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其著作《摆脱贫困》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件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他所著的《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曾提出这样的问题:“1928年中国的希望似乎在国民党一边,为什么20年后形势颠倒了呢?”他的回答是:“国民党的领导变得陈腐了”,“因而失掉民心”;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们则都是“极热诚忠于他们的事业,并充当开路先锋,为一个伟大民族的奋起秣马厉兵”。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学者,难得他看到了民心所向问题,这也确实道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存在的血肉联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发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当有识之士正在国外留学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时候,毛泽东就已经深入工农群众中去了,并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经典文章。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历史也正式告诉世界,只有依靠人民进行武装斗争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和国家的完全独立。中国人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快速发展壮大,就是坚持了依靠人民群众的发展策略。人民至上体现的不仅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还是共产党人的最高行动准则。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还是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先锋力量,共产党的执政,直接代表着由人民执掌国家的政权。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早在1921年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党纲第二条中就明确提出“革命军队必须援助工人阶级” 。建党初期,共产党就已意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胜利需要紧紧依靠广大无产阶级。援助无产阶级,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他们才愿意参与革命。只是当时中国共产党没有充分意识到革命的艰巨性,没有意识到团结农民等其他阶级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在1922年召开的党的二大上,全体与会党员一致通过了《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清晰地指出中国共产党应该“到群众中去”,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此决议案明确表示:中国的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此决议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体现出其是代表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也注定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不一样的命运。谁能够掌握群众,谁才能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领导革命。
1927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进行武装斗争,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同志此时向工农革命军提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要求。
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成功举行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会议一致通过了《宪法大纲》,大纲核心内容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要为了广大人民服务、坚持人民民主的原则坚持切实代表民众的民权主义,确保劳动者自由而平等;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进而促使民主政治权始终牢牢紧握在大多数的工农群众手中;解放妇女,出台保护女性与青少年相关权益的规章制度;切实承认并实施民族自决政策;尽最大努力获取政治与经济上的彻底解放,对劳动者应该享受的所有相关权利进行明确;积极维护并保障工农利益;推行土地革命,彻底清除封建残余,有方式有步骤地攻击资本主义间根深蒂固的剥削关系,尽快步入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里提出的种种构想,是毛泽东研究如何密切联系群众的初步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成为当时国内的大党并拥有独立的革命武装力量的结果。
1934年,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里鲜明地指出,想要得到千百万个群众发自内心的支持,“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 。
历史事实表明:当中国共产党举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时,他就开始把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和工人纳入了革命武装之中,成为中国推翻“三座大山”的根本性力量。
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动员起人民为自己的解放事业而奋斗,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组织和动员起工农群众千百万,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以“为人民服务”为主题发表了激励人心的讲话,他在这次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思路。他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中央办公厅的张树德同志对毛泽东这次讲演的内容做了速记,整理成文后呈毛主席审阅,毛泽东在仔细过目后,稍作斟酌,便在这篇整理稿上方一挥而就,“为人民服务”这5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随之成为这篇著名文章的标题。
在那之后,毛泽东又在9月18日所写的《坚持为人民服务》文中、在10月清凉山中央印刷厂礼堂看望《解放日报》及新华社全体工作人员的讲话上、在10月所作的《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文中、在12月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二届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反复强调了“为人民服务”问题。特别是毛泽东在清凉山中央印刷厂礼堂的讲话上,他第一次在“为人民服务”之前加上“全心全意”四个字,这一事件就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完整提出。在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甚至是流血牺牲下,才有了共产党的成立、发展,所以共产党必须为人民办实事,应该踏踏实实、真真切切地去做有利于人民的事。而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真正地被组织起来,中华民族才真正地、自觉地为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共同奋斗。
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延安进行艰苦的革命时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号召,并在奋斗和发展中认真实践。那个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被人民亲切地誉为“民主的政治,廉洁的政府”,当时驻扎在延安老区的美军观察组里的成员都对这里印象深刻,认为这里的共产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是真诚而友好的。为人民服务是对党的宗旨的高度概括,是对共产党人的根本要求,也是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形成强大革命力量的有力号召。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其对人民的真诚服务,最终获取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在抗日战争期间,伟大的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防止中国亡国灭种,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付出了巨大代价,并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据统计,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人,其中共产党挺进敌后,广泛发动人民战争,军队伤亡人数难以计算。中国平民有900万死于战火,9500万人成为难民。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形成全民抗日、全面抗战的局面,抗日战争就很难取得迅速的、全面的胜利。
在解放战争时期,最能体现人民力量的典型战役就是淮海战役。正如大家经常听到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小推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的胜利除了指挥得当,战士英勇,还有一个关键要素是后勤保障。在解放战争中,我们没有现代化手段保障战役后勤,但却把人民集体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担负淮海战役主要后勤保障工作的华东局、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后勤部在组织后勤工作方面的成绩不亚于战场上军队作战的成绩。
据统计,淮海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极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战争。这四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提供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民工使用小推车等工具支援前线是战役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到了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这种空前浩大的人力动员在人类战争史上尚属罕见。比如,民工支前负担最重的鲁中南区,以第六分区的统计为例,该区共出动49万名民工,其中常备民工17万人,临时民工32万人,占其总人口300万的16%以上。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 。
除了支援前线的民工显示出伟大革命力量外,人民在道路抢修方面,也显示出惊人能力。为了使济南至徐州段能提前通车,支援淮海战场。在“快修铁路支援前线”“建设一条人民铁路”口号的鼓舞下,广大地方群众和铁路工人们团结协作,艰苦奋战,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迸发出了惊人的力量。他们仅用33天,将总长达110公里的47座桥梁完全修复竣工,使济南至徐州段提前了一个月通车。修复这段铁路需要枕木17万根,夹板2.5万副,道钉75万颗,螺丝5万颗,土2万立方米。沿铁路线的人民群众得知为支援淮海决战需要提供抢修铁路用的枕木,便积极行动起来。滋阳一县就征购枕木达1.5万根。邹县(现邹城)、滕县(现滕州)、曲阜等地,一边准备木材,一边发动木匠集体赶制枕木,组织大小车辆抢时间运送。各县动员了240多个铁匠炉昼夜打制夹板、道钉,许多铁匠铺自发合炉成立不同工序小组,进行流水作业。这种方法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保证了任务的完成。抢修铁路所需的其他各种器材,由于农村广大人民群众和城市工人齐心协力,这些物资很快就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运来,17万根枕木在不到20天的时间就全部落实并送到铁路线上。徐州铁路工人们保护了大量的铁路机车、车辆以及机器设备等,使其免遭敌人破坏。徐州解放后不到20天的时间里,以徐州为中心,东到新安镇,西至洛阳,南抵宿县(现宿州),北达济南的铁路全部通车,陇海和津浦路也得以贯通。开封的铁路工人工程队,听到商丘解放的消息,连夜赶到民权县,仅用2天的时间就铺好、修好被破坏的铁轨。平汉路郑州段铁路抢修队的工人,冒着持续数日的大风雪,在路基、路轨全掩埋进厚厚的积雪里的情况下,不畏冰雪严寒,顶风冒雪,克服困难抢修铁路,一段一段完好的铁路在他们的抢修中不断向前伸展。
据不完全统计,铁路工人和后方人民群众共抢修铁桥68座,涵洞228座,修复铁路220里。同时通往前线的大路、公路、桥梁也全部修复。东从黄海,西至运河,南到陇海路,北达胶济路的主要交通干线全部畅通,有力支援了解放军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可见,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获得了人民的全面拥护,而人民被动员起来所形成的强大力量使得国民党军队迅速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