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强迫心理

单纯对抑郁的关注绝不会造成心理上的纠缠,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总是矛盾的。他们都有自己的切身体会:如能不关注自己的问题,不去多想,就不会出现预料中的抑郁。因而他们总是努力地抗拒:迫使自己不要去想,不要关注自己的问题。但结果适得其反:越想越会关注,而且越陷越深。

其实他们的内心也不想对抗,甚至害怕对抗,但似乎总有一股巨大的魔力驱使他们去对抗一番,纠结一番,这种心理上或行为的对抗纠缠是身不由己、情不自禁的。

此时大脑里似乎有两个人,甚至很多人、很多声音在吵架,在互相指责。比如,一个人总是责怪自己一无是处,活着像垃圾;另一个人却总是安慰自己说,我还是有优点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一个人让我快点去死,死了就解脱了;另一个人让我不要用死逃避,再扛一扛吧。

当抑郁心理出现后,自己不想折腾,偏要去折腾一番;当注意力朝向躯体化时,努力强迫自己不去关注,结果更加关注。

他们总是强迫自己不去对抗不去挣扎,却拼命对抗,拼命挣扎。当不好的结果发生后,暗示自己不去介意,偏会介意;暗示自己不去纠缠,偏去纠缠;逼着自己不要想,却日思夜想,梦里也去想。

开始,他们因一点难以排解的生活烦恼而抑郁,后来因无法战胜抑郁,尤其对抑郁所伴随的问题(如失眠、无精打采、身体不适等)而感到愤怒、恐惧和抑郁。再后来,他们领教了对抗抑郁必然加重抑郁,所以不想对抗,却因强迫自己不要对抗反而去对抗而抑郁。最后他们知道只有放下不管,顺其自然,却因为抑郁老是不肯放过他们而深感无奈和绝望。

与抑郁斗争多年,其实患者也想放下,不再纠结,不再关注,可是他们的内心却有极大的无奈,欲罢不能,痛苦纠结。患抑郁症多年的人,心灵一定受过重创,内心世界落下了斑驳的阴影。只要遇到特定的环境或场景,就会触景生情,勾起创伤性回忆,并产生病态心理。

所谓病态心理,即指心理冲突或心理纠缠,也叫强迫心理和强迫思维。每个患者都有穷思竭虑的强迫思维,与抑郁的斗争,虽然没有硝烟的弥漫,也没有厮杀的喧嚣,但其惨烈程度堪比古今战场。抑郁症者内心的绞杀,表现在“前、中、后”三个阶段。

一、郁前折腾

如果患者在临场前出现抑郁预感或躯体反应,会让他们感到恐惧紧张、焦虑不安。每当这时,他们总是严阵以待,积极寻找各种方法应对或者避开可能发生的抑郁的难堪场面。但无论心理上还是行为上所做的努力,都未能缓解他们的问题,反而带来更大的恐惧和焦虑。这些所谓未雨绸缪的办法或努力其实都是折腾或对抗,我们称之为“郁前折腾”。

郁前折腾是因为担心抑郁而出于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反应,也是抑郁阴影或种子在条件刺激作用下的正常反应,但这种保护机制如果使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因为抑郁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主观记忆。

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看法而改变的,只要未雨绸缪,积极准备就会降低灾害,但抑郁发作的场合和体验是一种记忆,每个人对此看法不一,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譬如走几步路,一般人都能轻松完成,但对很多抑郁症患者却要费很大的力气。即便如此,同一个抑郁症患者,动作是否会迟缓僵硬,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换句话说,今天某个动作出现僵硬,明天可能不会,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

抑郁症患者都有体会:模拟演练并不能练出不抑郁的信心来,相反,越练越告诉自己哪里会抑郁,何时会抑郁,见到何人会抑郁,越练越强化了对某些场景的敏感和记忆。

当你遇到条件性压力,譬如明天要去工作、学习、与同学或同事聚会等,你可能害怕自己到时候会发生抑郁,因为以往发生抑郁的经验和往事历历在目,会让你变得紧张不安和焦虑起来。

为了降低焦虑,患者往往会从思想和行动上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去避免抑郁和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所以常常在临场前就开始折腾。他们总是苦思冥想地设计各种预案:怎样才能不抑郁?怎样才能不紧张?怎样才能不关注抑郁?遇到躯体化怎么办?用什么表情来掩饰难堪的场面?有没有弥补的办法?万一顶不住压力怎么逃跑?如何避开难堪场面?如何才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有没有万全之策?怎样才能不折腾?

患者常常暗示自己,给自己打气加油,如:“不要怕”“不要想”“豁出去,抑郁算什么,我怕它作甚”等。除此之外,还会付诸行动,采取许多预防措施,诸如:反复练习呼吸、放松、表情等进行热身。这好比学生在考试之前出现的各种临考反应。

正常人之所以能在一般紧张场面从容得体,是因为他们不会产生过多的想法,而是采用深呼吸或肌肉放松的方法来缓解紧张。抑郁症患者却不懂这个道理,他们总是错误地认为,可以通过不懈努力来消除紧张情绪,虽然这些努力开始只是一些思想上的简单暗示和鼓励,后来却演变为以强迫意识为主导的复杂心理活动,导致植物神经更加紧张,并由此导致或加重躯体化反应。

郁前折腾,实际上是一种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患者明明知道这是一种毫无益处的愚蠢作为,也不想折腾,但受强迫意识的牵引,硬是把自己折磨得死去活来。所以,郁前折腾也是一种反强迫思维或反强迫行为。

或许你也有这样的体验:有人通知你到领导办公室去一趟,你心里顿时会咯噔一下:“什么事啊?是不是我犯了什么错误?”你的本我(潜意识)和自我(显意识)开始进行剧烈的思想斗争:“如果领导这样说,我就应该那样反驳;领导如果那样说,我就这样反驳……”

两种意识你来我往,斗得天昏地暗,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斗争。由于潜意识对你知根知底,所以每一次斗争都如空手击石,招招见血。你还没有走到办公室,心里早已翻江倒海、汹涌澎湃。

这样的状态,你还能正常面对吗?这好比士兵,仗还没有打,自己就先把自己打得趴在地上。不用开战,胜负已定。郁前折腾,会把一丁点儿的简单抑郁心理转变为复杂的心理波动,使抑郁的恐惧心理以几倍、几十倍的速度急剧增强,特别在强迫意识的主导下,患者会陷入“越紧张—越折腾—越紧张—躯体化越重”的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郁前折腾,非但不能减轻抑郁,反而会把自己推下“火坑”。如果说对抗是人之本能,放弃则是人的理性。郁前折腾,好似夫妻吵架,如若互不相让,必然两败俱伤。所以,要想从容面对,就必须像正常人那样切断郁前折腾。

二、郁中对抗

是指在特定场景中,因为强烈的躯体化反应导致行为受阻,而采取正面斗争的形式。

老李一到吃饭的时候,吞咽功能就发生紊乱,导致吃饭困难,于是老李强行往下咽。当“我要”的欲望(不吃怎么行呢)和“我不能”的恐惧(因为担心因噎废食,所以我不能吃)相遇的时候就会发生冲突,食道肌肉立即收缩(吞咽功能关闭)——躯体化了。

实践经验告诉患者,郁前和郁中的努力挣扎,不仅不能缓解抑郁,反而加重抑郁。

一般来讲,在抑郁发展的初期,如果遇到躯体化反应,患者都会想方设法用尽全力与抑郁搏斗,这是不讲策略的结果。事实上,出现了抑郁预期和躯体化后,患者绝不会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地采取各种策略去应对,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尴尬。要么强忍硬扛,要么聪明迂回(通过吃药或各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要么干脆逃离(比如上面吞咽功能障碍的例子中,干脆不吃饭)。

到了抑郁的中期,郁前和郁中斗争久了,失败多了,患者才渐渐领教了抑郁的强大,也变得胆小精明,不再与抑郁明斗,而是暗暗地抗争。也就是说,长期与抑郁斗争的教训,使不少患者学会了不再与抑郁做正面冲突,而是采取迂回或逃避的策略或一走了之。到了抑郁后期,仍有小部分人不肯向躯体反应低头,虽然头破血流,但绝不回头。

三、郁后纠结

不管有没有发生抑郁,患者事后都会反复回味,纠缠不休。包括心理上的骚动、痛苦、反刍、对比、自责、批判、暗示、鼓励、关注等强迫思维或强迫意识,行为上的评价、讨论、总结、分析、求证、测试、模拟演练等强迫行为。

这种心理和行为上的纠缠称为郁后纠结。譬如患者想去学校读书,但双腿像灌了铅一样迈不开,面部表情狰狞,内心极其痛苦,伤心自责,骂自己是个废物。为了查明原因,他可能会不断回味,不断总结,不停模拟演练发生过的一幕。

郁后纠结是自作聪明的表现,更是强迫思维的表现,而且实际结果总是与其愿望背道而驰。我们知道,自然灾害在发生过程中总是伴生或诱发出一系列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的危害和实际损失会超过原生灾害,危害不可小觑。

必须理解,郁后自责是难免的,因为它是受伤后的正常反应,就像牛吃饱了以后会不停反刍。自责归自责,理解归理解。真正伤害患者的并非抑郁本身,也不是伤心自责,而是患者不肯原谅抑郁,不能理解自己而引起的心理纠缠。 I7dqwwBNmd/eQT/zMNamqJjEhC2FtBzu/uniEjyOUiEbnB7S0Y3JCtqpSbbpwDR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