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冰块》共收诗12首,另有译惠特曼诗2首。这些诗歌作于1925年至1928年,以短诗为主,这一时期韦丛芜的文学创作进入更为成熟的阶段。由于五四运动、民主革命进入低潮,列强环伺,北平局势动荡,未名社被查封,韦丛芜、台静农和李霁野被捕,拘押了50多天后获保释。由此,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韦丛芜诗歌创作的主题由《君山》中投射自身的爱情诗,转为反映现实和深剖内心的挣扎彷徨,风格也由哀婉凄美变为晦暗沉郁。

诗中有几个意象令人印象深刻,如“荒坡上的歌者”、“燃火的人”、“心中的冰块”等。在我看来,这都是诗人的自喻,都透露这一时期他孤独、苦闷与悲哀交织的复杂情绪。诗人深陷社会现实的黑暗之中,希望大声疾呼,希望抗争,然而文学青年的呼声如此微弱,无力改变现实。诗集印在扉页上的两句诗:“消不了的是生的苦恼,治不好的是世纪的病。”正是这一时期诗人所思所想的概括。

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炮击大沽口的暴行,北京数千名学生、群众游行请愿,要求政府拒绝八国通牒。集会游行中请愿的学生和群众与政府卫队发生冲突,卫兵开枪致47人死亡,这便是“三一八”惨案。鲁迅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并写下了著名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韦丛芜也是“三一八”惨案的亲历者,在鲁迅的鼓励下,诗人把这段经历写成了《我披着血衣爬过寥阔的街心》、《我踟蹰,踟蹰,有如幽魂》两首诗,是《冰块》这本诗集中非常有分量的诗作。“阴风惨惨地吹,/细雪纷纷地落,/这屠杀后的古都,/埋葬在死的恐怖。/繁华的哈德门大街,/此刻已无车马驰奔;/我,血衣依旧在身,/踟蹰,踟蹰,有如幽魂”,这些诗句,至今读来仍能令人感受到眼看无辜生命消逝那锥心刺骨的惨痛。

《冰块》诗集中值得注意的,还有韦丛芜翻译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两首自由诗。中国新诗的产生与发展和西方诗人作品的翻译引介是密不可分的,胡适、卞之琳、徐志摩都曾表示,西方诗歌的翻译可谓促成了我国白话新诗的产生,并对新诗发展中的重大转折产生了重要影响。惠特曼是美国诗坛自由诗体的践行和推动者,作为“平民诗人”和“美国的精神”的惠特曼天然地与五四运动追求民主科学的精神契合,因而成为民国时期被翻译引介诗作最多的诗人之一。

最早在国内介绍惠特曼的是田汉,1919年,日本纪念惠特曼诞辰百年引起了田汉的关注,便在《少年中国》创刊号中发表《平民诗人惠特曼百年祭》一文。同在日本的郭沫若也在这一时期广泛阅读惠特曼的诗作,他在与宗白华的通信中多次引用惠特曼的诗句,在郭沫若1920年的诗《晨安》中便致敬了惠特曼。1924年,徐志摩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他翻译惠特曼的《我自己的歌》,应是翻译惠特曼诗作较早的作品之一。可以看到,20年代开始,白话新诗的重要力量创造社和新月派都开始注意惠特曼的诗,未名社自然也不例外。1927年鲁迅在他主编的《莽原》上发表了韦丛芜翻译的《敲,敲,敲》和《从田里来呀,父亲》,均出自惠特曼的《桴鼓集》,《冰块》中收录的便是这两首译诗。韦丛芜自1924年初到北京开始,便在鲁迅的鼓励下,从事了大量的翻译工作。19岁时,韦丛芜就翻译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名作《穷人》,可谓我国翻译引介陀氏作品的先驱,出版时,鲁迅也欣然为之作序。之后韦丛芜又翻译了《罪与罚》等陀氏代表作。从《冰块》书后所附的诗人出版和待印的翻译作品中可见,韦丛芜在短短五年时间内已完成了对来自俄国、英国、法国等的十部作品的翻译,他在这一时期译述之勤可见一斑。

韦丛芜在译诗后,还写下了一篇短小的附记,引用文学批评家W.I.Long对惠特曼两诗的评论说:“《从田里来呀,父亲》——一幅绘得精巧的图画,绘出一个老父亲和老母亲从他们的工作中,战栗地走来,听他们的远在战线上的儿子的消息。这是一万父亲和母亲的图画,在同样多的北部和南部的乡村里。……惠特曼所有作品中之最精美有人情的。与此在大争斗中牺牲他们的儿子的诸父诸母的这种沉默的悲哀与英雄气极端相反的,便是《敲,敲,敲》,该诗反映第一次招兵的骚动与喧噪。”诗人选择翻译这两首作品,是具有深意的,敏感的他当时似乎已经预感到,未来抗日战争将一触而发。他希望用诗来警醒世人,战争灾难之下,无人是幸存者。

附记中,韦丛芜还阐述了自己对自由诗的观点:“我们的从未开过盛花的新诗坛上,岂不是早就有一部分人在不住加紧地自己缚着自己的手,彼此互相竞争着,标榜着,看看到底谁缚得紧些,整齐些么?惠特曼的自由诗之类大概还有介绍的必要罢,虽然有用与否是问题。”显然,韦丛芜主张新诗不应被格律所束缚,而应该真正地形成自由体,反对当时新诗格律派的观点。然而细读韦丛芜《冰块》中的诗歌,就会发现他的诗是完全的自由体,但并不是散漫地将散文变为诗歌,而是有极精巧的节奏和音律性。这在他的《密封的素简》、《哀辞》等诗中都有直接的体现。惠特曼本身就是美国诗歌传统的挑战者,他的诗背离了当时的学院派审美标准,长时间被同行拒绝和批判,但他毫不在意,野蛮生长,在漫长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反成就其“美国诗歌之父”的文学地位。译介惠特曼的诗作,也寄托着诗人新诗创作上,不因循守旧,希望有所突破和变革的愿望。 w57OB8N2R62VJ8/ub3FTvizwFFKP3EhUFM72xwV6vOrXdsGpwwrdcUqvrZsSytQ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