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渭城观猎
风劲角弓鸣

开元十四年(726年)的暮春时节,王维从济州贬所回来了。到了广武城边,在快到洛阳的时候,他写了首七言绝句《寒食汜上作》:“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汜上”是指汜水之滨,汜水流经“广武城”,注入黄河,广武城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的广武山上。“汶阳”指汶水之北,济州在汶水之北。诗人离开济州,沿黄河归来,到了广武城边,正赶上寒食节,春天已经临近尾声。四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眼看就要到洛阳了,诗人悲喜交集,泪落沾巾。落花寂无声息,只听到山鸟在鸣叫。岸边杨柳青青,渡水的人照旧是来来往往。

四年前,王维在贬往济州的途中经过荥阳,写下“前路白云外,孤帆安可论”的诗句。当时他只觉得前路茫茫,远方的路在白云之外,乘坐这一艘小船,哪里知道会漂流到何方?现在他终于回来了,人生会不会出现转机?

王维回到洛阳,并不是因为得到升迁。唐代地方官的任期一般是三到四年,他只是因为任期已满,得以离开济州。其后几年,他常去的地方是长安、洛阳和淇上。长安和洛阳分别是唐王朝的京都和陪都,王维奔波在长安和洛阳,主要还是为了得到达官贵人的赏识,寻找施展抱负的机会,但济州归来后,他的仕途仍然走得很艰难。他进士及第比别人早,成名也比别人早,如今几年过去了,仍然遭受冷遇,只怕还是与舞黄狮子案颇有关系。他不像李白那样,有了郁闷、愤怒就宣泄出来,也不像杜甫那样,真实到把自己的潦倒、尴尬乃至耻辱也倾诉出来,他总是以佛理禅机的了悟和山水田园的风光让自己平静下来。尽管如此,王维也有忍不住爆发的时候。他的《不遇咏》让我们看到火山爆发的一面,如果不是放在王维诗集中,倒让人觉得此乃李白所作。

北阙献书寝不报,

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

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

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复临水,

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

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

肯作徒尔一男儿!

诗题叫作《不遇咏》,开头四句,一句一个“不”字。意思是说,我向朝廷上书却得不到任何答复,我想躬耕南山下却天时不顺得不到好收成,我要有所作为却没有机会参加朝廷的盛会,我也不愿去权贵门前摇尾乞怜。诗人以排比的句式,强烈的语气,为自己的怀才不遇作不平之鸣。“今人”两句更是愤激之言,诗人对朋友说,今天的世人多是自私自利,你知道我的心情无法愉悦起来。最后两句,诗人抖擞精神说,建立功业,救济苍生,然后再功成身退,拂衣而去,我岂能就这样平平庸庸,徒然无奈,枉做一个男子汉!

诗中说自己“身投河朔饮君酒”,透露出他当时游历河朔,投奔某位朋友。“河朔”泛指黄河以北地区,范围相当广,他所说的河朔大致在哪里呢?从其他诗作来看,他在河朔的主要行迹是在“淇上”。

“淇上”又是指哪里?“淇上”并非地名,泛指淇水之上,淇水之滨,如同“汜上”是指汜水之滨。王维《寒食汜上作》的第一句是“广武城边逢暮春”,由此可知他所说的“汜上”是指汜水之滨的广武城。但王维《淇上即事田园》等诗中的“淇上”,却与任何具体的地名无关。跟他同时代的诗人高适,不但在淇上有自己的别墅,并写有《淇上别业》一诗,而且在淇上送往迎来,写下好几首交游诗。有趣的是,高适诗中的“淇上”,同样与任何具体的地名也无关。可见,当时的士人,把风景优美的淇水之滨视为隐居风雅之地,具体的地名倒是无关紧要了。虽说“淇上”的知名度,远不能与终南山、嵩山相比,但只要说到这两个字,时人还是懂得其中飘然出尘的意味。

王维慕名而来,但最初来到淇水之滨,很可能也是投奔朋友,与前边说的“身投河朔”是一回事。这时候的他只有二十七八岁,在隐还是不隐之间,他是很矛盾、很犹豫的。在《偶然作》六首的第三首中,向来含蓄的王维,坦然说出了自己的苦衷。他说:

日夕见太行,沉吟未能去。

问君何以然,世网婴我故。

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

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

几回欲奋飞,踟蹰复相顾。

孙登长啸台,松竹有遗处。

相去讵几许,故人在中路。

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

忽乎吾将行,宁俟岁云暮。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两点。第一,王维说他“日夕见太行”,从早到晚看到太行山,这地方很可能就是距离太行山不远的淇水之滨。淇水发源于太行山区,向东流经今天河南的卫辉市、林州市、鹤壁市、淇县及浚县。诗中又说:“孙登长啸台,松竹有遗处。”孙登是魏晋时期的隐士,是嵇康的老师,多年隐居在故乡汲县的苏门山。汲县在今卫辉市西南,苏门山是太行山的一道支脉。据此来看,王维后来选择的淇上隐居之地,距离太行山比较近。第二,王维虽然是名门出身,成名很早,但父亲早逝,家中的储蓄已经很有限,小妹尚未长大,几个弟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却尚未娶妻,作为长子,他仍然得为家人奔波,因此之故,他也很难安然地高卧云林。

虽然如此,由于仕途无望,他还是在淇上隐居了一些日子。他的五言律诗《淇上田园即事》,写的就是淇水之滨的田园风光和娴雅生活。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

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

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诗人说自己屏客独居在淇水之滨,乡野平旷无际。太阳躲在远方的林子之后,河水穿越在村落之间。牧童驱赶着牛羊朝着村子走去,猎狗伴随着主人悠然回家。懂得清静之道的人,没什么事儿可烦扰的,趁着天色未黑,早早关上了柴门。

王维是我们心目中有名的禅修者,相信二十多岁的他,也比同龄人要娴静许多。就以这首诗来说吧,如果不是有“屏居淇水”四字,我们也可能以为这是他晚年所作。但这时的王维毕竟还很年轻,又生活在士人积极进取的盛唐时代,况且,他还要尽长子、兄长和丈夫的责任,所以,他的淇上隐居只能是暂时的禅修。

开元十七年(729年)王维回到长安,跟随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顿教。从此,大荐福寺成了他常来禅修的地方。仅在道光禅师座下受教,就有十年之久。顿教是禅宗六祖慧能创立的南宗禅,我们知道,禅宗是汉传佛教的一个主要宗派,南北朝时期达摩把禅宗带入中国,但真正兴盛起来是在唐代。禅宗五祖弘忍就是唐代高僧,他的首座弟子神秀是北宗禅的开创者,传教的中心在长安和洛阳,影响遍及黄河南北。他以循序渐进的方法使门徒开悟,被称作“渐悟”。慧能是五祖弘忍的另一弟子,以岭南曹溪为中心传教。相对于神秀的渐悟法门,他提倡“明心见性”,后人称作“顿悟”,顿然领悟。王维幼时,神秀和慧能也还在世。他二十九岁开始学顿教,正是南宗禅在北方迅速传播的时候。虽然说王维并非高僧,但他走进大荐福寺,在道光禅师座下受教,堪称禅宗史上的大事。因为从禅的传播来说,没有谁的作品能像王维的禅诗那样,能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广为流传,让许许多多并非僧侣或佛徒的人们也能从中体悟到禅意禅趣。

关于这一点,后边在释读王维晚年诗作的时候,再来从容欣赏。现在,先来欣赏他的五律名作《观猎》。这首诗节奏明快,气势豪迈,一般认为是王维前期的作品。而从章法的严谨和艺术的纯熟来看,应该不会早于二十岁以前。诗的内容写的是长安附近的狩猎之事,王维三十岁前后人在长安,我们就姑且将其写作年代放在这个时期吧!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在古代社会,打猎是很寻常也很刺激的事,要把打猎活动很传神地写出来,却不容易。这就是为什么写打猎的诗文不可胜数,但真正播传人口的作品,少而又少。要说哪首诗写得最棒,当然就是王维的《观猎》了。

诗一开头,劈空而来,陡然一句“风劲角弓鸣”。“角弓”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没有很大的臂力就拉不开。风力强劲,风声呼呼,射猎者拉开坚硬的角弓,一箭射出,弓弦砰然作响。有了这一句,先声夺人,然后才推出射猎者“将军猎渭城”。“渭城”本是秦朝的首都咸阳城,如今却是将军纵马射猎的地方,顺势也带出几分沧桑。

颔联接着写打猎场面,“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古人打猎,往往是飞鹰走马,放鹰追捕,骑马追逐,好不爽快尽兴,可一放到诗里,很容易陷入雷同。怎么才能别开生面,与众不同?王维的笔墨,字字传神。第一,“草枯”“雪尽”是冬末春初的景象,简单四字,特有的季节感和画面感都有了。第二,“草枯”和“鹰眼疾”,“雪尽”和“马蹄轻”,都有一种微妙的因果关系,王维观察入微,巧做文章。第三,以“疾”字写鹰眼的锐利,以“轻”字写马蹄的快捷,恰到好处。第四,上下联构成绝妙的流水对,几个连续的画面,一气呵成。野草干枯了,动物没了遮挡,鹰眼锐利如电,当苍鹰扑向猎物时,将军纵马追赶,积雪消融了,骏马没了滞碍,跑得越发迅猛轻快,一瞬间就追上了猎物。

颈联紧承上句“雪尽马蹄轻”,极写将军骑马的神速,“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新丰市”在今西安市临潼区,古代以盛产美酒出名,王维就有“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的诗句。“细柳营”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是西汉名将周亚夫的屯军之地,这里借指打猎将军的军营所在。王维顺手拈出这两个地名,让将军平添几分英雄豪气。更巧妙的是,王维在“新丰市”前来一个“忽过”,在“细柳营”前来一个“还归”,骏马的神速,将军的骁勇,打猎的快意,就都表现出来了。“忽过”是忽然经过,在这里给人的感觉更是一闪而过。新丰市和细柳营相距数十里,将军纵马疾驰,何其矫捷,又何其痛快啊!

到了最后两句,打猎已经结束了,将军也已经回到驻扎的军营了,写什么才好呢?尾联也是妙笔:“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雕是猛禽,飞速极快,相传北齐名将斛律光曾一箭射中疾飞中的雕,被称作“落雕都督”。王维再次把典故顺手擒来,以“射雕处”代指方才打猎的地方。将军返归军营,心满意足又兴犹未尽,不由得回首眺望打猎的地方,这时候正是傍晚时分,只见暮云横在天际,与大地连成一片。这宁静的画面,与前边六句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并极具艺术的张力,让人再次回味打猎的快速、紧张、昂奋和刺激。

这是一首妙到很难再妙的五律杰作,用字、用词、用句、用典,处处令人叫绝。所以,清人沈德潜称赞这首诗“神完气足,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此外,王维作为画家和音乐家,对于声音、画面感觉微妙,捕捉及时。不只是第一句“风劲角弓鸣”以声音先声夺人,也不只是最后一句“千里暮云平”以画面余音袅袅,仔细玩味,就连“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两句中,也有画面和节奏。当然,这种诗、画、乐的奇妙结合,最典型的还是他的山水诗和田园诗。 kCCP7hlaDTdh+r3ZIWViOOxH8720s8Rx/BVtCBbLkYlq90my1eBeFCFUBOVWEDJ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