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青年才子
系马高楼垂柳边

开元九年(721年),也就是王维来到长安的第七年,王维中进士第,蟾宫折桂。一说王维金榜题名,你可能会想起历史传说,由此也会有一些疑惑。譬如说,王维到底是不是状元?相传王维得到九公主的举荐,以解元上榜,解元和状元有什么不一样?既然是考试,为什么一定要有人举荐?王维十五岁就来到长安,只是为了参加科举吗?

王维走的是唐代读书人典型的科举入仕之路。透过他的故事,正好了解一下唐代科举制度以及唐代读书人的科举入仕之路。

首先,可以肯定地说,王维到长安的目的就是为了科举入仕。要踏入仕途,成就功名,就要参加科举,而唐代科举,不但要看考生考得如何,还要参考应试者平素的才德、声望和作品。大家听说过“通榜”“行卷”之类的说法吧?所谓“通榜”,是指考官在考试前依据考生的才德和声望做好的名单,以便录取时参考。所谓“行卷”,是指考生为了进入这个名单,把自己的诗文佳作投献给政坛、文坛有地位、有名望的人,以求得到他们的赏识并向主考官推荐。

这种考试制度,直接影响了当时读书人的行为和习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游学也罢,交游也罢,干谒也罢,往往与科举入仕的目的有关。游学既是求学拜师,也是广为交游。交游是广交朋友,朋友多了,或许就有了门径和机会。干谒的意思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求见,准备科举的读书人,要去干谒的往往就是政坛、文坛有地位、有名望的人。

那么,隐居也跟科举入仕有关吗?王维和祖自虚跑到终南山,难道也是为了科举入仕?关于这一点,很难下结论。也许十几岁的他已经有了超然出尘之想,也许他只是跟着祖自虚到终南山修行了一段日子,也许他就是为了科举入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那时的名山,尤其是靠近长安的终南山和距离洛阳不远的嵩山,往往隐居着有来头、有背景的名士。他们的推荐信即使不能直抵主考官的案头,也可能呈送到某个达官贵人的茶几上。

开元七年(719年),王维参加京兆府的府试。南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有一段大意如下的记载:王维未满二十岁,文章就已经很出名了,而且擅长弹琵琶。春季的一天,岐王把他带到公主府第,让他假扮演奏者,到公主面前献艺。王维演奏了《郁轮袍》新曲,并出示所写诗文。公主大为惊奇,令宫中侍女传教,还将考官召来,内定王维以解头登第。

这是个很有名的故事,最早出自唐人薛用弱的传奇小说《集异记》,不能全然当真。在唐代,参加府试、州试得了第一名,叫作“解头”。通过朝廷尚书省的省试者才是进士及第,进士及第的第一名才是状元。王维参加京兆府府试,如果《集异记》所言不虚,那他就是解头。二十一岁时,王维又参加了尚书省的省试进士及第,史书上并未说他考了第一名,夺得状元。可见状元之说,显然是把解头和状元混为一谈了。

不过,这个故事至少可以说明三点:第一,精通音乐,擅长演奏,更容易走进皇室贵族的圈子。第二,诗文出名,有拿得出手的佳作,可以让考生如虎添翼。第三,对考生来说,得力的赏识者和推荐人至关重要。

至今,仍有不少人把故事中的“公主”直接等同于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妹妹,雅好艺文,李白初到长安曾经居住在玉真公主在终南山的别馆,后来向唐玄宗举荐李白的也可能是她。仅凭这些依据,有关王维、李白与玉真公主的种种故事竟也纷纷出笼了。不只是玉真公主和王维有了恋情,就连李白也被卷进来了,诗仙和诗佛掀起了醋海情浪。大家知道,这是互联网时代免不了的事情,此处就无需多言了。

但故事中把王维带到公主府第的岐王,的确是王维的赏识者。岐王李范是开元年间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不只是唐玄宗的弟弟,还是有功之臣,曾经在一网打尽太平公主及其党羽的先天政变中协助唐玄宗。岐王又有些文采风流,常把文人雅士招集在府中饮酒赋诗,听歌观舞。杜甫晚年,在那首著名的绝句《江南逢李龟年》中回忆四十年前的往事,起首第一句就是“岐王宅里寻常见”。杜甫去的岐王宅是在洛阳,那时候,前往观看李龟年演出的杜甫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少年。王维去的岐王府是在长安,而且他常常跟随岐王外出游宴或避暑。岐王爱好诗文、书法、音乐、绘画,王维在这些方面样样出众,可以想见,岐王很欣赏这个多才多艺的年轻人。仅在开元八年,王维留下的诗作中就有三首都与岐王有关,分别是《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

刚才说到唐代科举的一大产物行卷,考生在考试前把自己的诗文佳作投献给有地位有名望的人,以求得到他们的推荐。王维自然也会这么做,只是我们无法知道他用以行卷的诗作是哪些。仅从现存作品来看,当时他留下的佳作多是咏史诗,包括《西施咏》《李陵咏》《桃源行》《息夫人》等。《西施咏》借写西施从平民到宠妃的故事讽刺世态炎凉,《李陵咏》效仿司马迁为蒙冤的李陵抒写不平,《桃源行》以七言歌行体再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世界。《息夫人》写得尤其好,只有二十字。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息夫人是谁?息夫人是春秋时期的大美女息妫,她原本嫁给息国的息侯,不久就被蔡国的蔡哀侯强占。息侯和蔡哀侯为了息妫而鹬蚌相争,结果,楚文王先是在息侯的求助下击败蔡国,活捉蔡哀侯,后又在蔡哀侯的怂恿下,灭掉息国,抢走了息妫。楚文王死后,息妫的儿子楚成王年幼即位,令尹子元又强占了息夫人。由于史书中息妫的故事太曲折了,涉及的人物及历史背景又太复杂,后人反而记不住她的事迹了。

王维这首小诗的巧妙之处,恰在于避繁就简,抓住息妫的一瞬间。前两句以息夫人的口吻说话,“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不要以为你今天对我这样宠爱,就能让我忘掉旧日的恩情。后两句像今天的摄影镜头,聚焦在一个特写画面上,“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据《左传》记载,息妫进了楚宫,为楚文王生下两个儿子,却从未主动跟楚王说过话,楚王问她是何缘故,息妫说:“我一个女人,伺候两个丈夫,即使不能一死了之,又有什么话可说呢?”王维以这个细节为底本,添加了“看花满眼泪”的想象,一下子就把息妫的哀伤样子凸现在我们眼前。又因为前两句的铺垫,这首诗就有了深厚的寓意。

关于这首诗,还有个故事。唐人孟棨在《本事诗》中记载说,唐玄宗的兄长——宁王李宪,地位高贵显赫,拥有几十个宠爱的歌伎。王府的左边有个做饼子的饼师,其妻苗条、白晳、明丽。宁王一眼就看上了她,于是便把她抢回府中,宠爱非常。过了整整一年,宁王问她:“你还记得那个卖饼子的人吗?”她听了默然无语。于是宁王把饼师召进府,女子见了丈夫,凄然泪下。当时府中有十多个在座的文人,见此情景,无不伤感。宁王让大家赋诗,王维率先写下《息夫人》。宁王看了王维的诗,就把这女子送回她的丈夫身边,以成全她的心愿。

这二十个字就成全了饼师夫妻的故事相当戏剧化,虽然不能对其真假断然下结论,但可以肯定渲染的成分远大于事实本身。如果宁信其有,那王维做这首诗就不只是咏史了,他是借息夫人的故事感动宁王,帮助饼师和他的妻子。有趣的是,由于史书中的息夫人故事太曲折、太复杂,后人对息妫的印象,大都来自王维的这首小诗。

开元九年,王维中了进士。唐代科举有多种科目,明经科容易,十人中录取一二人,进士科最难,百人中录取一二人。所以,唐代流传这样两句谚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三十岁考上明经科就已经算老了,五十岁登进士第就算是很年轻了。孟郊四十六岁中进士第,在放榜之日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诗句。王维上榜时可不是四十多岁,只有二十一岁。他十五岁就来到长安,比别人更早开始人生的拼搏。二十一岁中进士,也比别人更早登上金榜。

从十五岁到二十一岁,等于我们今天从高中到大学的年龄。关于人生的许多美好语言都好像最适合于描述这个年龄段,尤其是生气勃勃、充满活力这样的字眼。王维的十五岁到二十一岁,相当于大唐王朝的开元三年到开元九年,可以说他在最有朝气的青春年华,赶上了大唐王朝最有朝气的鼎盛时期。由此来看,王维的《少年行》四首,无论怎么去想,都是发自这个年龄段的声音。

这是一组诗,总共四首绝句,分别从不同角度来歌咏一个少年豪杰。第一首写酒逢知己的游侠意气,第二首写视死如归的勇敢精神,第三首写骑马弯弓的超群武艺,第四首写立功封侯的踌躇满志。你看,这个少年豪杰简直就是盛唐时代少年人的理想化形象,充满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的色彩。我们来看第一首:

新丰美酒斗十千,

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

系马高楼垂柳边。

前两句写一群少年游侠的聚会。诗人先写酒,“新丰美酒斗十千”,渲染出酒意和豪情,然后再写人,“咸阳游侠多少年”。“新丰”在今西安市临潼区东北,古代以盛产美酒出名。“斗十千”是说一斗酒值万钱,名贵异常。“咸阳”本指战国时秦国的都城,这里代指长安。长安乃大唐之都,生活在这里的年轻一代,既不缺乏一掷千金的名门子弟,也不缺乏见多识广的少年游侠。这一天,他们纷纷前来相聚。古往今来,大凡是少年人相聚,本来就意味着热闹与狂欢,况且这是一群游侠,又有名贵的美酒。

第三句写酒酣耳热的场面,“相逢意气为君饮”。“意气”是指情谊、情义。今日把酒相逢,感念你的情义,为你也要喝个痛快,痛饮美酒,千杯不醉。正写到高潮,末句突然一转,把画面放到了酒楼外边——“系马高楼垂柳边”。酒楼外,垂柳边,马儿在依依杨柳下悠然自得。画面的迅速切换,动静的截然不同,让人觉得余音袅袅不绝。

总共也就四句,诗人却好像并不怜惜笔墨,第一句写酒,末一句写酒楼外。这其实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如果笔笔都写游侠少年,句句写实,反而少了空灵与含蓄。

王维自己从未做过游侠,但从这首诗中,完全可以感受到青年王维的意气风发。他二十出头就得到岐王李范的赏识,又进士及第,金榜题名,仕途应该很顺利吧?可实际上,一场预料不到的风暴突然改变了他的命运。 IwTU6rTEh/Z0WV3tplL69UUa/ELkwIQVDs0nXCffO/kur/hrx05nVFz3jTrZySF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