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丝绸之路

中国丝绸究竟起源于何时,因为年代邈远,难以准确稽考。然而,远古传说留下的一些痕迹,让我们依稀看到蚕桑发明之初的一些景状。如《绎史》卷五引《黄帝内传》载:“黄帝斩蚩尤,蚕神献丝,乃称织维之功。”《路史》注引《皇图要览》载:“伏羲化蚕桑为穗帛,西陵氏始养蚕。”《通鉴外纪》载:“太昊伏羲氏化蚕桑为穗帛。”《通鉴前编·外纪》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等等。

《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古代汉语中“欧”与“呕”相通,所以郭璞在注释这个词时说:“言噉桑而吐丝,盖蚕类也。”这位跪在树前食桑吐丝的女子,或许就是被尊奉为“蚕神”的嫘祖。

从考古发掘的角度看,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华夏民族已经驯化野蚕,利用蚕茧手工缫丝,织绸制衣。如距今4700多年的浙江省湖州市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密度很高的平纹结构家蚕丝织物残片 ;再如,河南省荥阳县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公元前3500年的平纹织物等。

此外,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桑、蚕、丝、绸的纪事,表明桑、蚕、丝、绸生产已经兴起,缫丝、织绸、染色等工艺粗具雏形,成为社会生产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周代丝绸生产已有较大发展,《禹贡》所载中国九个州中,有六个州出产丝绸:

兖州:厥贡漆丝,厥篚织文

青州:岱畎丝、枲、铅、松怪石……厥篚檿丝

徐州:厥篚玄纤缟

扬州:厥篚织贝

荆州:厥篚玄 玑组

豫州:厥贡漆、枲、 、纻,厥篚纤纩

这些带有“纟”(俗称“绞丝旁”)的贡品,均是丝绸的不同种类。汉字中以“纟”作偏旁的字之所以很多,不能不说与中国丝织业的发达有关。

到了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了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的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也达到空前繁荣。汉建元二年(前139),张骞(前164—前114)奉汉武帝之命,以匈奴人堂邑父(亦作“甘父”)为向导兼译人,率众百余人,穿越河西走廊,翻越葱岭,直达大宛,再至大月氏,历时13年,完成凿空西域之伟业。元狩四年(前119),再次奉使西行,足迹遍及乌孙、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

张骞两度出使西域,经历千难万险,冲破横亘于东西方之间的心理与物理屏障,开阔了中国人的世界视野,扩大了汉王朝在西域的影响,开启了中外交流新纪元,促进了中国丝绸源源不断地向西流通,可谓厥功至伟。

1992年9月15日,中国邮政发行的《敦煌壁画》邮票,其第四组第四枚“唐·出使西域”,反映的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临行时汉武帝送别的场景。该图案选自敦煌莫高窟323窟北壁右半部壁画,此画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汉武帝甘泉宫拜祭金人”“汉武帝送别张骞”“张骞到大夏国”。

大约2000年之后,普鲁士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发现在汉朝政权建立后,尤其是张骞“凿空西域”后,西方文献中出现“丝绸”词汇的频率增加了,因此敏锐地捕捉到张骞开拓的这条商路,率先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用以指称两汉之际中国与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之间的贸易通道,为之正名,其功不可没。

进入20世纪中期,好事者不断为之添枝加叶,遂使“丝绸之路”四通八达,无处不至。虽然李希霍芬首创的“丝绸之路”,时空外延被不断扩展,流通物品被不断充实,以致演化成一个“泛文化交流”的符号;然而这个伟大的创意在世界广泛传播,为之诠释和拓展者不绝于世,足以说明其具有相当的学术理据与旺盛的生命力。

追根溯源,秦汉以来东西方之间确实存在一条丝绸贸易通道的实体,这种来自遥远土地的神秘物品,引发西方人的种种幻想,以致产生诸如“羊毛树”之类的浪漫传说。

然而,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一般民众,关注的焦点是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而中国丝绸向东传播到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历史同样悠久古老,而且形式与内涵别具一格,但世人对其的关注度却明显不如前者。 WQ5VutaEvCnKa6DsiifUE8XoDqUr404ySaPnoAR2cKkk0GNGTiW8Cq/XzpvLn/g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