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近几十年来,一般文化领域对历史上的耶稣(historical Jesus)的关注与日俱增。这着实令我惊讶。每当复活节临近,各色媒体争相刊载和报道耶稣。在刚刚过去的复活节,《新闻周刊》宗教栏目编辑米勒(Lisa Miller)撰文解释说:“复活节是……受难周最后一个庆祝活动,庆祝耶稣死后第三天身体复活……福音书宣告基督复活是超自然事件,是真实的……耶稣死了,又复活了,而且所有信从他的门徒,最终都要像耶稣一样从死里复活。这个故事挑战人的智性,即使最为虔诚的基督徒,也难以全然了解其中的奥秘,因为它实在匪夷所思。” 1

《泰晤士报》有一篇韦尔姆(Geza Vermes)的文章,题目是“神话还是历史?复活的确凿事实”。文章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基督教信息的核心,是耶稣从死里复活。使徒保罗是宣讲这信息的主力先锋,他坦言:‘若基督没有从死里复活,你们所信的就是枉然。’保罗的宣告经由两千年的神学思考而日趋坚固,那么这宣告如何与福音书对耶稣复活的记载相匹配呢?复活究竟是神话,还是包含了一些历史性?” 2

黑尔米希(Nanci Hellmich)在《今日美国》撰文报道:“两个专家研究了有关耶稣最后晚餐的名画,分析对比了其中最为著名的五十二幅画作中的食物和杯盘的大小,他们发现在过去的一千年中,画中的食物分量有明显增加。” 3 很显然,这些大众传媒对耶稣言犹未尽,要说的话还有很多。

其实,并非只是大众传媒对耶稣有兴趣。毫不夸张地说,有关耶稣的主题已然自成一项研究类别,探讨该主题的书籍很多,包括基于认真研究的人物传记、学术性的文本诠释、历史批判以及想象力丰富的小说、去神话类型的作品,还有两极中间任何类型的共他著作。

踏入研究耶稣的领域,我们需要小心谨慎,因为要处理的各种评说和思想资料似乎无穷无尽。本书深入思考传统基督信仰的前提,即耶稣的生、死和复活是人类乃至宇宙历史的中心事件,也是统摄我们生活的核心原则。换言之,仔细研究耶稣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整个世界的故事,以及每个个体如何嵌入这个故事。写作本书的目的,是要通过耶稣的教导和行动,表明他有能力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美好,更有意义。

一个真实的生命故事

如果要探究耶稣基督的生平,弄清楚他是不是真的曾在世上生活、死亡、复活,并且试图搞明白复活的故事是否包含“一些历史性”,甚至包含解读人类历史的钥匙,那么我们就需要进入福音书,因为它们是传讲耶稣故事的历史文献。这些福音书以其作者名字,分别被称为《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

近代有关“探索历史上的耶稣”的争论,多是关乎福音书中所记载的耶稣生平是否可靠。两百年前,有些学者提出,这些福音书源于口传传统,在耶稣离世一百多年后才写作成书,中间历经多代,掺杂了许多传奇色彩。 4 多年来,这些观点影响着人们对耶稣的认识,让许多人认为,我们对真正历史的耶稣知之甚少。德国哲学家尼采和英国作家艾略特(George Eliot)丧失了他们的基督信仰,主要原因在于他们阅读了怀疑论者施特劳斯(David Strauss)的《耶稣传》( LifeofJesusCriticallyExamined )。这类影响持续发酵,如今不少大学每年为本科生开设的“圣经文学”课程,也同样动摇了很多大学生的信仰。

但是,现今有一种逆向运动方兴未艾。一百五十年前,学术界相当自信,认为福音书的成书时间不会早于公元二世纪三十年代。然而,过去的一个世纪,已经有确凿的证据显明,福音书的成书时间其实更早,早到许多亲眼见过耶稣生平与死亡的人们还存活的那个年代。 5 这些证据促使人们反思信仰,回归基督。赖斯(Anne Rice)和威尔逊(A.N.Wilson)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回归基督信仰,引起英美大众媒体的广泛关注。威尔逊是传记作家,1992年他出版了《耶稣生平》( Jesus A Life )。这本书的前提预设是,福音书几乎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传奇故事。然而,到了2009年,他的观点改变了,他开始公开声明自己不再是无神论者。以往的那些年日,他著书立说,不遗余力地攻击正统基督信仰,如今,他重新回到基督信仰。 6 与威尔逊不同,小说家赖斯在大学时代失去了信仰。通过阅读著名的圣经学者的著作,她开始反思信仰,进而发现基督教自由派立案无凭:

“没有神性的耶稣,错误地进入耶路撒冷,不知怎么就被某些人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与基督教的兴起毫无关系。如果他知道自己竟然成了基督教的创始人,会被吓死的。”——这是流传在自由派基督教圈子里的对基督教的认识。在我作为无神论者的三十多年间,对这种论调太熟悉了。这种论调完全是无稽之谈,毫无事实根据。 7

新约学者鲍克汉姆(Richard Bauckham)的《耶稣和见证人》( Jesus and the Eyewitnesses )一书的观点最令人信服。他指出,福音书不是经过长期演化而来的口传传统,而是口传 历史 ,是见证人亲身经历的记载。他们亲眼见过耶稣,当福音书写成时,他们还活在世上,而且仍旧活跃在当地基督徒社群之中。

鲍克汉姆在书中提供了大量证据,证明在耶稣受死和复活之后的几十年中,那些被耶稣医治的人,如从屋顶被缒下得医治的瘫子;替耶稣背十字架的古利奈人西门;看到耶稣被放入坟墓的妇女们,如抹大拉的马利亚;还有跟从耶稣三年之久的门徒,如彼得和约翰——所有这些亲身接触过耶稣的人都在持续、公开、详尽地重复着这些事迹。数十年之久,这些见证人一直在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所记载的,正是这些见证人的见证。由于他们的见证,我们才有了福音书。

鲍克汉姆还观察到,福音书在内容上与传奇故事恰恰相反。比如,在基督教会最原始的文献中,竟然记载了教会最伟大领袖之一彼得一败涂地,他甚至公开否认耶稣,咒诅耶稣。这种资料记载只能来源于彼得自己,因为除他之外,没有人知道他否认和背叛耶稣的细节。而且,除了彼得自己之外,在早期教会中,也不会有人如此直率地暴露他们最为尊敬、最重要的领袖竟是如此软弱——除非那样的软弱是福音故事的重要部分。当然,更除非那些记载都是真实的,否则也不会有这样的记载。

《马可福音》

为要达到写作本书的目的,我觉得探索耶稣生平的最好方式,不是概览四福音书,而是考查一卷叙事连贯的福音书,尤其要选择一卷有意侧重记录耶稣真实话语和行动的福音书。这促使我选择了《马可福音》。

那么,谁是马可?最早且最重要的答案,出于希拉波立的主教帕皮亚(Papias, 60-135)。根据他的说法,马可一直是彼得——耶稣最早的十二门徒之一——的秘书和翻译,他“准确地记载了彼得所记住的一切”。这一证词尤为重要,因为有证据表明,帕皮亚还认识耶稣另外一个最早的、最亲近的门徒约翰。 8 鲍克汉姆在《耶稣和见证人》中也指出,《马可福音》比其他福音书更多地提到彼得。如果通读《马可福音》,你会看到,没有什么事情发生时彼得不在场。几乎可以肯定,《马可福音》是彼得亲眼见证的记录。

以《马可福音》为基础探索耶稣生平,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马可福音》读起来不像一般枯燥的历史书。他以现在时态写作,描述行动场景时经常使用诸如“立刻”之类的用语。这样的写作风格,让读者由衷感受到整个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马可福音》传讲的耶稣,不只是一个历史人物,他在 今天 依然活着,仍旧在向我们说话。它的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神已经介入人类历史。其写作风格传递出一种危机感,让人感受到现状已被打破,我们不能再把历史当作是一种自然因果形成的封闭系统。耶稣已经来临,如今一切皆有可能发生。马可要我们看到,耶稣的来临,在呼唤人们采取果敢的行动。耶稣是一个行动者,从一个事件到另一个事件,他迅速、果敢地行动。与其他福音书相比,《马可福音》中耶稣的 教导 比较少,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耶稣在 行动 。因此,我们不能再保持中立,一定要主动予以回应。

君王和十字架

你或许知道在英国伦敦有一个火车站,名叫“君王的十字架”(King's Cross),它因着《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而赫赫有名。“君王的十字架”完美地表达了耶稣在世生活的意义,我不禁要以此作为本书的书名。

《马可福音》还有一个特点使得它非常适合达成我的写作目的。马可使用对称性的两幕,向我们描述耶稣的一生:耶稣统管万有的王者 身份 (1-8章)和耶稣死在十字架上的 目的 (9-16章)。这两大部分的划分,决定了本书的结构安排:本书分成“君王”和“十字架”两大部分,每个部分由多章构成,每章探讨《马可福音》讲述的一个关键性事件。

我们知道,所有书籍在写作取材上都有选择性,福音书也不例外。比如,约翰就以这样的话语结束他的福音书,“耶稣所行的,还有许多其他的事;如果都一一写下来,所要写成的书,我想就是这个世界也容不下了。”(约21:25) 本书的写作当然也不例外,在内容取舍上也有选择性。我挑选了《马可福音》中一些特定的经文,因为我认为它们对于追溯耶稣生平叙事,或者展开耶稣的身份或目的这一主题是最好的。这也意味着对一些大家极为熟悉的经文,本书并不做详细探讨。

我相信,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耶稣基督值得你重视。他的丰富不可测度,却信实可靠;他温和柔顺,却大有权能;他有至上权柄,却为人谦卑;他有完全的人性,又有完全的神性。希望你能严肃认真地思考耶稣基督在你生命中的意义。

我们真实的生命故事

我是在基督教会中长大的,但是,真正找到有活力的、能改变生命的基督信仰,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圣经,尤其是新约中的福音书,唤醒了我沉睡的灵性。在这之前,我读过圣经。在教会中参加坚振礼班时,还不得不背诵一些圣经经文。但是,在大学期间,圣经对我来说不再是死的,它活过来了。那种感受我难以言表。我只能这样说,在那之前,我翻阅圣经,分析圣经,不断提出疑问。在那之后,圣经——或是“有人”透过圣经——开始察看我,质疑我,剖析我。

在灵性苏醒后不久,我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那本理解我的书”。作者是普林斯顿神学院哲学教授卡耶(Emile Cailliet)。 9 在法国上大学期间,他是一个不可知论者。大学毕业之前,他实际上没有真正见过一本圣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在军队服役。期间他写道:“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不恰当认识,令我震惊窘迫。当站在你面前的伙伴——他正在对你讲说他的母亲——突然被一颗子弹射穿胸膛,倒下并死去……此刻哲学研讨班上嘲讽调侃的言谈,又有何用?”

他自己也被一颗子弹击中,躺在医院里长期疗养。他开始大量阅读文学和哲学书籍,奇怪地想要得到一本书。他说:“无论听起来多么古怪,我必须说,我要得到一本书,一本能理解我的书。”由于他知道世上根本就没有这样一本书,所以他决定为自己亲手打造一本。他阅读广泛,每每遇到触动心灵、“讲到我的生存状况”的只言片语,他就在一本皮面袖珍笔记本上仔细地抄录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收集到的只言片语越来越多。他热切期待哪天可以坐下来,把它从头到尾读一遍,希望“它能带领我穿越不同人生阶段,从恐惧走向全然的释放,从伤痛走向完全的喜乐”。

于是有一天,他来到花园,坐在一棵树下,开始阅读他的宝贵文集,但越读越觉得失望。每段引言,都提醒他在作选择时当下的情景,可是都已事过境迁。“于是我知道,这样做根本行不通,因为这本书只是我自己收集的。”

几乎就在同时,他的妻子推着婴儿车从外面散步回来了。她手中拿着一本法文圣经,是在散步时遇见的一位牧师送给她的。卡耶接过圣经,打开福音书开始阅读,一直读到深夜。突然间他恍然大悟:“你瞧,当我阅读它们(福音书)时,书中说话和行动的 那一位 ,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面前。……原来这就是那本能够理解我的书。” 10

阅读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同样的事也临到我的身上。在少年时代,我相信圣经是神的话语,但是我个人并没有遇见那位说话的主。当我在大学期间阅读福音书时,基督活在我面前。三十年后,在纽约,在我们教会的讲台上,我传讲《马可福音》,希望有更多的人同样可以在福音书中找到耶稣基督。

写作这本书的灵感源于那些讲章。唯愿那触动我生命的,同样也触动你的生命! +kEbehgUNafNuxNjgZY+F0lutqUCyAXLFpzfKrnC7ElrGhYLHYofhm7TQMVj+qj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