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认为,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但是,现实的人并不是以抽象的、离群索居的、虚幻的方式而存在,实践活动使个体的人始终处于一定的社会联系中。就其现实性来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处于社会联系中的单个的个体形成集体意义上的人民群众。“人类史与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人民群众绵延不绝的实践活动,构成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在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历史” ,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聪明的头脑,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文明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形成了普遍的社会交往,以自己的活动构成了人类发展的历史。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从物质资料的生产开始的。“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唯物史观从人的生命存续出发,首先在物质生产方面客观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内涵。
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的生命存在和种的延续的第一个前提,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基础。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创造历史的活动也理所当然地以此为起点。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直接生产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同时也创造了石器、青铜制品、铁器、蒸汽机等生产工具,创造了更为丰富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的改进和劳动对象的扩展,不断提升了人的劳动能力,延伸了劳动空间和劳动的范围,从而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地提升,物质文明发展持续走向辉煌。
第三,物质资料是历史发展的最深厚基础,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丰富,不仅不会有古代耸立的金字塔、辉煌的宫殿、雄伟的万里长城,更不会有今天的高速火车、航天飞船、人工智能。
第四,物质资料生产促进了分工协作的发展,分工协作中相互联系的个体形成了人民群众,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民群众共同进行的。
因此,人自身的发展,进而全部人类历史,都是建立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离开了这个前提,也就没有了人类、没有了人类历史。
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与创造精神财富两者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地统一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之中。从物质财富创造的角度来看,人民用双手生产出了粮食,修建了雕梁画栋的宫殿,发明了蒸汽机、火车、飞机、计算机等,从精神财富创造的角度来看,生产衣食住行这些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发展出了农牧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等科学。从这个视角来看,精神财富的创造,离不开物质财富的创造,每一件物质产品也都是精神产品,是精神创造活动的物质凝结。
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创造的相融合,决定了物质财富创造者与精神财富创造者统一于一体。在劳动分工还不充分的时期,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本身也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许多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群众在总结生产经验的基础上,成为富有才学的农学家、药学家、工程师、科学家、艺术家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渐分离,当脑力劳动成为一些人员专司的职业时,精神财富的生产似乎成了脑力劳动者的专利,知识分子成为系统的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像专业的作家、艺术家以及各种各样的专家、科学家。他们似乎不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专司精神产品的创造。但是,毫无疑问他们写作的文艺作品、表演的声乐舞蹈、写出的专业著作、申请的专利技术等,没有一样不是来源于人民物质生产实践,而恰好是对人民物质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丰富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精神产品创造的源泉,正如马克思所讲,“沃康松、阿克莱、瓦特等人的发明之所以能够实现,只是因为这些发明家找到了相当数量的、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就已经准备好了的机械熟练工人” 。
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知识对社会贡献越来越大,创新成为社会发展重要推动力的时代,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得到保障而文化生活日益增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承认脑力劳动者在创造精神财富中的巨大作用,同时也必须承认体力劳动者所直接创造的物质财富、所提供的实践经验对脑力劳动者生活和创造精神财富的基础作用,树立起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都属于人民群众范畴的正确观念。
唯心史观颠倒历史与人民的关系,把历史看作有独立生命的主体,而人只是实现历史目的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批驳道:“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不拥有任何惊人的丰富性’,它‘没有进行任何战斗’!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进行战斗。并不是‘历史’把人当作手段来达到自己——仿佛历史是一个独具魅力的人——的目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并非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民群众在其中发挥着能动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本身就是社会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人民群众的劳动经验、技能、科技素质和对生产的态度,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也只有与劳动者相结合才有了真正的生产实践,才能创造出丰裕的物质财富,并在生产过程中使劳动工具得到进一步改进、劳动对象进一步扩展、劳动协作进一步完善,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生产关系本身就是生产中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它的变革同样不是自发实现的,采取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生产中人们之间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怎么样分配生产成果?像这些基本问题的解决没有一个能离开人民群众的能动作用。在上层建筑的变革及其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人民更是革命的主力军,正是他们的革命斗争为社会变革开辟了道路,为旧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建立提供了直接的力量。正如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总结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
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长足的提高,这是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作用充分发挥的结果。今天,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正处于攻坚期、深水区,要克服体制机制的障碍,打破利益固化的樊篱,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而积极的参与是不可能完成的。
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尽管最后出现的结果是谁都没有想到过的事物,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历史是人民群众集体意志作用的结果,决不能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这是对唯物史观关于“人们自己创造自己历史”思想的具体运用和时代表达。
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看,正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人类社会才得到不断演进和发展。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正是人民群众创造性劳动的结果。人类在原始社会末期,慢慢学会了种植野生农作物,饲养野生动物,也就是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当大多数人类普遍驯化了野生植物和动物为自己生产和生活所用时,人类就从采集狩猎时代进入了农业时代,也就终于可以定居下来。随着人类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人类不用再担心被野生动物吃掉或被极端天气吞噬,不再被大自然支配,也就慢慢进入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当人民群众中发明出机器并把它们广泛运用于生产和生活时,人类也就从农业时代进入了工业时代,此时人类就可以利用机器为自己生产生活服务,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当人民群众普遍采用机器大工业进行生产活动时,人类就进入了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今天,人民群众又在各个领域取得新的技术进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并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不断与生产生活形成紧密关系,未来的人类可能以全新的人工智能代替人民群众的生产性劳动,人类的空闲时间就会大大延长,也就真正进入了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
正是人民群众的一次次创造性的劳动,人类才得以不断开创新的历史,进入新的社会形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也将带领整个人类走向新的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