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的国土整治最早是从土地开发整理开始的,从《土地管理法》颁布以来,主要经历了从目标较为单一的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演变到目标较为综合的基本农田整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土地整治。2018年,随着自然资源部的成立,土地整治走向山水林田湖草所有国土空间的整治。而国内生态修复的内容和对象以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植被恢复、矿山修复为主,传统的环境污染治理、国土整治等都融入了生态修复的内容。我国的生态修复工作主要经历了从小规模单要素生态修复,到区域性大规模单要素生态修复,再到“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城市双修)多要素生态修复,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以来,生态修复走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修复等全要素系统修复。
2018年,国土空间整治、生态修复统一归为新成立的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管理,强调统筹全域国土空间和全要素自然资源整治和修复,核心是修复国土空间功能、提升国土空间质量、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最终促进国土空间有序开发。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整治修复的范围未覆盖全域国土空间。以往的国土整治范围以农业空间为主,聚焦农用地整治;生态修复以生态空间为主,聚焦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整治和修复的部分工作虽然会涉及城镇空间,但未完全覆盖全域国土空间。二是整治修复对象仍以单一要素为主。以往的国土空间整治聚焦土地的整治,虽然部分工作会涉及水域、湖泊、矿山等,但未覆盖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自然资源;生态修复聚焦生态环境的修复,但也未完全覆盖全要素自然资源。三是整治修复手段仍以工程措施为主,虽然部分工作会涉及其他非工程措施,但未涵盖生物、自然、人文等综合治理手段,无法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关于“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尹向东等,2020)。
首先,生态修复是国土空间整治的关键目标之一。国土空间整治的内容、手段、范围不断拓展,在不断提升国土资源利用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必然会对生态系统产生相应的影响,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建立在生态系统完善的基础上,因此,国土空间整治必须将生态系统的改善作为关键目标之一,是“生态系统”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内在逻辑的统一。
其次,国土空间整治是生态修复的主要方法之一。生态修复的实现必须依靠国土空间整治的技术方法、工程手段和综合效益补偿,通过整治活动提升生态修复的效率,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与功能,提供生态产品,发挥生态价值(张侃等,2019)。
结合国土空间整治的主要内涵,其工作对象应重点着力于人居环境(城市存量空间、城市战略性空间)、特色文化空间、重要农产品生产空间、重要生态功能区等具有潜在价值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则重点着力于生态重点及优先地区,特别是国家禁止开发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的保护与修复。城乡的国土价值和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密不可分,两者在山水林田湖草共同体等理念的指引下,呈现综合化的交织状态。同时,目标也更加综合,需要系统地构建起多目标、多手段的整治和修复格局,针对粮食安全、产业发展、人口脱贫、历史保护、人居品质与生态保护修复进行综合考虑与设计。
新的形势要求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由原有的工程性手段向多元化手段转型。工程性的手段主要面向结果,以点状为主,需要大量的政府资金投入。新的实施途径转型为规划手段、工程手段、管理手段相结合的方式,由政府主导转型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转变。其中,规划手段主要是发布导向性规划和计划,配合激励性政策,提升社会共识,拓展参与途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指标考核、工程监督管理、典型推广等;最后是采用工程手段解决具体问题。不同层级国土空间规划对国土空间整治的管控要求如图1.3所示。
图1.3 不同层级国土空间规划对国土空间整治的管控要求
国土空间规划强调对所有国土空间和全要素自然资源的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通过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实现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国土空间品质的目标。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要落实好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要求,需要强化三类思维、实施四种主要路径,以推动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和高效实施(尹向东等,2020)。
强化三类思维。一是强化整体思维。根据自然资源部门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的职责,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要强化整体思维,其面临的对象包括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生态空间等全域国土空间的整体保护和生态修复,通过所有国土空间全覆盖的国土空间整治和生态修复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长远目标。二是强化系统思维。根据自然资源部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的职责,要强化系统思维,将所有自然要素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自然资源系统保护和生态修复。三是强化综合思维。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要改变以往的单纯注重工程技术整治和修复的思维,不是为了修复而修复,要从工程技术治理走向生物、自然、人文、工程等综合的整治修复,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施四种路径。一是农业空间要加强乡村土地全域综合整治,对乡村全域空间开展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等工作,加强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二是城镇空间要加强城镇存量用地综合开发,对城镇存量和低效用地(主要是工业用地)进行综合开发,重点聚焦成片连片改造、棚户区改造、低效用地再开发等工作。三是生态空间要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修复,优先针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生态环境敏感地区,包括流域水环境治理、重要生态功能区修复、海洋生态修复等工作。四是资源型城市要加强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对采矿塌陷地、废弃工业广场等进行整治和修复,包括塌陷地复垦整治、塌陷地村庄搬迁、存量采矿用地挖潜等。在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需要强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三大思维,以乡村土地全域综合整治、城镇存量用地综合开发、重要生态系统修复、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等为主要实施路径,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国土空间品质。
从目标类型来看,国土空间规划的目标需要是面向全域全要素的整体构架,将会重点关注空间资源的远景状态的蓝图式表达,而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所具有的过程属性能极大地补充空间规划的目标体系,能对蓝图式目标从过程角度进行传承、分解与具体化。从规划方法来看,国土空间规划的目标导向性较强,规划方法偏重于分析综合需求并予以空间化落实;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则具有极强的问题导向性,规划方法偏重于发现问题并制定策略予以化解,是对前者的有效补充。
土地整治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实施和管理支持作用显著,实施和管理也是城乡总体规划一直面临的难题,新的国土空间规划在融合统筹原有各类规划的过程中,应充分吸收原有的优秀做法。
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在补充国土空间规划的目标和方法基础上,能进一步通过规划、管理和工程等手段,全面落实空间规划的设想与要求,并将其转换为可实施、可考核、可管理的体系,是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和管理的重要支撑。
从“一补充、一支撑”的定位出发,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现有的国土空间规划中相对比较明确的整体格局包括“主体功能战略格局、空间保护格局和空间开发格局”。空间保护格局和空间开发格局分别承担着描述确立未来国土空间的保护和开发总体状态的职责,总体上偏重于蓝图式的格局描绘;主体功能战略格局则蕴含着战略导向,未来落实为管理格局。在此基础上加入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格局,是对三大格局的补充完善,应重点明确“改造哪些国土资源、调整哪些开发方式、控制保护哪些资源要素、实现怎样的资源效益,达到生态环境系统与人类活动的何种状态”。
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格局是方法和过程的格局,应配合其他三个格局,共同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的总体架构。
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内容涵盖山水林田湖草整治与修复、城镇地区低效用地与环境整治、农村地区综合整治、地质(矿区)环境整治与修复、海洋海岛整治与修复等各类问题,规划中应结合地方实际,采用基础数据分析、部门材料综合等多种方式,通过“问题分类、空间分区”的方式明确整治与修复重点。
首先是在保证上位要求可传递的前提下,采用符合地方实际的整治和修复的问题分类体系,体现地方特色;同时结合不同国土空间的开发和保护格局要求,划分特定的整治与修复分区,并确立不同分区应解决的重点问题。如城镇地区应重点关注人居环境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等问题,生态保护区域则重点关注生态安全、生态系统修复等问题。
国土空间规划要求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多部门协同和上下级联动,因此,必须体现出指标、任务的可传导、可分解与可考核。需要从实施考核角度与各部门的职责、各层级的事权进行协调,构建一套包括“整治与修复内容、约束性指标、控制性指标、主要工程项目、主要规划编制任务”等共同组合形成的指标任务分解与考核系统。该系统向上可承接国家层面的宏观要求、区域性的重大项目,横向可推动部门联动考核、任务协同实施机制,向下可传递详细指标内容、具体工作任务和考核机制。
根据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定位和内容要求,需要在不同层级的国土空间规划中,以不同的内容重点和组织形式存在,分别与对应层级的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相契合;横向上则根据不同的规划深度,以专章、专项等规划形式分别组织,最终形成纵向分级、横向分类的整体架构(张侃等,2019)。
纵向上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分级方式形成五级体系,分别为国家、省、市、县和乡镇,不同层级解决对应问题。国家层面主要是明确全国的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格局,明确全国不同地区的整治重点与分区,确立主要的整治和修复问题分类,明确对应的指标体系与关键的考核机制;省级层面首先是承接国家层面的总体要求,重点在于明确本省的主要问题分类和分区划定,结合各分区地市的情况分解整治和修复的指标与任务,并提出省级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配套政策支撑;市级层面的重点应是进一步分解指标任务,细化实施方式与项目安排,并配套相应的考核与资金政策;县级层面则着重在于落实上位要求,是具体项目实施的重要主体;乡镇层面则重点在于配合支撑相关项目的实施。
横向上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主要采用国土空间规划专章专节专题、国土空间规划配套专项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设计等三个形式。国土空间规划专章专节专题是指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并在说明书和文本中加入专章专节内容,此类形式主要在表达整治和修复格局、明确分类分区方式时适用;国土空间规划配套专项规划主要在细化指标体系、明确任务机制时适用;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设计主要在具体的整治和修复项目时适用。
综合纵向分级、横向分类的要求后,形成如表1.4所示的构架。
表1.4 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对国土空间整治的有关要求
从生态文明建设出发,国土空间规划的目标、内容、方法与原有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比,已发生巨大变化。国土空间整治和生态修复具备全域性、过程性、实施性、可传导、可考核等多种优势,是补充原有规划目标和技术框架的重要部分,其与提高资源效率、修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高度契合。
在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国土空间整治与生态修复需要强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三大思维,以乡村土地全域综合整治、城镇存量用地综合开发、重要生态系统修复(含海洋生态系统修复)、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等为主要实施路径,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国土空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