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知识增量,决定你的成长质量

你的知识增量,决定你的成长质量。

没有增量,就只能原地打转,眼睁睁看着自己被别人超越。

但是,知识从哪里来?很重要的一点是,看书。

一本书,就是一个思维模型,就是一套理论框架,就是一种认知。

那么,怎样更高效、更有效地看书学习?

用一些方法,也许你就可以比80%的人更优秀。

世界上的两种知识

在说应该做什么之前,要先说不要做什么。

关于看书学习,有两个很大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把看书过分神圣化。

提到看书学习,有些人会想到这样的场景: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有一扇大大的落地窗,窝在客厅的柔软沙发里,喝着一杯香醇的咖啡,然后慢慢捧起手边的一本书,在舒缓的音乐中静静阅读。

这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所以必须万事俱备。

但是,如果没有阳光,没有落地窗,没有咖啡呢?那就不看书,不学习了吗?

把学习过分神圣化,给了自己太多的理由和借口。

所以,我会建议你在看书学习的时候,千万要摆正一个心态:不要过分神圣化。这样你开始的时候,会简单一点儿。

别让形式大于你的目的。书只是一个载体。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是获得书里面的内容。

那么,应该获得什么内容?

这就涉及第二个误区:看书仅仅是为了获得已知。但是实际上, 我们不仅是为了获得已知,更是为了获得认知。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知识。

一种是把未知变成已知。 比如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人,他们非常伟大,充满探索精神,是真正的科学家、思想家。他们通过大量的推理、实验,点亮未知的地图,让人们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东西存在,原来世界是这个样子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人类未知的东西,变成已知。但是,因为晦涩的语言、复杂的图表、艰深的公式,这些伟大的发现,我们又可能往往看不懂。

这时,就需要第二种知识,把已知变成认知。

当你要学习牛顿力学时,你也许不会去看牛顿的著作,而会去买一本讲解牛顿力学的教材,会去看牛顿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去理解什么是牛顿力学。

这就是把已知变成认知。

我们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知道一样东西,更是为了认知一样东西。

明白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怎么用。 只有这样,才是有效的知识增量,成长才会有更好的质量。

高效学习的四种途径

知道了学习的目的,知道了一定不能犯错的误区,现在我们看看如何更高效地学习。

有几个方法和建议。

1.认知之树+须鲸式学习

认知之树,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知识框架。比如想要学习商业,在这棵大树上,就要先搭建最主要的枝干。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必不可少。然后,你可能会去看亚当·斯密、彼得·德鲁克、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等人的著作。

有了认知之树,才说明你的知识是体系化、连续化的,而不是割裂的、点状的。然后,像须鲸一样学习。

须鲸是怎么吃东西的?大嘴一张,不管是小鱼小虾还是海水,都先吞进体内。然后有用的东西就消化吸收,没用的东西喷出体外。

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样。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知识,先大量输入,接着把有用的知识,挂在你的认知之树上。

这样,你的认知之树会越长越大,越来越茂盛。

2.大量听书

像须鲸一样学习,大量输入。但是,应该用什么方式呢?

我建议你,听书。

2020年,我在得到App上一共听了1300多个小时的书。这意味着我平均每天要听3个多小时,能听六七本书。

听书有什么好处?

可以使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了解一个领域的全貌,获得60%~70%的核心认知。

这种方式,对打地基很有帮助。而且,听书还能很好地开阔自己的视野。

得到经常给我推荐各个领域的书,艺术、历史、文学、法律等方面。

这些领域我比较陌生,如果得到不推荐给我,我可能不会主动去了解。但是它推给我,就让我和这些知识“相遇”了。

然后,你会听到一个特别有趣的观点,让你脑洞大开——原来这个行业是这样的——也会发现不同领域一些相通的底层逻辑。

通过听书偶遇陌生的知识,可以迅速扩展你的知识面,完善你的知识结构。

3.集中阅读

当我听到了一些特别好的书,想深入了解的,我就会点击“收藏”,找这本书来仔细阅读。

阅读,是做更认真的研究,吃透一个领域。比如,我最近对“边缘计算”特别感兴趣,我就上网找和边缘计算相关的书籍,又去看买了这些畅销书的人,还买了其他哪些相关的书,最后挑了几本做成自己的研究清单。

拿到这些书,应该怎么阅读?

首先,看目录。

光看目录,就能知道一个大致的知识框架,知道这些人是怎么看边缘计算的。

然后,找到what、why、how。什么是边缘计算?为什么会出现边缘计算?边缘计算有哪些应用场景?

这样你就会对它的原理、怎么和产业结合、发展到什么阶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在读了一系列的书之后,你在心里就会有一个判断,哪个作者的水平更高,研究得更透彻。然后找这个作者写过的书来看。

先是读书,然后读人。

接着便会发现,作者的思想是怎样一步步进化迭代的。10年前,他是这么想的;5年前,他又是那么想的;今天,他形成了这样的看法。

通过集中阅读,一下子搞懂一个领域,也读懂一个人,相当于和作者交了个朋友,也一下子学习了他十几年的思想精华。

4.输出是最好的输入

听过、读过,就可以了吗?

当然不是。输出,才是最好的输入。

学不如说。

学完能清晰地复述,给别人讲清楚,说明你懂了。

说不如写。

说,还是发散的结构,如果你能写清楚,更进一步代表你有了更深的思考。

写不如画。

比写更厉害的,是总结出一个模型。能画出高度抽象、凝练的模型,说明你真的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程度。

所以,学习完一定要输出。

注:我总结的关于“新零售”的模型。

坚持,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我知道,可能有人会说,这些方法很有效,但看起来太累了,我真的能做到吗?

是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但正是因为难,才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你也要相信,自己能够做到。通过一些其他方法,帮助自己坚持下来。

怎么做?下面是两条建议。

第一,用他律来自律——加入一个学习小组。

如果你想读书,那么你就可以去找一群也想读书的人,大家形成一个读书小组。大家规定:每天读书,输出笔记,交流心得。做到了,有奖励;做不到,有惩罚。

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家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在一个学习的氛围中学习,才是更有效的学习。

这样,你就不会轻易半途而废。真正坚持下来,一年读完几十本书时,你也会有极大的成就感。

第二,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

还记得我们前面讲的吗?不要把学习搞得太神圣化,我们应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都能学习。

在机场的休息室里,在去高铁站的路上,在前往下一个会场的专车里,都是我的碎片时间。这些时间,我们很容易忽略,一不小心就全部浪费了。

所以我出门的时候,都会携带一副蓝牙耳机。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听书。

我经常说,不要浪费你的 第三个8小时

什么意思?

第一个8小时,你在睡觉。第二个8小时,你在上班。真正造成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是第三个8小时。

但是这第三个8小时,你还要吃饭、通勤、逛街,被切割得非常碎。因此,能充分利用这些碎片时间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学习、渴望获得成长的人。

想一想,当你跑5公里的时候,你也能听书学习。跑完的时候,也学完了。

这样的方式,更高效,也更轻松。

不要小看这些碎片时间,你可以计算一下,如果这些时间都用来学习,一年下来你可以抢回多少时间。

积少成多,非常可观。

结语CONCLUSION

所以,怎样能获得更高效的成长?

你的知识增量,决定你的成长质量。

大量输入,大量输出,量变会产生质变。否则,就只是在原地打转,陷入很低水平的成长。

最后,分享几句话:

一个人在食物链的位置,通常不是由他自己决定的,但一个人在知识链上的位置,常常可以通过他的努力而改变。这就是我们要读书的原因。

我们在知识链上的位置,常常会影响到我们在食物链上的位置。这可能就是我们读书的意义。

祝你可以高质量地成长。 qJFBv7pMCcDmeCANM4tzFiRq+54lPPoq2ypqqDGT9+EYmczb/mM2fpYiQwuzOie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