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其霸业是一个经常被后世儒家学者讨论的话题,大至王道与霸道的关系,小到齐桓公、管仲的个人品质问题。因此,齐桓公称霸在儒学史上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齐桓公名小白,齐僖公之子,齐襄公之弟,于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管仲(约公元前723—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谥敬,又称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与鲍叔牙为友,后随侍齐桓公的兄长公子纠。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管晏列传》记载,齐襄公时,国政比较混乱,襄公醉杀了鲁桓公,又与其夫人通奸,“淫于妇人,数欺大臣”,他的兄弟们怕祸及其身,于是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逃到莒国。襄公十二年(前 686),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次年,雍林人杀无知,并讨论重立国君的问题。齐国的高、国两大贵族事先暗地通知了小白提前回国。鲁国听说以后也发兵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堵住从莒国到齐国的路,试图阻止小白回国争夺君位,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见公子纠政敌已死,就放慢了送他回国的速度。而小白日夜兼程终于提前赶回齐国,并被立为国君,是为齐桓公。桓公即位以后发兵攻打鲁国,想把公子纠及其随从管仲等全部杀掉,但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劝说齐桓公留下管仲,“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齐桓公不计前嫌,听从鲍叔牙的建议,要求鲁国杀掉公子纠,而将管仲送回齐国。齐桓公任命管仲为大夫,把齐国的国政都委任给他。此后管仲长期参与齐国国政,身居相位,号为仲父,齐桓公对他言听计从,君臣相得,亲密无间,终于实现了霸业。

管仲具有出色的政治才干和务实精神,相齐后,凭借宏大的政治理想和非凡的政治眼光,充分运用其政治才能和手段,辅助齐桓公治理齐国,对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领域进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得齐国国力日益强盛。管仲的国家治理思想非常丰富,包括注重法令治国、礼法结合、发展经济等。进行政治改革,实行“叁国伍鄙”的军政合一的组织形式,便于政令的通达,更便于军事集结。他将自由民按职业划分士、农、工、商四种,采用分业定居的办法,使各业人员安心从事于本业,有利于社会安定。进行经济改革,主张富民裕民,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主张,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均地分力”的土地制度,把土地平均分给农民,实现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实施“相地而衰征”的税收制度,根据土地肥沃程度的不同交纳租税;发展工商业,“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史记·管晏列传》)。重视礼教教民,提出礼义廉耻的四维主张。

由于周王室的衰微,中原诸国征伐不已而无力制止,使戎、狄等周边的强悍民族趁机内侵。在这种形势下,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承认周王室的共主地位,积极援助被侵犯的诸侯国。这一口号在当时很有号召力,只有“尊王”旗帜竖起来,中原各国才能增强团结,才能共同抵御外族的交侵。《齐世家》记载,桓公二十三年,山戎伐燕,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燕庄公送桓公入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将燕君所至之处全部让与燕国,并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诸侯听了这件事,都更加顺从齐国。狄人多次伐邢,桓公率诸侯伐狄救邢,并将邢国迁到夷仪。狄人灭了卫国,桓公又在楚丘协助重建卫国。桓公三十年,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下联合各诸侯国讨伐楚国,质问楚国不按时向周王室进贡,祭祀所用茅草的违礼行为,“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最终迫使楚国认罪改过。在辅佐和安定周室方面,桓公也有很大贡献,周惠王打算废黜太子郑而立少子带为太子,一废一立便会带来政局的不稳,齐桓公率诸侯主动匡扶周室,拥立太子郑为周襄王,维护了王室的安定。这一系列“尊王攘夷”的政策和行动,使得齐国形象大幅提升,周王室和各诸侯国都信服齐国,齐国成为周天子的代言人,逐渐确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所谓霸,并非后世的蛮横、霸道之意,“霸”即伯,即诸侯之长的意思,“霸主”即诸侯会盟之主,霸主的地位需要有周天子之准许或册命。齐桓公五年(前681)春,齐桓公在甄地召集宋、陈、蔡、邾四诸侯国进行会盟,史称北杏之会,这是齐桓公第一次以盟主身份召集的诸侯国会盟,此后齐桓公共主持诸侯会盟达十一次,兵车之会四次,成为中原地区各诸侯国名副其实的霸主,并受到周天子的封赏。周惠王十年,即齐桓公十九年(前667),赐齐桓公为伯(《史记·周本纪》),标志着霸主地位得到周王的认可。桓公三十五年(前651)举行的葵丘会盟,与会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并赐祭肉于齐桓公,虽然周天子有意免除齐桓公下拜之礼,但管仲仍劝谏齐桓公遵守下拜之礼,坚持君臣之道,维护周天子的尊严和权威。这次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

管仲由于辅佐齐桓公成为霸主,在齐国获得很高的威望,被齐桓公尊称为仲父,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管仲在辅佐桓公四十余年之后去世。管仲相齐称霸的功业,以及以其思想和事迹为基础而形成的《管子》一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管仲之后,各国先后掀起变法改革热潮,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魏国魏文侯和李悝、秦国的商鞅变法等,无疑都以管仲的思想和政治实践为先导。《管子》一书自汉初就是政治家、思想家们的热门读物。南宋韩元吉称:“汉兴,贾谊、晁错之流莫不推尊管氏之书。”(《南涧甲乙稿》卷十六)宋张嵲称“凡《汉书》语之雅驯者,率多本《管子》。《管子》,天下之奇文也”(《紫微集》卷三十二)。今本《古文孝经孔氏传》大量袭用《管子》语,有学者认为孔安国作为孔子的正宗后裔,怎么可能大量引用《管子》呢?以此怀疑《孔传》的真实性 。其实如果了解到《管子》一书在汉代的重要影响以及其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孔传》对《管子》的引用就不觉得奇怪了,至少不能据之以定《孔传》之伪。

对于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这一历史事件,儒家既有肯定,又有批评。肯定的是,齐桓公通过称霸维护了周天子的权威和中原地区的和平稳定,使之免受异族的入侵。《论语·宪问》载: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孔子称赞管仲为“仁”,这是非常高的评价了。孔子从三个方面肯定了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树立威信靠的不是武力;“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安定国家,使民少受战争之苦;“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抵御异族入侵,保卫了中原文化的存续。有这三个方面的功绩,足以称为“仁”。与这一功绩相比,管仲没有自杀殉其主公子纠,反倒是小节了。从这儿我们可看出孔子对管仲的高度肯定。不过,孔子对管仲也有批评,《论语·八佾》载: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这段对话反映了孔子对管仲的批评,认为管仲生活奢侈,更重要的是僭越了礼制。“塞门”“反坫”都是天子诸侯之制,郑玄注曰:“人君别内外于门,树屏以蔽之。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若与邻国君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于坫上。”管仲以卿大夫之位“塞门”“反坫”,很明显违背了传统的礼制。但这只是细枝末节,孔子对管仲基本持肯定态度,这也体现了孔子重民、重国家和社稷的大局观,他认为凡是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不但是仁,更可以称为圣了。这也体现了圣人舍人之小疵取人之大功,不以人之小过掩其大善的胸襟。而后世儒家,则往往对管仲和齐桓公多有批评。如孟子称管仲“功烈如彼其卑”(《公孙丑上》),认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荀子一方面认为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其霸也宜哉”,另一方面又认为“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仲尼》)。可见,后世儒家更多地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以至高的王道为标准来衡量和评价齐桓公的霸业,从而对其评价更多地充满批评色彩。 WsdyPck6Xq80VVAQ0WXjTotsjrqE4sGKqp/A7FDztBwvXNBkp4f17X5LC1gXHhn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