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舜帝明德

在三皇五帝这些上古帝王中,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这些帝王大多给人一种朦胧感和神秘感,人物形象不够清晰,只有舜帝流传着许多故事,在《孟子》《史记》《说苑》等文献中多有记载,他的形象也比任何一位上古帝王更为清晰。舜的最大人格特征是既是帝王,又具备高尚的品德。《史记·五帝本纪》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因此,如果说孔子是中华道德文明的集大成者和传承者,那么舜帝就是中华道德文明的开创者。

舜为妫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传说舜每只眼睛中都有两个眸子,故名重华。《孟子·离娄下》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舜主要生活于今山东一带,其曾耕作过的历山在今济南附近,死后据传葬于苍梧之野,即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的舜帝陵。作为“五帝”的最后一位,舜帝的道德人格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舜帝的“明德”是多方面的,既体现在家庭生活中,又体现在政治生活中,而其明德的精髓,可以用孝悌、仁和、智勇来概括。

舜最为人称道的品德是“孝”。舜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非常恶劣,他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但性情比较顽劣,生母早死,父亲又娶了继母,生了弟弟象。象的性子很傲慢,很看不起舜。他的父亲、继母和弟弟都认为舜是这个家庭多余的人,对舜不怀好意,常常想要谋害舜。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瞽叟和象很高兴,以为舜死了,于是共同瓜分了舜的财产,占据了舜的居所,但舜并没有死,而是掘地道逃脱了。当他回到住所时,象很惊奇,却表现出很忧郁的样子,说是想哥哥了,所以过来看看。舜丝毫没有芥蒂,仍然对弟弟友爱如初,并且侍奉父母愈加谨慎。有时候他也会为自己的处境悲伤,孟子曾提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的故事,认为这是“怨慕”,所谓“怨慕”,大概是一种既爱父母,但又因得不到父母的爱的那种既悲伤又自责的心理。不过,舜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悌,则是始终未变,“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史记·五帝本纪》)。《史记》说舜“年二十以孝闻”,或许正是因他孝的名声广为传播,才获得帝尧的关注,并最终授予帝位。在即帝位后,他并没有报复他的家人,反而是与他们分享自己的荣耀,《史记》说:“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对父母一如既往地孝,而且还封弟弟为诸侯。舜为人孝悌的故事影响深远,“孝感动天”,成为二十四孝之首。后世以此为素材还形成了许多文学作品,如敦煌文书中的《舜子变》,在焚廪、掩井故事之外,进一步丰富了故事情节,给人以文学的感染力。

舜帝注重以德来感化人,以仁爱来团结人。在舜尚在民间的时候,他以和字当先,和以处众,得到了人们的普遍信赖,从而获得很高的威望。尧将二女嫁给舜,并使九男与其相处,他都能将这些关系处理得非常和谐,使二女“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史记·五帝本纪》)。据《史记》和《韩非子·难一》记载,舜在历山耕种的时候,农民经常相互侵犯已经划定的田埂,舜则尽力为他们调解,没过一年,大家都争着让出田埂,再也不争了。在河滨打鱼时,人们都争着在水中的高地捕鱼,舜到了一年之后,引导他们分别长幼之序,让年长的人占水中高地。东夷制陶器的人做的陶器粗劣不结实,舜便去那里制陶器,一年之后,大家的陶器做得都很坚固。在他的倡导和感召下,大家都喜欢跟他住在一起,他住的地方“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所以孔子感叹说:“舜其信仁乎!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

舜继承帝位之后,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也非常注重以德来感化人,而尽量不酿成战争。对于南方的三苗问题,各类史籍有不同记载,有的说是征伐,有的说是感化。《舜典》称“窜三苗于三危”,《大禹谟》载大禹出征三苗,但后来益评价舜说:“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瞍,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诚感神,矧兹有苗。”因此舜最终还是主张以德化人,“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儒家一向主张柔远人,因此这一做法受到后世儒家的大力赞扬,甚至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美化,如《韩诗外传》卷三记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岐山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泽之水,由此险也。以其不服,禹请伐之,而舜不许,曰:‘吾喻教犹未竭也。’久喻教而有苗民请服。天下闻之,皆薄禹之义而美舜之德。”舜主张以德服人,而将禹描写成舜的对立面,主张征伐,从而凸显了舜的仁和政策的有效性。总体来说,舜对于妥善处理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作出了较大贡献,实现了北方华夏集团、东夷集团与南方苗蛮集团的大融合。《史记》记载舜统治时的疆域时说:“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这正是儒家天下一家的宏伟理想的写照。

舜不但具有孝悌仁爱之心,而且是一个充满智慧、勇力和才干的人。对于父母的恶劣态度,他采取既机智又不失孝道的办法来处理。《史记》称“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父母想杀他杀不了,而需要他的时候又常常侍奉在侧。《孔子家语》记载了舜父瞽叟打他的时候,“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这是一种非常机智的做法。在治国方面,舜的智慧和才干更是非一般人所能及。帝尧曾以多种方式考验他的能力,“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登位之后,他的治国才能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任用贤能,举用“八元”“八恺”,任用禹、皋陶、契、后稷等一大批能臣,设官分职,各司其职,把所有的事务都安排得秩序井然,使农、工、商等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使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第二,完善了一大批制度,“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完善历法制度;“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完善祭祀制度;“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完善了诸侯朝觐制度;又通过四季巡狩,完善了巡狩制度;创设考绩办法,开创了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的考核方法,为后世所长期继承使用。这些制度都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三,坚持德主刑辅的治国策略,在主张德化的同时,完善了“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的刑罚制度。勇于同凶恶之人作斗争,曾建议帝尧“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并且对于帝尧时未能除去的浑沌、穷奇、梼杌等三恶族,以及缙云氏的不才子饕餮,舜将他们流放到边远地区,从而使国家政治变得清明。儒家在主张仁爱的同时,也主张以刑罚来作为治理天下的辅助手段,在这一点上,舜可以说是一个典范。

总体来说,舜在儒家那里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完美的形象,是古代圣王的典范,《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孟子在其书中不厌其烦地多次称道舜的高尚品德和丰功伟绩,“言必称尧舜”,其实“尧”只是虚词,准确地说是言必称虞舜。据杨伯峻先生统计,《孟子》全书讨论到舜的地方达90余处。出土郭店简《唐虞之道》也着重提到“爱亲尊贤,虞舜其人也”。在《大禹谟》中,舜对于治国、修身,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说法,如“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而其中最有名的是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传后来成为宋明理学家性命学说的主要经典依据。 S1sFkwr+8HVuH/buOIvVU+Y4+Z0cEMiwouev+AmzJ7n4Jtm6qSDg/WD6Q+C0C/c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