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国土空间整治的国情依据

2.3.1 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地理位置独特,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

①地形: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现海拔差异明显的三大阶梯。地形种类多样,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均有分布。西部高山广布,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平坦低缓,以丘陵和平原为主。

②气候:我国受地形地貌和季风环流影响,既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也有温带大陆性、高原山地和海洋性气候。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水热条件空间分异明显。青藏高原为高寒气候,热量不足;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青藏高原以北地区为干旱气候,降雨稀少。

③植被:我国植被类型丰富,有森林、灌丛、草原、草甸、荒漠和草本沼泽等。森林覆盖率较低,主要分布在南方和东北地区,草原主要分布在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

④灾害: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区域性、季节性和阶段性特征突出,并具有显著的共生性和伴生性。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除现代火山活动导致的灾害,其他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

⑤海洋:我国海域辽阔,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可再生能源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2.3.2 国土空间总量丰富,但人均少

经对全国陆地国土空间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系统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性、人口集聚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优势度等因素的综合评价,从工业化、城镇化开发角度看,我国国土空间具有以下特点。

①陆地国土空间辽阔,但适宜开发的面积少。我国陆地国土空间面积广大,居世界第三位,但山地多,平地少,约60%的陆地国土空间为山地和高原。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面积有180余万平方公里,但扣除必须保护的耕地和已有建设用地,今后可用于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及其他方面建设的面积只有28万平方公里左右,约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3%。适宜开发的国土面积较少,决定了我国必须走空间节约集约的发展道路。

②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8%。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分布与土地资源、经济布局不相匹配。南方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北方地区仅占19%;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紧张,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到了48%。水体污染、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突出,南方一些水资源充裕地区出现水质型缺水。水资源短缺,既影响着经济发展,又制约着人口和经济的均衡分布,还带来了许多生态问题。

③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但总体上相对短缺。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品种齐全,但主要化石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难以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能源和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生态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并与主要消费地呈逆向分布。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优质化石能源资源严重不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巨大。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总量、分布、结构与满足消费需求、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④生态类型多样,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我国生态类型多样,森林、湿地、草原、荒漠、海洋等生态系统均有分布。但生态脆弱区域面积广大,脆弱因素复杂。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陆地国土空间的55%,其中极度脆弱区域占9.7%,重度脆弱区域占19.8%,中度脆弱区域占25.5%。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只能在适宜开发的有限区域集中展开。

⑤自然灾害频繁,灾害威胁较大。我国受灾害影响的区域及人口较多,巨灾风险很大。部分县级行政区位于自然灾害威胁严重的区域范围内。频发的自然灾害,加大了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本,并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许多隐患。

2.3.3 国土空间开发问题突出

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一方面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

①耕地减少过多过快,保障粮食安全压力大。全国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8年的18.26亿亩,人均耕地由1.59亩减少到1.37亩,逼近保障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的“红线”。

②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肆意开发,导致部分地区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近岸海域生态系统恶化,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频发。

③资源开发强度大,环境问题凸显。一些地区粗放式、无节制地过度开发,导致水资源短缺、能源不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大规模长距离调水、运煤、送电、输气的压力越来越大,也带来了交通拥挤、地面沉降、绿色生态空间锐减等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大气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较差,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

④空间结构不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低。绿色生态空间减少过多,工矿建设占用空间偏多,开发区占地面积较多且过于分散。城市建设空间和工矿建设空间单位面积的产出较低,城市和建制镇建成区空间利用效率不高。

⑤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公共服务和生活条件差距大。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失衡,劳动人口与赡养人口异地居住,城乡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的公共服务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过大。

2.3.4 国土空间面临严峻挑战

今后一个时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阶段,必须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国土空间开发的趋势,妥善应对由此带来的严峻挑战。

①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满足居民生活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我国处于人口总量持续增加和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阶段,既对扩大居住等生活空间提出了新的需求,也因农产品需求增加等因素,对保护耕地提出了更高要求。

②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满足城市建设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既增加了扩大城市建设空间的需求,也带来了农村居住用地闲置等问题,优化城乡空间结构面临许多新课题。

③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我国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尚处于继续发展完善的阶段。基础设施的建设必然占用更多空间,甚至不可避免地占用一些耕地和绿色生态空间。

④经济增长趋于多极化,满足中西部地区的建设空间需求面临挑战。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多极化趋势。随着东部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逐步饱和,经济增长加快向中西部适宜开发的区域拓展,这就需要继续扩大这些区域的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空间。

⑤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满足水源涵养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我国将长期面临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用水需求增加,水资源短缺将更趋严重,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都面临极大压力。满足用水需求,既要依靠水资源的节约和科学配置,又要恢复并扩大河流、湖泊、湿地、草原和森林等水源涵养的空间。

⑥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不断加剧,保护和扩大绿色生态空间面临挑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既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又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这就需要改变以往的开发模式,尽可能少地改变土地的自然状况,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增强固碳能力。

总之,我们既要满足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改善、经济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国土空间的巨大需求,又要为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而保护耕地,还要为保障生态安全和人民健康,应对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保护并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可见,我国国土空间开发面临诸多两难挑战。

2.3.5 政策形势促进国土空间整治

2.3.5.1 经济新常态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进入了以长期结构性调整转型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减速期,似乎每个国家都未能独善其身。2009年4万亿元投资对经济增长进行强刺激的措施,虽然避免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同步震荡下行,但2011年以后,宏观经济增长速度还是呈持续下滑趋势。来自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变化,共同塑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语境解析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不断优化产业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国土空间是最基础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要素。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资源需求变化,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开展国土空间整治,科学配置资源,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国土资源治理水平和能力的具体体现(严金明等,2016)。

2.3.5.2 新型城镇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2%剧增到2014年的54.77%,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依然实现了平均每年递增1.02%的高速城镇化进程。然而随着城镇化率的迅速提高,农民工人数也在逐年激增,从2008年的2.25亿到2014的2.7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0.03%,去除农民工城镇化率仅为34.74%,伪城镇化问题突出。同时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方式较为粗放,单位GDP能耗和地耗远高于发达国家,水资源产出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左右,处于低效利用状态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约5000km 2 ,占全国城市建成区的11%,土地城镇化速度高于人口城镇化速度。亟需进一步以人为核心,以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为着力点,即促进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有序稳妥落户,改造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稳步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优化城镇化布局,转向精细化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真正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严金明和刘杰,2012)。

2.3.5.3 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决策。当前中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景观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国20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45.4%的地下水污染较严重、16.1%污染极严重,现有土壤侵蚀总面积294.91×104 km 2 ,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陆地国土空间的55.0%,约60.0%村庄乡村景观风光一般或差,约80.0%的村庄街道和田间道路绿化不足、沟路林渠破损严重(郧文聚等,2011),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构成类型单一、格局混乱、覆被稀松,缺乏特色和空间层次感,人居舒适感下降(刘黎明等,2006)。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进一步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空间均衡”“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理念,构建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8项制度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严金明等,2016)。

2.3.5.4 乡村振兴战略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年,也是中国乡村发展全面迈向乡村振兴阶段的转折年(欧阳竹等,2020;刘彦随,2020)。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作为一项新的历史任务,在未来一段时期将是广大地理与资源领域研究者最重要的研究着力点(郝庆等,2019)。长期以来,乡村建设都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以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改造为核心的国土整治活动也始终伴随乡村建设发展历程,并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资源利用条件、促进乡村转型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龙花楼等,2018;龙花楼,2013)。当前时期,乡村发展同时面临气候变化、全球粮食贸易波动、新冠疫情冲击等外部形势变化以及乡村活力不足、资源支撑发展能力弱化、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内部矛盾问题,使得乡村振兴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化(韩博等,2021),这对国土空间整治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 ev7F62vJdgjSA1PACIKXFaflr4cgpmLJkpjCgEv+UV4TWeY7pcSKlcJ/2jnHBpr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