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数学逻辑智能

概念阐释

数学逻辑智能是指人能够进行数学运算、分析综合、逻辑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数字敏感、数学运算能力好、有很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会计、审计员、工程师、数学家、科学家、计算机程序员等需要更多地运用此智能。

成长故事

故事一 数学家陈景润

1933年5月22日,陈景润出生在福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由于他的兄弟姐妹多,因此家里的日子经常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但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父亲陈元俊也多次对孩子们说:“人活在世上,不读书是不行的,必须苦读圣贤书。”

陈景润从小性格比较孤僻,他最喜欢的就是躲在家里的茶叶箱子里看书。他只要沉浸到他的数学世界里面,就是最喜悦的。

陈景润在福州的英华中学读书时,他的同学们都管他叫“Booker”。就是说,同学们都认为陈景润这个人是可以被当作书本来用的一个人。同学但凡有问题要问他,他不仅可以告诉同学们解答的思路,而且可以准确地告诉他这道题出现在书本的哪一页。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老一辈数学家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其实在数学研究上的成功不仅是靠他的天赋,更是靠他后天的勤奋。陈景润有一个读书的习惯,就是他会把书都拆开来,然后每次出门或到哪里就随身带上几页。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他把所有碎片化的时间都用在钻研数学上。

数学家陈景润虽然在人际交往中属于不善于交际型,而且据说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极差,但正是因为他在数学上的精深造诣,终于为神秘的“哥德巴赫猜想”掀开了冰山一角。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一技之长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教育的真谛或许就在“尺有所短避其短,寸有所长扬其长”,避开弱项,放大其闪光点。

故事二 “大先生”杨振宁

众所周知,杨振宁是中国人的骄傲,他和李政道一起于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尽管杨振宁成功的外在因素多种多样,但这与促使他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对他的教育密切不可分。

在杨振宁的儿童时代,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母亲对他的启蒙教育。尽管当时形势恶劣,但他那位没有接受过新式教育、只略懂些古文的母亲总是抽出时间坚持教小振宁认字。在他四岁时,母亲把纸剪成一个个方块,在上面写上字,不断地抽出来让小振宁去认。一年之间,母亲竟教杨振宁认识了3000多个汉字,那是使杨振宁一生受益的3000个字。

杨振宁五岁时,母亲又专门请一位老先生教他读古文。杨振宁凭借熟识3000字的功底,很快就把《龙文鞭影》背得滚瓜烂熟了。从那上面,他不仅学到了中国古文,还受到了自然知识的熏陶。

当杨振宁六岁时,父亲杨武之学成归来,杨武之开始教儿子许多新的知识。他用大球和小球讲解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公转情形,同时教授英文字母,也教杨振宁一些算数。广博的知识开启了杨振宁的视野,也大大增加了他的求知欲。

到九岁时,杨振宁的数学天赋渐渐显现出来。升入初中后,他在这一方面的能力更充分显现。杨振宁16岁该考大学了,杨武之这才不慌不忙地介绍儿子接触近代数学的精神,让儿子渐渐明白纯数学太虚,不够实用。杨振宁的目标转到化学上,但在准备入学时,他自修了高三的物理,发现物理更适合自己的口味,认为自己有学物理的气质。于是,杨振宁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物理专业,而扎实的数学基础为他在物理上的成就铺平了道路。

杨振宁先生“大”之养成,得益于其家庭教育。一是来自其母亲对他的早期启蒙教育,二是其父亲引导他在数学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他进行了良好的数学基础教育以及给他传授了广博的知识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杨先生从小在数学智能强项的基础上发展,并且得到了全面的教育发展,才成就了他成为“大先生”。 j+gI59JkcQiVg78s0b/yAVPuFvpdLvUuhxOckP+tDYfVQpDh6Lydiw/6+N7UeGg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