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城强城指数的比较与分析

表2-3 中国城市GDP排行榜与大城强城指数排行榜的对比

体现中国城市的发展态势

对比城市GDP排行榜与大城强城指数排行榜(见表2-3)可见,有17个城市在两个榜单的排位基本相同;有19个城市的GDP排名高于其大城强城指数排名;有18个城市的大城强城指数排名高于其GDP排名。对比显示,大多数城市的大城强城指数排名与其GDP排名保持较高的相关性,也符合大众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判断。例如,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及南京、苏州、杭州、武汉等经济强市仍处于排行榜前列,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强城。由于大城强城指数主要考虑反映效率和质量的均值指标,一些城市的排名与其GDP排名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例如,重庆GDP排名位列第5,在大城强城指数排行榜上仅位列第41。相反,GDP排名第14的无锡,大城强城指数排名第6;GDP排名第25的常州,在大城强城指数排行榜上进入了前10(见表2-4与图2-1)。

表2-4 2021年GDP与大城强城指数排行对比情况

注:排行变化范围在0—3名为不变或基本不变。

大城强城指数加入了均值指标,综合考量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前10名城市中,上海、北京、南京、广州四个城市各个分项指标都在前15名,说明这些城市不仅综合实力强,发展也相对均衡。部分城市出于不同的原因被某项均值指标拉低了名次。例如,地域面积较大的城市,土地生产率排名往往靠后,使其在大城强城指数方面的排位有所降低。又如,有些城市因行政区划调整,常住人口和地域面积增加,但创造产出相对滞后,故人均GDP、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都受到了影响。大城强城指数排名显著低于GDP排名的城市,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其经济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存在短板,但也说明这些城市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希望这些城市能从这个指数中找到高质量发展的努力方向。

p050

图2-1 中国城市GDP排行榜与大城强城指数排行榜对比

反映中国城市的空间特征

在空间分布上,我国城市发展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以及南方与北方,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2021年GDP榜单的54个城市中,东部35个,中部9个,西部6个,东北4个(见图2-2);南方34个,北方20个(见图2-3)。在GDP排行前20位的城市中,东部14个,中部4个,西部2个,东北没有;南方15个,北方5个。在大城强城指数排行前20的城市中,东部18个,中部2个(即武汉和长沙),西部和东北没有;南方17个,北方3个(即北京、青岛和济南)。由此说明,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城市规模扩张的速度快于发展质量的进步。与发展规模相比,在城市发展质量上,东部与中部、西部、东北,南方与北方,有着更大的差距。这种状况恐怕在很大程度上与中部、西部、东北的城市更注重投入,相对忽视发展的质量与可持续性有关。投资、城市面积扩张等,在短期内可以在GDP增长上有直接的体现,政策的扶持也可以在短期内起到带动增量的效果, 但如果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短期的扩张反而不利于长期的发展。

p052-1

图2-2 GDP上榜城市分布(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

p052-2

图2-3 GDP上榜城市分布(南方、北方)

产业集聚、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在大城强城指数上有清晰的体现。在榜单上,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区域的城市表现比较突出。大城强城指数排名显著高于GDP排名的城市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有着显著的集群特征。例如,长三角核心区的南京、扬州、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嘉兴和绍兴等城市,珠三角的佛山、东莞等城市,大城强城指数排名均高于或显著高于其GDP排名,它们分别处于各自比较成熟的城市群或与中心城市一体化的都市圈之内(至少距离不远)(见图2-4和图2-5)。

p054-1

图2-4 长三角核心区部分城市GDP与大城强城指数排名对比

p054-2

图2-5 珠三角部分城市GDP与大城强城指数排名对比

展现中国城市的发展质量

大城强城指数排名与GDP排名的比较与分析表明,大城强城指数可以反映城市经济的发展质量。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和苏州等城市综合实力强,多个指标排名都位居前列,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相对均衡。无锡和常州因在劳动生产率、人均GDP、土地利用效率和技术创新等一个或多个指标上的表现突出,指数排名高于GDP排名,如无锡人均GDP排名第一,常州技术创新能力排名第4, 使得它们双双进入大城强城指数排行榜的前10位。重庆、成都等城市由于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人均GDP等指标排名靠后,指数排名有所降低。

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状态,主要是通过产业和企业表现出来的。强城是因为有强产业和强企业。强产业和强企业不仅为城市贡献GDP和税收,而且是创新的主体,为城市吸引高素质人才。例如,深圳已经并将继续培育打造多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大疆、华为、腾讯等科技领域的领先企业都发端于此地,是名副其实的大城强城。苏州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都有不俗的表现。无锡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强企业扎堆。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已经成为常州的产业名片,并且该城市拥有众多隐形冠军企业。强产业和强企业是这些城市成为强城的重要原因。

上述比较与分析还表明,人口、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生产率和创新能力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动力,它们事关城市的高质量发展。GDP总量排名靠前,但均值指标排名靠后,表明城市发展存在大而不强的矛盾,应当注重发展效率和质量的提升。这一对比还表明,一味追求行政区划人口规模和土地面积的扩大,不如借助都市圈一体化和邻近城市同城化发展契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破解中心城市发展的资源约束,促进城市间协同发展,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区域整体发展水平。2022年8月22日,重庆与四川联合印发了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称《规划》)。根据《规划》,重庆21个区与四川省广安市同时“入圈”。重庆也由此成为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之后,第6个获得批复的国家级都市圈。都市圈发展有可能成为大城向强城转变的推动力。

预示中国城市的未来格局

大城强城指数排名前20的城市,大多发展均衡,优势比较明显,有着较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经济增长有路径依赖,城市经济发展亦是如此。中国大城强城指数反映了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往往保持相对稳定,在循环累积效应的作用下,决定着大多数城市的增长路径。可以预期,这些城市未来的排位也将保持相对稳定。为了进行纵向比对,课题组计算了这些城市2010年的指数,结果表明,大多数过去排名靠前的城市今天依然强大(见图2-6)。在我们的榜单上,那些指数排名靠后的城市,尽管其各自的发展特征不同,但它们或在效率指标,或在创新能力,或在人才存量上有明显的短板,以致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排位。如果按照今天的发展路径继续,而不在战略上做出调整,或发展环境没有发生重大改变,这些城市要想实现跨越式增长将遇到诸多挑战,今天的强城格局在未来数年仍将延续。例如,大连、沈阳、长春等东北城市由于受到人口净流出、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影响,排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继续下滑。而唐山、襄阳、济宁等城市则因各项指标排名均处于后列,同时周边没有发展较好的中心城市带动,未来排名仍将偏后,同样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因此,这些城市只有通过在补短板、强优势上取得明显成效,才能形成各自的发展潜力,适当改变今天的强城格局。

p058

图2-6 部分城市指数排名对比 Hm+HuUGWzZ71HLo3K9A6B+hTwUM4qrQwLungmRxqDj2moHFAlb4u+jQcvpuRZ+H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