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共产党人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

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理论上讲,共产党就不应该有自身特殊的利益;从实践上看共产党来自人民,自身就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分子,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本来就应该是党所追求的目标。坚持共产党没有自身特殊利益的原则,就必须坚持在实践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只有做到这一切,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至上。

共产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的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那么,在历史活动中就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所在。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坚持群众史观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一切为了人民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共产党就是为人民利益而产生的政党,共产党人第一个纲领文献《共产党宣言》就明确规定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这就是说,第一,共产党不是一个宗派组织,他没有与工人阶级不同的特殊利益,他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第二共产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他坚持无产阶级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把一国无产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三共产党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他了解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运动的现在代表着运动的未来,始终着眼于未来,代表无产阶级运动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

中国共产党人自诞生之日起就把自己的宗旨概括为“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早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指出:“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 邓小平同志在1956年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 l 面对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长期执政的考验,江泽民同志曾语重心长地讲:“不论社会怎么发展,对共产党员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不能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个原则不能变。” “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出发,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党员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当好人民公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执政理念。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考察时讲:“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央的考虑,是要为人民做事。各级干部也不能眼睛总是向上。任何事情都要向上看看,向下看看要经常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在忙着与党的根本宗旨毫不相关的事情?有没有一心一意在为老百姓做事情?……多想想我们干的事情是不是党和人民需要我们干的?要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常去贫困地区走一走,常到贫困户家里坐一坐,常同困难群众聊一聊,多了解困难群众的期盼,多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满怀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4月15—17日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全面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集中合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生产、防范重特大自然灾害、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宗旨高度、从工作实际出发,阐释了什么是一切为了群众,如何做到一切为了群众。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史证明,无论是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都始终如一地牢记党的宗旨,也正是由于坚持了以人民的需要为需要,以人民的追求为追求,以人民的幸福为幸福,才使我们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巩固,群众基础不断扩大,凝聚力不断增加。

(二)一切依靠人民是共产党人的力量之源

共产党来自人民群众。从第一个世界性的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诞生以来的历史考察,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立都有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二是群众(工人)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是革命导师理论思维的结晶,而思维着的内容是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讲:“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对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反映,对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

党的事业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核心力量,共产党人在实现社会历史变革中起着领导作用但是历史发展的最后动力还是蕴含在亿万人民群众之中。“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 共产党人的事业是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为人类求解放的事业,完成这个事业一刻也不能离开人民群众。列宁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 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有9000余万名党员,这个数量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还多,但与14亿多的中国人口相比仍然是少数,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也难以成功。我们始终维护和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地位,但我们也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群众。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成员来自人民群众,正是人民群众中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先进分子才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是共产党员的生成基,共产党员是党的细胞,离开了人民群众,也就没有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离开了人民群众,不仅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而且连生存的可能性也没有;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年代,离开了人民群众,就不可能有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无论什么年代,共产党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

(三)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的需要是历史发展动力的动力,需要的满足和对新需要的追求,推动着经济社会的接续向前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这是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搞建设、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检验党的一切工作成效的最终标准,是人民至上理念的根本体现。

人民的需要从来都是具体的、历史的。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紧迫的需要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历28年浴血奋战,于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使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群众最紧迫的需要是通过建设,迅速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我们用了近30年的时间建立起了独立而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改善。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我们党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突破口,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用了短短30余年的时间使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群众的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全面小康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对主要矛盾,通过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一矛盾主要方面,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我们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团结带领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建树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前进道路上,无论面临什么样的风险挑战,我们都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正是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针对当前人民群众的新需要,党的十九大对民生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统筹推进各项安全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只有锲而不舍地把人民需要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办好了,党的宗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3fSodjPIitVEwULUK3dnYV9f5Q9JPsU0AzX4GJJ+pLCIS2oXMM+JQUVDAP6gtNU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