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929年韦丛芜自燕京大学毕业后,先赴上海从事了一阵翻译工作,后又受聘于天津的河北女子师范学院,这期间因韦素园病重,由韦丛芜代为管理未名社社务。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华北也危在旦夕,未名社的同人们也都星散避祸,加上出版凋敝,财务困顿,未名社最终解散。韦丛芜深感文学创作在救亡图存上的无力,决心弃文从政,投身乡村建设,力求探索一条救国之道。所以自1933年开始,韦丛芜回到家乡霍邱县推行他的合作同盟计划,后陈立夫被他的报国热忱所感动,委任他为霍邱县县长,于是韦丛芜便怀着满腔文人救国的天真,走马上任。

韦丛芜曾将自己对农村建设的构想整理成一本小册子,题为《合作同盟》,印了一千册,分赠给好友,他也寄了一册给他的恩师鲁迅先生。然而鲁迅先生收到《合作同盟》后,一针见血地指出韦丛芜理想化的狂热的幼稚,他在给台静农的信中便写道:“立人先生大作,曾以一册见惠,读之既哀其梦梦,又觉其凄凄。昔之诗人,本为梦者,今谈世事,遂如狂酲;诗人原宜热中,然神驰宦海,则溺矣。立人已无可救。”鲁迅一生厌恶政治,且对当局政府已极其失望,自然对韦丛芜投身政界感到失望。如果只读鲁迅这几句评价,容易误读为韦丛芜是被权力吸引,追求功名利禄而由文人变为官僚,但韦丛芜是真正希望将他的构想在家乡实现,并不是为了私利,只是单纯地希望改变中国农村积弱的现状。

韦丛芜毕竟还是太年轻气盛,也太书生意气了,他在霍邱县推行农村合作社,触动了本地官绅地主的利益,推行了一阵后,官绅地主甚至勾结匪盗刺杀韦丛芜,幸亏杀手听闻韦丛芜是个为民办事的清官而良心发现收手,韦丛芜才有惊无险。但官绅地主依然决心扳倒他下台,纠集民众闹事,再加上国民党政府觉得韦丛芜的合作社主张有推行共产思想的嫌疑,为了平息事端,省政府最终以渎职罪撤了他县长之职,并将他逮捕关押。韦丛芜经济救国之梦碎了,出狱后他又辗转经商,但也并无所成。自1933年开始,到抗战胜利的将近十三年,韦丛芜放下了诗笔,远离了文学,《君山》、《冰块》两本诗集成为了韦丛芜文学生涯的高光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韦丛芜担任了上海新文艺出版社的英文编辑,这时他如梦初醒,终又拾起了译笔,他记得鲁迅先生在未名社时提到的,希望他能翻译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他于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六年中翻译了陀氏的巨著《卡拉玛卓夫兄弟》、美国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的《巨人》、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可惜的是,韦丛芜刚进入他翻译的高峰期,反右运动迭起,而韦丛芜因为在国民党治下的从政经历,自然无法幸免,两次入狱,没有工作和生计,贫病交加,饱受磨难,“文革”刚结束便身故,未等到那迟来的平反书。韦丛芜去世后,家人把他与妻子周吟湘合葬于浙江天目山麓。

鲁迅先生还是很了解韦丛芜的,他看透了韦丛芜那诗人的理想主义本质,在复杂的世事和黑暗的政治面前,注定以卵击石,粉身碎骨的命运。当年文才横溢的韦氏两兄弟,韦素园英年早逝,韦丛芜文名淹没。他在十年浩劫中,在极艰苦条件下终于翻译完了陀氏全集,却未见到出版问世,不禁令人无比唏嘘。

妙诗赏读

燃火的人

我的身躯好比是一片荒原,

心灵里燃起了烈烈的火焰;

火焰烧遍了我的周身,

火光中焦灼着我的孤魂。

这荒原原只配当作葬场,

这孤魂也算是配了命运。

祝福我软弱的心!

祝福你燃火的人!

密封的素简

电光透出红色的灯幔,

红光浮泛在病人的脸面;

呼吸微弱一如床边梅花的气息,

他默想着,注视着密封的素简:

“往事有如云烟,

云烟里现出朦胧的江南,——

江南的笑语,

江南的亲颜。

“十年的沉默都是养料,

培养着心田里的爱苗。

……

“人世几经变迁,

生活几度失颜;

几度情焰浇灭失望,

几度失望浇熄情焰。

“我驰骋于人生的疆场,

日日打着无声的血战;

击罢,我的忠勇的鼓手!

我们的希望是最后的凯旋。”

电光透出红色的灯幔,

红光浮泛在病人的脸面;

呼吸微弱一如床边梅花的气息,

他默想着,注视着密封的素简。

哀辞

多少奇花,

开而又落;

多少妙人,

虽死如活;

死者生者,

两地相忆!

哀此宇宙,

充满孤寂。

诗人的心

诗人的心好比是一片阴湿的土地,

在命运的巨石下有着爱的毒蛇栖息;

他歌吟着,轻松心头的苦楚,

毒蛇在吟声里吮取着他的血液。

在生之挣扎里更痛感着生之悲凄,

他踯躅于人间,却永味人间摒弃。

唉,何时啊,能爬出那血红的毒蛇,

从命运的巨石下,从阴湿的土地里!

韦丛芜 (1905—1978),原名韦崇武,又名韦立人、韦若愚,生于安徽霍邱县(今六安市叶集区)一个小商人家庭,是现代著名作家韦素园的胞弟。燕京大学毕业,曾在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1925年结识鲁迅,与曹靖华、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等在鲁迅的倡导下,创办了著名的“未名社”,同时主编《燕大月刊》,创办《莽原》半月刊,从事办刊、创作、翻译及未名社的经营等工作。《莽原》半月刊撰稿人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上海新文艺出版社英文编辑。韦丛芜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君山》、《冰块》等,译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穷人》、《罪与罚》、《卡拉玛卓夫兄弟》,美国杰克·伦敦的《生命》等。1985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有《韦丛芜选集》。

主要作品 著有诗集《君山》(1927)、《冰块》(1929),并翻译有:

《穷人》(长篇小说),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著,1926,未名社出版部

《格列佛游记》(卷一,长篇小说),英国斯微夫特著,1928,未名社出版部

《张的梦》(短篇小说集),俄国葡宁著,1929,北新

《回忆陀斯妥也夫斯基》,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夫人著,1930,现代

《英国文学:拜伦时代》(文学史),英国葛斯著,1930,未名社出版部

《罪与罚》(长篇小说),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著,1930,未名社出版部

《睡美人》(儿童故事集),法国贝罗著,1940,北新

《穷人及其他》(长篇小说),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著,1947,正中

《死人之家》(长篇小说),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著,1947,正中

《西伯利亚的囚犯》(长篇小说),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著,1950,文光

《卡拉布格海湾及其他》(小说集),苏联,蒲思托夫斯基著,1950,文化工作社

《里吉达的童年》(长篇小说),苏联阿·拖尔斯泰著,1950,文化工作社

《百万富翁》(长篇小说),苏联格比敦·莫斯违凡著,1950,文化工作社

《库斯尼兹克地方》(长篇小说),苏联A·瓦洛辛著,1951,文化工作社

《从白金国来的爱素丹》,苏联B·克巴巴耶夫著,1951,时代

《一个塔哈诺夫工人的手记》(短篇小说),苏联扬金著,1951,时代

《为和平而战》(讲演集),苏联爱伦堡等著,1951,文光

《库叶岛的早晨》(长篇小说),苏联柴珂夫斯基著,1951,海燕

《列宁——永远不落的太阳》(短篇小说集),苏联玛米汉利等著,1951,文化工作社

《收获》(长篇小说),苏联格林娜·尼古拉叶娃著,1951,文化工作社

《作家的写作法》(理论),1951,新文艺

《文学青年写作论》(理论),1951,春明出版社

《妮索》(长篇小说),苏联鲁克尼茨基著,1952,文化工作社

《苏联五作家》(理论),苏联斐定等著,1952,文化工作社

《六作家论》(理论),苏联洛姆诺夫等著,1952,文化工作社

《意大利印象记》(散文),俄国巴甫连珂著,1953,文化工作社

《卡拉玛卓夫兄弟》(长篇小说),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著,1953,文光

《巨人》(长篇小说),美国德莱塞著,1958,新文艺

未名社出版部1930年出版

《罪与罚》(长篇小说),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著,韦丛芜译

1926年12月上海光华书局初版《圣母像前》20开本 CnxHeRwjdG+rjqIOo9ZnBhoxwbvi6XgIabO16bxma2KstUtVUtjnMcH4VfpVLFZ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