对于其他人或其他智能,这是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也是相对突出的项目。如果他的突出表现得到大人的赞赏,他会因此获得很大的成就感,自信和自尊也明显增强。
正如前面提到的著名作家莫言的故事,他小时候爱听书,也爱把故事说给母亲听,在母亲的认真倾听与鼓励下,莫言的故事越来越绘声绘色,还喜欢添枝加叶。其实这些说书人就是莫言的启蒙老师,而母亲则是他的第一位忠实的粉丝与伯乐。是母亲发现了莫言身上对文学感兴趣的特质,并予以鼓励与支持。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说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智能是他的强项和优势,莫言先生凭着他的写作才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为了更好地确认孩子的强项,可以实施三元互动的教育:家长、教师和孩子三方互动,沟通联系;父母主动与老师和自己的孩子沟通,听取他们的看法和想法。
进入小学生活以后,孩子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老师及同学相处,老师可能比我们更了解孩子的长处或缺点。作为家长要多听取老师的建议,以便有的放矢地让孩子尝试和发展其感兴趣的地方。
为了更好地挖掘孩子的天赋,从中了解孩子的偏爱,父母在生活中除了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观察,还可以从闲聊中发现孩子的天赋。我们要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听听孩子自己的选择,有时孩子会有意或无意地说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我们的孩子在街坊邻居眼里是别人家的孩子,听听其他家长怎么谈论自家的孩子,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缺点?我们可能真是应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句话,旁观者可能看得更清楚。
奥运射击冠军杨倩的启蒙教练虞利华说,他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杨倩的那一幕:“她的眼睛很有灵气,眼珠子里像有水滴一样。”
2010年底,国家级教练虞利华想着为队里补充年轻队员,便前往宁波鄞州区姜山镇茅山小学查看有没有什么好苗子。
虞教授走进班级,先让视力好的孩子自己站起来。刚上四年级的杨倩毫不犹豫地就站了起来。乖巧听话,气质又好,小姑娘给虞教练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到了测试的时候,杨倩出色的表现,更是让虞教练吃了一惊:“燕式平衡做得很稳,一点不摇晃。5.6毫米直径的弹壳,一只手拿一块板,一只手往上叠,她叠了七个,手一点不抖。”虞利华爱才心切,邀请杨倩来练射击,没想到杨倩家人的第一反应却是拒绝。家里人都没有从事过体育事业,觉得一个小姑娘跑那么远,又十分辛苦,实在不舍得。
好在,虞利华不断地向杨家人介绍自己和射击运动,家里人也看了一些相关资料,决定让杨倩去试试。就这样,杨倩在2011年自己11岁的时候,进入宁波市体校开启了射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