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文化伴随着人类历史产生及变迁。传承至今的传统手工艺,都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蕴含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当前,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和生活环境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不可避免地要同传统文化发生互动,使原有文化形态和自然系统发生裂变。资源的短缺、生态的脆弱、文化的冲击,使手工艺文化保护及传承面临着越来越多亟待解决的课题。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中,“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是其中之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上,手工艺作为一种活态的、不断生成的文化表现形式,其传承主体、表现形式、文化空间以及所生成的持续的文化认同感,均需加以关注并采取切实的措施来保护。
浩瀚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华夏文明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激荡,为世界留存下来数不胜数的宝贵财富。其中,中国手工艺历史之悠久、资源之丰富、工艺技术之发达不言而喻,“从新石器时代到当下,手艺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性格,成为中国人生活方式、文化方式的主要组成部分,形成手工艺的中国语境,其中隐含着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 。可以说,传统手工艺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个性和特点,是民族文化、文明的活化石,记载着民族对自然和材料进行改造利用的伟大实践,是历史传给未来的一本文化艺术的百科全书。 手工艺作为综合生产、生活、艺术审美的一种活态文化,也是国家建设、发展、进步、繁荣的重要力量。 自近代以来,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使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精神信仰、审美追求等一系列文化元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乃至完全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手工艺所植根的生存土壤逐渐恶化,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些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已经或正在面临失传,甚至走向消亡。有学者指出,当代手工艺的处境堪忧。一方面,在以工业生产为主体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似乎迎来了手工艺新的“黄金时代”,“大师”“大国工匠”“非遗传承人”等社会荣誉铺天盖地。另一方面,出现了以下三种尴尬处境:一是在“文创”策略的推动下,作为日用器皿的手工艺制品逐渐脱离实用的初衷,价格越来越高昂,失去了生活的本意;二是在收藏市场的促进下,“巧夺天工”的手工艺出现了越来越向纯艺术发展的趋势;三是作为当代艺术的工艺,广泛采纳了新技术、新材料,虽然延伸了手工的意义,但对抽象性、雕塑性、思想性和观念性的注重胜过功能性。 中国的手工艺品越来越偏向纯艺术创作的现象,造成了手工艺品与日常生活的脱离,也就面临难以永续发展的困难。鉴于此,我们必须理性且系统地思考手工艺文化保护及传承的问题,否则将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丧失个性,难续辉煌。
在今天的中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于传统工艺文化的保护及传承工作日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传统手工艺,投身于手工艺文化的保护及传承工作中,且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取得了令人振奋、欢欣鼓舞的突破。可以说,当一个民族形成对手工艺文化抢救、保护、发掘、利用及研究高度认同的局面,必将给手工艺文化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无论对其价值的阐释,还是为实现其价值而采取的保护举措,核心都是文化。手工艺文化既有独特的物质载体,也有鲜明的精神旨趣,它是用与美的统一,是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我国的历史文化有多深厚,手工艺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就有多瑰丽。 毋庸置疑,传统手工艺能够存续的最重要的内在基因,就是它所承载的文化。文化是手工艺保护和传承的出发点,也是终点,更是一个难点。而在手工艺普遍式微的现实处境下,尤其是当前的商品经济大潮把手工艺的发展推向了史无前例的生存和发展关头,可以说中国手工艺文化保护及传承正处在关键时期。而且,21 世纪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多元化时代,值得手工艺文化保护和传承相关人士思考和必须面对的关键词层出不穷:21世纪技能、全球共同利益、人工智能、大数据、核心素养……面对这样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守护好独特的手工艺文化“传统”?中国手工艺文化保护及传承所面临的挑战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要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中国手工艺文化保护及传承应该超越本国的局限,包容、借鉴及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也就是说中国手工艺文化保护及传承需要进行国际比较。这也正是开展本研究的主要动机。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中国是拥有量最多的国家,日本名列第二。日本民族同中国一样具有悠久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对手工艺技巧也有着天生的领悟力。从19世纪末至今,日本的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工业文明不偏不倚地接上了轨,相得益彰。日本手工艺文化也成为其传统文化中最富特色、深受关注并得到良好继承和发展的文化样态。这得益于日本这个国家对传统文化强烈的保护意识,以及对保护行动的积极主动。当中国还在反传统,并将传统文化列入没落文化中时,日本已开始重视自己的“传统”。明治四年(1871),日本就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文化遗产保护案。而且,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现代意义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国家,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演变,已经形成一整套相对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和制度,在手工艺文化保护的实际操作层面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其他国家学习或借鉴的样板。可以说,工业化非常发达的日本在保护手工艺文化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自1997年国务院颁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起,我国在传统手工艺保护及传承方面加大了力度。从21世纪初开始,我国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于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现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启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传统手工艺占有很大的分量。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始实施,从此中国的优秀传统手工艺进入被依法保护的轨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关心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面部署。2017年国务院颁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强有力地推动了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振兴。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2021年7月16日,习近平在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的贺信中强调,中国践行新发展理念,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不断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 2021年8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更是准确把握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方位和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经过10余年的努力,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蹄疾步稳、笃行不怠。其中,在手工艺文化保护工作方面也成果丰硕,一批珍贵、濒危和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手工艺得到有效保护。但不可否认,我国的手工艺文化保护工作在发展快、成效显著的同时,存在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等问题,总体上还缺乏系统、科学的应对方法,尚未有充足的经验,保护与传承水平与“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还有差距。而且,对国际上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的认识之朦胧,也将会使中国手工艺文化保护和传承失去参照。因此,为了更好地认清我国手工艺文化保护状况和汲取国际先进经验,有必要进行跨国比较,交流互鉴。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文化圈,自古以来两国文化交流就频繁而深入,在文化背景上有着极高的相似性,“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也” 。奈良时期(710—794),日本派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中国工艺技法始为日本引用。日本的漆艺、陶瓷等许多手工技艺都源于中国,但在发展中逐渐脱离中国影响,并传递出其独特的文化气息。中日两国手工艺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也就让比较研究有了基础和现实意义。
鉴于此,本研究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念,运用比较研究法、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立足于历史与现实,从纵向到横向,从宏观到微观,通过综合比较中日两国手工艺文化的保护历史及思想、政策与措施、专业性教育传承、普及性教育传承等方面的经验异同,得出中日两国手工艺文化保护及传承的不同特征,以探求手工艺文化保护及传承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同时,在深入的对比和反思中,充分并准确认识到我国现阶段手工艺文化保护及传承上的不足,剖析问题的本质特征,力求为新时代中国手工艺文化保护及传承把脉诊断,并为新时代中国手工艺文化保护及传承提供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进而为修正手工艺文化保护政策与手工艺文化传承实践构建新的思想体系、形成新的实践准则等方面尽绵薄之力。
手工艺文化保护及传承经验的比较,既要有“形而上”的价值层面、精神层面、战略层面的整体宏观经验,又要有“形而下”的工具层面、器物层面、操作层面的个案微观经验;既要有宏观理念与精神境界方面的战略追求,又要有田野村头的调研考察与学校教育的微观实证研究。所谓“执两用中”,即要把握好“道与器”“体与用”“虚与实”之平衡与协同。同时,要立体地呈现中日手工艺文化保护及传承经验,必须以历史的纵线与现时的横线贯穿交织。基于此,笔者对全书总体结构与框架做了以下编排,设立了“历史及思想篇”“法制及措施篇”“专门性教育传承篇”“普及性教育传承篇”,每篇各五章,共二十章。这二十章内容在建构上,力求兼顾“形而下”与“形而上”之统一,同时不仅要还原经验的思维过程,厘清经验的来龙去脉,还要参照经验的现实问题,进行经验的筛选、甄别、判断与提炼。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笔者在章节建构上力图逻辑清晰缜密,但为了经验的完整性和鲜活性,有的章聚焦于一点或一方面,所以章与章之间既有承接关系,又相互独立,不追求绝对的逻辑严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