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解剖实例,教学生如何做研究
(代前言)

做社会研究,需要学习研究的方法。但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们常常是学了研究方法课程,仍不会做研究。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一方面,教科书上、课堂里的研究方法往往是标准的、一般化的、理想化的,而每一个研究者所面对的、所开展的、所打算进行的具体研究课题和研究项目,基本上都是不标准的、特殊的、现实的。在标准和不标准之间、一般与特殊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许多的障碍,存在很大的距离。这些障碍和距离就是导致许多大学生和研究生看书能懂、上课能懂,一做就不会、一做就出错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方法只是做研究的工具,研究本身则是研究者集思考、选择、分析、设计、操作于一体的整个过程。特别是,方法是死的,而研究是活的。研究的这种“活”其实就“活”在方法的具体选择和应用上。因为每个研究者所研究的问题是不同的,可利用的资源和自身的条件是不同的,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和障碍也是不同的,所以一项具体研究可以用什么方法、不能用什么方法,适合用什么方法、不适合用什么方法,在不同情况下是不一样的。没有一成不变、包打天下的固定方法。研究者的任务就是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手中的资源和条件,以及面临的现实困难,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选取一种合适的方法。

作为一名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师,在过去的30多年中,我编写了几本社会研究方法方面的著作和教材。如《透视社会的艺术——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1990、2002、2014)、《现代社会调查方法》(1996、2001、2005、2009、2014、2021)、《社会研究方法》(2001、2005、2009、2013、2018、2022)、《社会研究:设计与写作》(2014)、《社会研究:科学与艺术》(2015)等。但是,在很大程度上,编写这些研究方法方面的著作和教材只解决了方法的基本知识问题,即它们只是为学生提供了研究入门的基础。仅仅掌握这些知识,离学会做研究还有相当的距离。

虽然学生们可以看到,每年都有成百上千项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但对于这些研究究竟是如何从选择问题开始,一步步设计、实施,直到写成论文发表的,他们(以及其他初学者)却常常一无所知。学生们既看不到一项研究成果是如何从最初研究者头脑中的某种“想法”,或者眼前的某种“现象”,变成实际研究中的“问题”的,也看不到研究者是如何围绕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如何以及为何运用某种研究方法的,更看不到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是如何最终变成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或者出版社出版的著作的。现有的方法教材中缺少的正是这种讲解实际研究例子的书,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高校教学中一种比较普遍的状况:“方法课”的教学是一件事,学生实际“做研究”又是另外一件事。因此,教会学生“做研究”,才是更高层次的方法教学。

因此,我专门撰写本书,就是希望通过介绍和解析自己的研究实例,来教学生一些“做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做研究”的能力。为了达到这种特定的目的,作者需要了解每一项社会研究从最初的想法到具体研究问题,再到实际研究方法的运用,最后到论文撰写及发表的整个过程,特别是需要了解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的各种思考和当时的想法。所以,我选择以自己做过的研究为例来进行讲解。我从自己公开发表的150余篇学术论文中,精心挑选了10篇论文,以这10篇论文的研究作为例子进行解析。

在结构上,对于本书所解剖的每一项研究,我都紧紧围绕着“问题哪里来”“研究如何做”“论文怎么写”这三个基本问题来进行介绍和讲解,即主要从问题的来源、研究设计与实施、论文的写作这三个大的方面对每一项研究实例进行介绍和解析,希望在这种实例讲解的过程中,让读者慢慢学会观察社会现实,学会从社会生活、个人经历以及各种文献中提出问题,学会将头脑中最初的想法一步步变成明确的研究问题、变成合适的研究方案、变成实际进行的一项成功的研究,最后将研究结果撰写成一篇能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即慢慢体会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是如何“从选题到发表”的。同时,为了更好地讲解研究方法的应用,我还在解析每一个实例的同时,增加了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研究评价与启示”,专门结合研究实例对选题、设计、实施、写作各个环节中的方法问题进行讲解,以求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具体来说,本书对每一项研究的解析都分为四个部分,即“问题哪里来”“研究如何做”“论文怎么写”以及“研究评价与启示”。这四个部分又细分为八个具体方面:选题背景;研究问题;研究设计;研究实施;论文总体框架;论文写作解析;研究评价;研究启示。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将我的这些研究作为实际例子进行解剖,并不是因为这些研究特别优秀,而主要是因为这些研究都是我自己做的,是我自己熟悉的。它们可以为读者展示一项具体社会研究的真实过程,特别符合本书的写作目的。只有讲解自己做过的研究,才可以告诉读者当时研究者是怎么想的,遇到了什么困难,采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会采用这种方法,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又有什么遗憾,等等。也就是说,我可以非常详细地把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想法和行动,一五一十、原原本本地告诉读者。这种对亲身经历的介绍,特别是对作为研究者的各种认识、感受、体会等方面的介绍,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去切身感受研究的实际过程,对读者切实理解和掌握研究方法的实质,以及结合现实情况合理运用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有着较大的帮助。读者可以从每一个例子中看到我在每一项研究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这些是一般的方法教科书中所没有的,对研究生和年轻的研究者来说,却是十分需要的,因为他们也会和当年的我一样经历和面对各种情况。这也是我在多年研究方法教学中深有体会的一个方面。正是这种体会,成为我撰写这样一本著作的动因。

其次需要说明的是,书中所选的例子,有些在时间上已经有些久远。之所以将它们选入,一方面考虑的是它们在研究问题选择、研究方法运用上具有比较好的示例性;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它们反映了我是如何从一个年轻的博士生、一个缺少研究经验的“科研小白”,逐步发展为一个相对成熟、有一定研究经历和研究经验、积累了不少研究心得体会的研究者的成长和变化历程。我的研究经历或许同样会对读者具有一些重要的借鉴意义。书中所选论文的体例,基本保持了其发表时的样子,为的是向读者展示不同时期论文不同的体例、格式。另外,书中一些例子在内容上涉及四十多年中独生子女、“单独二孩”、“全面二孩”等与人口政策相关的问题。这些例子可以给读者一个重要的启示,即我们的社会研究应该紧密结合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去选题、去探讨。当然,由于这些研究开展的年代的关系,书中尚没有涉及与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实施的“全面三孩”人口政策相关的例子。我今后会继续关注这一现象,同时我也期待本书的读者能够在本书现有研究的启发下,尝试开展自己有关“全面三孩”及其他最新人口政策方面内容的社会研究。此外,与以往我撰写论文(包括写这段文字)时有所不同的是,本书在讲解中,没有采用“笔者”这种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而是直接采用“我”这种第一人称叙述。其主要原因是我觉得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更符合本书的目标和特征,也能拉近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更好地与读者沟通交流,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最后,需要特别提醒读者注意的是,由于书中的例子都是我个人的研究,受限于我的研究兴趣、知识背景、关注的研究领域等,这些研究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论文形式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明显的倾向性。这些研究在具有突出的个性的同时,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因为我只是众多社会研究者中的一个。尽管在研究的经历和对研究方法的认识方面,我与其他研究者可能会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我个人的特殊性所带来的偏差和局限一定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在研究主题上,本书较多地涉及独生子女问题,以及家庭社会学、青年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等研究领域;在研究类型上,本书中主要是定量研究的例子;在研究方式上,又主要采用调查研究的例子,以及少数内容分析的例子。书中以探讨“是什么”“怎么样”的描述性研究为主,既没有涉及更广泛的研究领域,也缺少定性方法的研究实例,同时没有以验证理论、探讨“为什么”为主的解释性研究,等等。所以,本书中的例子只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研究中的一种类型,并非所有的社会研究都是书中例子的样子。这是读者一定要明确的。(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缺陷,我收录了三篇对其他研究者所做研究的评论文章作为附录,供读者参考。)当然,所有的个性中一定会包含共性的东西,各种特殊性中也一定会包含一般性的东西。希望读者能从我特定的研究中得到更多共性的、一般性的收获和启示。

我希望通过精心的选择、恰当的设计、深入的解析,本书能在教学生“做研究”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研究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和指导学生开展社会研究。特别是,在高校讲授社会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等相关课程的老师们,可以结合特定的研究方法知识,选取书中的章节,作为例子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已被证明有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也期待着本书成为目前高等院校中广泛使用的教材《社会研究方法》(风笑天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六版)的合格的姊妹篇,二者在促进社会研究方法教学和应用的过程中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对我的信任:积极肯定和迅速安排本书的出版工作。特别要感谢策划编辑盛杰的热心和热情,以及对我的积极支持。最后,我也要感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MARK WANG教授热情邀请我到该中心访问。正是在这里我完成了本书最后的写作。

今天正好是2022年的教师节,我愿以此书作为礼物,献给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和力量的人民教师!

风笑天
2022年9月10日于墨尔本大学 juyY+VzGe1yfVWARTwhUtOPMgxYqwtpXsuuv/9baT6hpspCzfzEAiPlVUM0wO/A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