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兵制度,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兵制史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府兵制度实行及实行以前,封建皇朝较多采用征发、简点的办法来补充兵源;府兵制度破坏以后,乃较多采用召募的办法了,这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演变。作为封建主义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府兵,是与当时封建经济基础的变化相适应的,是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它随同阶级斗争形势的发展而演变着。毫无疑问,府兵制度研究,不仅涉及整个西魏、北周和隋、唐的历史发展规律,而且涉及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我们学习、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研究府兵制度,旨在加深对中国中世纪史的规律性的了解。例如府兵由家兵、部曲转化成为皇朝直辖化的军队和兵士的自备资粮,是以统一的物质条件与封建占有的均田制为其基础,研究府兵制度,即在于阐明这些问题,从而为进一步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历史,提供一些有益的论证和资料。又如隋末农民起义,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时间之久,超过以往各次起义,然而分散性也表现得极为突出,为什么这样突出?除了农民起义本身原具有分散性这一弱点外,当时分布各地的府兵,力量尚强,又可以统一调度,影响着大规模农民战争的形成;然而声势浩大的各地农民起义,终于吸引住各地府兵兵力,使府兵陷于被各个击破的地位,原来自认为铁桶江山的隋皇朝,也终于被摧毁。这一客观形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农民运动的分散性,而在初期阶段,这一分散性却正是农民革命开展所必然和所必需的。研究府兵制度,即在于阐明这些问题,从而为阐述农民革命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提出新的线索。
研究府兵制度,其目的在于阐明中世纪史一些本质问题,但研究尚在开端,初步工作只能为历史的本质问题提供有关资料并找出一些新的线索。这需要先做一番钩沉索隐的工作,在问题提出上可以是细大不捐,以便将来进一步去粗取精,全面阐明府兵制度发展的规律。例如军府上面冠以地名,隋代在润州有所谓金山鹰扬府,唐代在广州有所谓番禺折冲府之类,本来是细小不过的问题,但从其演变中却可以窥见出,由原来防守冲要的驻屯部队,逐步变成为一支随时可以调遣的常备军而又构成为一所经常的封建军事学校,这对兵制研究便可以获得新的启示。又如唐折冲府数最高额达到633府,这究竟是全盛时期的总数,抑或为衰败时期的总数?通过这些不可忽视的细节考证,回过头来可以说明封建社会中许多制度具有一般规律性的问题。府兵研究,当前之所以还需要做些细致深入的资料整理工作,这就是其主要原因。关于府兵制的资料本极缺乏,以前也不曾做过系统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因此,做些考证工作,奠下研究的初步基础,也是必要的。
本书以考释为主,适当地加以论述;在掌握较多的资料与持有较可靠的论证时,偶或有论述多于考释的地方。引用史料,一般在行文中择要摘录,并在附注中注明出处;只有特殊重要的,才录用全文。考释不以问题为纲,系按历史年代顺序加以述说,其目的在于便利进一步的研究,容易从中找出其发展规律。与府兵制度关系不那么直接或者府兵制度中一些较次要的问题,另行列为附录,以供参考。
作者在书中对府兵制度提出了一些可供讨论的新问题,对过去研究中争论的问题,也表示了自己的看法,错误定所不免,希望读者予以指正,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导和鼓舞下,为繁荣祖国的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