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周初分封诸侯

周人推翻了殷商王朝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实行大规模的分封制度,“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即古人常说的“封建制”。原来殷商的盟国、属国都接受了周人的分封,他们都承认周王为天下的共主,向周王俯首称臣。对于一些战略要地,则分封亲信或族人进行统治、管理。这样就形成了以周为共主的大一统局面,故《诗经·小雅·北山》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初的分封,据研究大概有两次。第一次是武王灭商后所进行的分封,先是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殷,然后封管叔于管(今河南郑州市),封蔡叔于蔡(今河南上蔡),命他们监视殷人的动向,号称三监。为巩固周人在东方的势力,又分封几位重要的功臣,封太公望于吕(今河南南阳);封周公于鲁(今河南鲁山县) ;封召公于匽(今河南郾城)。吕、鲁、匽都在洛阳和殷商旧都附近,是周人防御殷商东方残余势力的前沿阵地。这次分封规模并不大,并且还遗留了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然而,武王不久就去世了,由于即位的成王年幼,各地诸侯和殷商旧民蠢蠢欲动,力图反叛。此时周公站了出来,承担起领导周朝的重任,他率军东征,经历了艰苦的战斗,杀武庚、管叔,放逐蔡叔,平定奄、蒲姑等殷商的旧盟国,从而使周的势力在东方进一步稳定下来,其天下共主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东征之后,商的残余势力及其旧盟国基本被摧毁。为巩固胜利的果实,在周公的主导下对广大的疆域进行了再次分封。这次分封的规模相当大,据《荀子·儒效》篇记载,分封七十一国,其中姬姓五十三国,但实际分封数量当远远多于此,估计有数百个。这次分封有三种类型。第一,重新分封殷国,杀武庚之后,改封殷商贤臣、纣的庶兄微子启于宋,以继续安抚商人,宋由此便成了继承殷商一脉的诸侯国,也是孔子的祖国。第二,封神农之后于焦,封黄帝之后于祝,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帝舜之后于陈,封大禹之后于杞。宋、陈、杞等国都在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第三,大规模分封了周王的子孙、兄弟,如文王之子有管、蔡、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郇等,武王之子有唐(即晋)、韩等,周公之子为凡、邢等,这类诸侯占据很大一部分。

两次封建,第一次封建规模尚小,而真正的封建则是周公所主导的这次。所以梁启超说“真封建自周公始” 。在这次分封中,几个大国的分封尤为重要,如鲁、齐、燕、卫、晋等。由于周公、召公在成王时代是重要的辅政元老,故将他们留在周朝治理天下,而改封他们的长子为诸侯,将周公之子伯禽封为鲁公,国都迁移到奄、徐之地(即今曲阜)。将太公望改封到蒲姑的旧地,以营丘为都。把匽则迁到更遥远的东北方即今北京附近,并命召公的儿子为侯,即燕国。封周公的弟弟康叔于殷墟,为卫侯。封成王的弟弟姬钊于唐。

周的分封制,建立了周代八百年社会等级体制和天下格局的基本框架。周王作为天子,是代表天将天下的土地和人民颁赐给诸侯,诸侯要承认周王的天子地位,承担对周王的义务,如朝觐、纳贡、称臣、尊周等,并严格按照相应的礼制行事,不得有违礼的行为。分封制有多个层级,除了天子分封,还包括诸侯分封其卿大夫立家,每个大夫之家也有贰宗、士有隶子弟等等。这样层层分封,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建立起一级一级的从属关系,每个等级都有严格的区分,并以礼的形式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祭祀、日常交往、饮食、器物等等。

春秋战国时,封建制衰落,郡县制兴起。秦汉之后,基本上是郡县制占主导。郡县制是大一统帝国的产物,适应了对广土众民的国家的统治。从封建到郡县,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变革,汉代史学家班固就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者矣。”(《汉书·地理志上》)但封建并没有完全消失,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时,即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其后分封制多次复活,很多皇帝仍迷信通过分封皇族,可以形成对国家政权的藩屏和扶持,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汉代的分封导致七国之乱,晋的分封导致八王之乱,带来惨痛的教训,明初的靖难之役也与明太祖的分封有一定关联。而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也多次想恢复封建制,只是因为众臣的劝阻才没有实行。总体来说,秦汉之后,郡县制是主流,虽然历代对于王子皇孙都有分封,但多仅给予虚名,并无授予实际权力,且对其有各种严格限制,分封制已经名存实亡。

封建制与井田、学校等制度,是儒家视域中有代表性的圣王之制,寄托了儒家的治国理想,历代不少儒者对它们充满向往,并试图通过各种途径予以恢复。当然,有赞成就有反对,也有很多学者对封建制予以激烈的批判。对封建制度批评最激烈的是唐代柳宗元的《封建论》。他从历史发展之“势”的观点指出封建制的产生并非“圣人意”而是“势”使然,周之封建制之所以被秦之郡县制所取代,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个人的意志。是否实行封建与国祚的长短并没有必然联系。柳宗元旨在通过批判封建制来反对当时日益严重的藩镇割据,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政治批判色彩,在后世得到不少仁人志士的赞赏。苏轼的论封建一文就认为:“昔之论封建论者,曹元首、陆机、刘颂,及唐太宗时魏徵、李百药、颜师古,其后刘秩、杜佑、柳宗元。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宋代鉴于唐代藩镇割据的问题,严格控制地方势力发展,这时没人敢再提封建,但这样也走向了郡县制的极端,严重限制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明末清初时,许多思想家在反思明亡的教训时,又开始重新思考封建与郡县二者的优劣问题,不少学者倾向于封建。总之,封建与郡县问题,是儒家政治思想不可忽略的话题。 2tJfOfF7zAujTGTK0mG48drrNVjH+NpIwvHVwZMk04rL9ZBE6zESLfQPu+mucas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