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由文入史”到“文史互证”
——吴秀明学术研究的学理路径与学科意义

王 姝

新时期以来,重新启动的当代文学批评与当代文学史建设一方面在新方法、新观念与新理论的不断更迭中进行着学术积累与推进;另一方面,在方法、观念与理论的疲软后,又有回到文学的审美维度,对文本细读的积极倡导。《文艺报》近年来为此专门开设了“回到文学本体”栏目进行深入探讨。文学批评如何入史,史论如何与文本细读结合,是文学在文学本体、文学史学与文艺美学等不同维度对相同问题的折射。吴秀明的学术研究,从历史文学批评起步,自觉建构历史文学理论体系,并由此推进到当代文学史及学科建设,他从“由文入史”到“文史互证”的学理路径,将“理论思维”与“文本细读”“史料实证”三者融会在一起,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富有成效的探索。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就认为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容:“文学理论不包括文学批评或文学史,文学批评中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或者文学史里欠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这些都是难以想象的。显然,文学理论如果不植根于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是不可能的。文学的准则、范畴和技巧都不能‘凭空’产生。可是,反过来说,没有一套课题、一系列概念、一些可资参考的论点和一些抽象的概括,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编写也是无法进行的。” 基于此,吴秀明将文、史、论视为互为支撑而又互渗互融的“正三角”(“△”):“如果说处在‘正三角’尖顶的是‘理论思维’,对‘作品解读’与‘史料实证’产生能动作用,那么居于其底线两个端点的‘作品解读’与‘史料实证’就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理论思维’,使之成为实事求是的言说。” 这是他对文学批评及其历史化、理论化的学理追求,同时也是对文学史和学科建设的思辨性积淀。 q4q0qX7db5gRaUrPwnkRChIpNEazcb/aD16f8V5IjJh56Jqq3NsA80Sb7/K5LaH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